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docx 2021-12-05 15:42:42 9页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完成于(  )A.隋唐时期B.两宋时期C.五代十国D.明清时期2.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  )A.木柴B.煤C.石油D.铁矿3.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下列关于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A.西域——辽阳行省B.台湾——澎湖巡检司C.吐蕃——宣慰司D.东北——岭北行省4.宋代的海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港口陆续增多,进出口商品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而且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前代。其原因不包括(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积极的贸易政策C.科学技术的进步D.商人地位的提高5.“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建立元朝B.统一蒙古C.修筑长城D.开发江南6.俗语说文史不分家,要学好历史,可以借助文献来了解历史情况。据《鸡肋篇》记载:“昔汴都数百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这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情况(  )A.宋代B.元代C.汉代D.唐代7.学习历史需要归纳比较。在学习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后归纳总结其共同点,其中不能入选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朝都要缴纳岁币或岁赐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8.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第9页共9页,9.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仁”的学说C.三教合一思想D.“存天理,灭人欲”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封建迷信思想11.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12.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  )A.坚持中央集权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13.《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客观上有利于(  )A.行省制度的推行B.民族的平等交流C.丝绸之路的复兴D.西欧城市的兴起14.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台湾府D.广州十三行15.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16.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反映了(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第9页共9页,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17.王安石遇一老妪,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这反映了新法(  )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B.用人不当官吏扰民C.力图保障农民利益D.急功近利急于求成18.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19.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20.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可能是指中国的(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长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第9页共9页,——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材料一、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2)综合材料三,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22.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史》整理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第9页共9页,23.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并分析其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2)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第9页共9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 【解析】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故选B项;虽然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但整个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完成,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C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2.B 【解析】宋代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苏轼这首诗名为《石炭并引》,石炭指的就是煤,B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3.B 【解析】元朝在福建晋江设置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故选B项;元朝设置宣慰司,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A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排除C项;元朝管理东北地区的是辽阳行省,排除D项。4.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但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从而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来源,政府实行积极的贸易政策,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大型海船远洋航行的前提条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B6.A7.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确切地说,宋辽的相对位置是南北,而宋夏的相对位置应是东西。C项不属于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故选C项。8.A9.A第9页共9页,【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A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的学说,排除B项;C项是理学产生的背景,D项是理学的人生目标,均排除。10.C【解析】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11.A 【解析】为了统治的需要,元朝统治者采取材料措施,体现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不能体现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2.C 【解析】据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知行省制下,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部分权力,而非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行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排除B项;行省制围绕中央与地方矛盾展开,而非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13.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和驿路畅通,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故C项正确。1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的海外贸易远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项符合题意;B项是管理西藏的机构;C项是管理台湾的机构;D项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15.C【解析】史料可信度的考证原则主要有:①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②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③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④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故C项错误。16.A【解析】元世祖消灭南宋政权统一全国,南方的人才“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表示对元政权的抵制和反对,随着元政权统治的稳固,南方的人才逐渐接受了当前的政治局面,开始为元政权效力,反映了江南文人政见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相关信息,排除C、D两项。17.B【解析】根据“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可知,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出现了严重的徇私舞弊现象,这与用人不当有密切关系;根据“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自家不曾尝一块肉”可知,官吏扰民,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触犯平民利益,而非触犯官僚集团利益,排除A、C两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排除D项。18.C第9页共9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五代后唐至宋朝,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逐渐增多,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这说明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不仅用于官方刻书,也用于民间书坊刻书,故D项错误。19.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20.C【解析】“13世纪后半期”应是元朝,“汗八里”中的“汗”是蒙古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结合所学可知,元大都是国际大都市,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关系: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3)启示: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2.(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23.(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趋势: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4.(1)根本原因: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第9页共9页,(2)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司,将地方大部分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3)积极: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了行政效率;压抑了地方积极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三个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即可。第9页共9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