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二》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docx
2022-08-25 09:17:44
5页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二》学案【复习目标】:1、说出海洋与陆地分布概况2、从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两方面分析陆地地形的特征;3、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在各大洲的分布。4、运用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图来学习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运用地图的能力。【复习重点】:1、大洲与大洋的分布2、五种基本陆地地形3、等高线地图【复习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2、海陆变迁。一、快乐复习:(一)世界的海陆分布(课本22—25页)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____%,陆地占____%,所以人们常用“___分陆地,__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2、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和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半球和半球。但是无论哪个半球,均是面积大于面积。3、从海陆分布看,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_为主。4、区分几个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半岛,海、洋、海峡、海湾、内海、领海5、七大洲:①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③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6、四大洋:①世界上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是______;最浅、最小的大洋是_______。②第二大洋是_______,呈“_____”形;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7、大洲之间的界线: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_____山脉、____河、____山脉和____海峡、里海、黑海。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运河(沟通了_______海和_______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运河(沟通了_______洋和_______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8、看图填空:(填写代号及名称)①赤道穿过的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赤道穿过哪些洲的大陆?_______、_______③太平洋沿岸的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西洋沿岸的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南极洲被哪些大洋包围?_________________⑤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洲有_________________(二)世界的地形(课本27—32页)1、人们通常把陆地上的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5\n2、高度的表示方法有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两种,其中海拔指的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表示地面起伏的大小。3、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平原:海拔较_____,地面______;高原:海拔较______,地面______,边缘______;山地:海拔较____,峰峦起伏,坡度____;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______;盆地:周围_______,中间_______。4、陆地上的山脉主要有两大山脉带:一是___________山脉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带。5、世界之最:①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_______盆地,位于_____洲;②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平原,位于_____洲;③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高原,位于_____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高原,位于_____洲。④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山脉,位于_____洲。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海拔米⑤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洋。6、科迪勒拉山系主要有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等山脉组成。7、海底地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三)学看地形图1、概念:等高线:指的是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2、如何画和判读等高线图?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单位为米,数值越大,即海拔越高3、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区别: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的是______坡,等高线稠密的地方表示的是______坡。说明:在区别山脊和山谷时,可利用水的流向来判断。水总是由海拔高的地方流到海拔低的地方,但注意画流水线时要垂直于等高线画。向两侧流的是山脊,向中部汇集的是山谷。4、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地形的等高线表示方法: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洼的部分②陡崖:等高线重合或相交的地方③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的地方④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地方5\n(四)海陆变迁(课本33—37页)1、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的例子: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②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河道及森林遗迹: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2、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由____国科学家___________提出的。主要内容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3、板块构造学说:①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A_____板块、B_____板块、C_______板块、D_______板块、E_______板块和F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③证据:a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因为______板块与__板块继续碰撞。b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因为_______板块与_______板块不断地拉伸c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与_______板块碰撞形成的。4、火山和地震:①地球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山脉带和横贯______大陆南部和_____洲西北部的山脉带。②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③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中国都位于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二、拓展提高:三、感恩达标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小题1.A所在地区的地形是:()A.丘陵B.高原C.盆地D.平原2.图中王村和李庄所在位置山体部位的名称分别是:()A.山顶、山谷B.山脊、鞍部C.陡崖、山脊D.山谷、鞍部3.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5\nA.C地B.E地C.A地D.B地4.假如我们正在三楼的教室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A.靠近窗户的同学迅速从窗户跳下,逃离教学楼B.争先恐后地跑下教学楼C.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D.大哭大叫,以派遣心中的恐惧2022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读“全球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5~6题。5.此次地震中心处于两大板块之间,这两大板块分别是()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6.依据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属于火山地震多发区的是()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B.澳大利亚C.亚欧大陆内部地区D.太平洋中心地区7.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A.各占二分之一B.三分之二海洋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四分之一陆地8.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两地相对高度是()A.8844米B.9244米C.12844米D.2108米9.10.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A.东非裂谷带B.喜马拉雅山地带C.环太平洋地带D.大西洋海岭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C刚果盆地D吐鲁番盆地11.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C落基山脉D昆仑山脉12.世界最高的高原()A巴西高原B西伯利亚高原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13.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A台湾岛B格陵兰岛C马达加斯加岛D格陵兰岛14.下列海峡或运河中,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是()A.直布罗陀海峡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马六甲海峡15.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非洲板块16.如果在地球上选一个地点,要求四面朝南,应是()A.赤道B.北回归线C.南极的极点D.北极的极点17.地形共有五中形态,其中“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是()A.山地B.丘陵C.平原D.盆地E.高原18.纵贯南北美州的山系()A.喜马拉雅山B.安第斯山C.落基山D.科迪勒拉山19.下列大洲中只濒临两个大洋的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20、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5\n(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B.,C.,D.,E.。(2)从B、D两点爬向山顶乙,哪一个比较容易?为什么?,。(3)如果图中有一条小河,它是在B处,还是D处?。21.读“世界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的是________半球(东或西)。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洲。(2)赤道横穿的大陆有A________洲和C________洲。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从B________洋的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创立了大陆漂移假说。(3)①__________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B大洋,是北美洲和C大洲的界线。(4)②、③两处,人口较稀少地区是___,原因是 。(5)近年来,全球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下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东非热带草原国家的居民受旱灾的威胁,经常出现饥荒B.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C.加拿大的蒙特利市下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冻雨,出现了大冰灾D.刚果盆地连续几个月不下雨,出现了旱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