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地理 > 七年级地理上册2.2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2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docx 2022-08-25 09:21:34 7页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能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和判读坡的陡缓。(重点)3.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重点),尤其是识别山脊和山谷(难点)。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方法】启发、观察、思考讨论探究、模拟体验法。【教具准备】用橡皮泥制作的等高线地形模型、苹果、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新课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示,可观察到大自然的美。而且这些美景高低起伏,各不相同。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自然之美。思考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通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探究地形图的兴趣。衔接与过渡地表形态高低不同,我们如何量算它们的高度呢?观察思考提问粉笔盒有多高?多数学生应回答大约8厘米,启发:还有其他答案吗?(提示量算起点)观察讲桌并回答其高度。思考讨论并回答。应有学生自地面算起约1.5米。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由于量算起点的不同,地表高低起伏的状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7\n(过渡)可见,确定量算起点很重要,那么,地表各种地理事物高度的量算起点如何规定。由此,引入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科学正确理解。探究一: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异同。海拔和相对高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1页并结合观察图2-2-1探究思考。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提问;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学生读图并思考回答: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1500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500米。3、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学生回答: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很容易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练习P31附图练习2启发:谁能用图来描述。思考完成。8844-(-415)=9259米。探究讨论并绘图。通过计算相对高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绘图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衔接7\n与过渡我们学习了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描述地表高低起伏的状况,那么地表高低起伏的状况,主要有几种基本类型呢?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异同。引导学生一起观察课本P32图2-2-2,说出5种基本地形的异同。教师重点提示:两方面分析比较,一是高低(海拔)状况,二是起伏(相对高度)状况。看图分析,明确五种地形在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方面的差异。分组讨论五种地形各自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特点,并进行归纳,合作完成下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高度500米以上500米以上500米以下不定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程度相对高度大,坡度陡,沟谷幽深。地面广阔,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广阔平坦。通过让学生读图,填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生活应用我们学校所处是什么地形?周边的这些“山”是山吗?讨论思考并回答:学校所处是平原。周边的这些“山”高度低,坡度缓,实际应是丘陵。生活地理能力培养。衔接与过渡像图2-2-2这样的直观图,可以把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但是存在绘图难度大,使用不便的问题,因此,我们通常采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地球表面的高山、低地,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那什么叫等高线呢?探究二:等高线地形图观察操作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①用视频展示立体变平面的过程。②用地理课本、语文课本(尺寸小于地理课本)、粉笔盒三样事物叠放,在黑板上依次画出其轮廓线方式模拟。观看视频展示通过视频展示,形象直观的演示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n观察老师的操作后自我动手模拟老师的操作。操作能力培养。小结1、我们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2、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3、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衔接与过渡我们明白了等高线的定义及绘制原理,那你能看懂等高线地形图吗?要想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并应用,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读图2-2-4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讨论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区分山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陡坡、缓坡这些地形?教师巡视,和学生们一起研讨,进行指导,搜集学生的疑问。结合课本图2-2-4探究讨论思考。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应集中在山脊和山谷的识别上)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并质疑的能力。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左手握拳,手背向上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根据老师提示操作,观察思考。用新奇的活动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简单的直观演示把复杂的地理知识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学生看后所有疑问迎刃而解。归纳提升①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归纳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7\n②重点针对山谷和山脊的判读:模拟“挪动”等高线,每条线升或降到它原来的高度,形成一个立体图,学生易理解。衔接与过渡地表形态有多种表示方法,除了等高线地形图外,还有没有其它办法能一目了然的看出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海洋和陆地上的各种不同地形类型呢?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探究三:分层设色地形图。阅读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得知:人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图2-2-8。结合图例分析:找出图中山地、丘陵、平原、海洋等地理事物的颜色。读图思考回答: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并且颜色越深,海水越深,不同颜色的黄色代表山地、高原和丘陵,褐色表示高山,而且颜色越深,地势越高。衔接与过渡为了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状况,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观察探究结合P35阅读和观察苹果的不同剖面来理解观察苹果的不同剖面形象直观,易于理解。课外拓展通过师生制作地形模型,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7\n制作步骤如下:(老师先示范,然后让小组合作)1.利用橡皮泥来捏成山的形状,并尽可能地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2.按照垂直高度,用细线将山体水平切开。(也可以用比较薄的刀来切)3.把切下的山体边缘用细铁丝固定,重新摆成山体的形状。4.把铁丝从山体边缘取下来,摆在一个平面上,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5.利用重新摆好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对比、观察,让学生自己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来辨别山峰、山脊、山谷。构建与梳理师生共同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当堂达标】1.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A.坡陡地区B.山谷C.陡崖D.缓坡地区2.泰山玉皇顶(1524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相对高度是()。A.10380米B.1532米C.7324D.8380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地点的相对高度总是低于绝对高度B.以海平面为起点的高度即海拔C.地图上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D.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不一定相等4.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峻的地形是()A.山地B.高原C.平原D.盆地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有一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我们可以判定它为()A.山谷B.山脊C.盆地D.山顶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内低外高的闭合曲线表示的是()A.山顶B.盆地C.平原D.山谷7.下列关于丘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峰峦起伏,坡度陡峻B.按一定的走向有规律的分布C.海拔高,相对高度低D.有起伏,但坡度和缓8.读图判定各字母代表的山地部位:7\nA______B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教学反思】地形图的判读对于七年级学生在观察、空间想象、读图用图、解决地理问题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在本节课上,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演示、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力求形象直观的展示本课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流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时间紧张,能用1.5课时左右来学习更好;2、操作、绘图能力较差,今后加强培养;另:课下学生对利用橡皮泥制作模型兴趣较大,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一是充分利用自制模型二是通过网络的卫星地图与学生家所在地结合来认识地形效果很好。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