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共4个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全套(Word版,含答案)
docx
2022-09-20 12:34:11
112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某中学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一场“保护历史根脉,珍爱人类共同遗产”的历史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题: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关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A.文献资料B.图片展示C.影像记录D.考古发掘3.(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4.(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图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A.元谋人博物馆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C.西安半坡博物馆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5.(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第3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6.(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A.B.C.D.7.(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8.(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D.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9.(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公”所指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第3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分封制D.郡县制10.(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早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1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第3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C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的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迹等,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通过考古发掘,人们获得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D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关于他们的文献资料、图片展示、影像记录都是后人整理的,不是第一手资料,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3.B【解析】根据题干的“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表明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故②说法错误,不符和题意;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4.C【解析】半坡原始居民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居住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彩陶,还会制作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云南,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周口店遗址是北京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5.C【解析】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由材料“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可知指河姆渡遗址,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半坡遗址最早栽培粟而非水稻,排除ABD。故选C项。6.C【解析】第9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期间进入了原始农耕生活,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故C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期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生活,故排除AB项;三星堆青铜面具代表的是商周时期,这个时候已经脱离了原始农耕生活,故排除D项。故选C。7.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8.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至今海内外中华儿女仍在祭祀皇帝,究其原因,黄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A项正确;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帝部落发展而来,排除C项;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排除D项。故选A项。9.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方国时代,实行禅让制,让选举贤德之人任首领,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精神,A项正确;世袭制、分封制均是私有制,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神话传说,其中,有有价值的信息,也有人为加工部分,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11.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分析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了舟楫(船),就可以渡过原来不能通行的水域了。相传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所以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第9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这反映的是()A.武王伐纣B.西周分封制C.春秋争霸D.战国七雄3.(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显示尊卑关系、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之有了特殊的意义,青铜器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旨在描述商周时期青铜器( )第9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用途广泛B.能反映等级界限C.种类丰富D.冶炼技术高超4.(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草书5.(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B.C.D.6.(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7.(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A.青铜器第9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瓷器C.丝绸D.甲骨文8.(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夏商周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西周确立分封制②商朝用甲骨文记事③夏朝的建立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①②③D.②①③④9.(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某班同学学习了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认识各不相同,其中评价正确的是①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小国被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③争霸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的特点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以下典故中与战国时期无关的是A.尊王攘夷B.纸上谈兵C.三家分晋D.朝秦暮楚1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战国形势图》,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战国形势图第9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①B.②C.③D.④12.(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一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这表明变法( )A.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使社会治安良好C.使秦国国力得到增强D.激发了秦军斗志13.(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14.(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5.(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神话传说与史实,下面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女娲补天B.大禹治水C.阪泉大战D.长平之战16.(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此观点认为百家争鸣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D.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第9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7.(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韩非子说,天下“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韩非子生活的年代和学派为( )A.春秋、儒家B.春秋、道家C.战国、法家D.战国、墨家18.(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A.三人行必有吾师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以“德”化人第9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参考答案:1.B【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取代夏的是商朝,取代商的是周。周朝分为两个阶段,先是西周,后是东周。所以正确的顺序是夏-商-西周,故选B,排除ACD。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武王……封功臣谋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B项符合题意;武王伐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等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3.B【解析】根据“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显示尊卑关系、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可得出青铜器能够起到“明贵贱、辨等列”的作用,是等级的象征,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汉字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A项正确;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体,排除;隶书是汉朝时期推行的字体,C项排除;草书大约形成于汉朝,D项排除。故选A。5.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6.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上承夏朝的是商朝,商朝时期发生的是盘庚迁殷,青铜灿烂,故B符合题意;大禹传启,天下为家,创立了夏朝,故A不符合题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7.D【解析】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加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项符合题意。ABC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点睛】“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8.B【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开启了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依据时间顺序,③②①④符合题意。排除A、C和D。故选B。9.A【解析】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①符合题意;在争霸过程中,小国被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②③符合题意;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④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10.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故A符合题意。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故B不符合题意。三家分晋指的是战国初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故C不符合题意。朝秦暮楚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成语或典故的出处。11.C【解析】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图中③是秦国,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是燕国,排除A项;②是齐国,排除B项;④是楚国,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根据题干可知,“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指的是商鞅变法使秦国社会治安良好,军队战斗力提高,从总体上说,改革使使秦国国力得到增强,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社会治安良好是法令公正、执行严格产生的作用,激发秦军斗志是奖励军功产生的作用,两者都不能说明变法的总体影响,排除B、D项。故选C项。13.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知“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与战国时期相关。选项A符合题意;B是发生在秦朝的史实,可排除;C是发生在东汉的史实,可排除;D是秦朝灭亡之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史实,可排除。故选A。14.A【解析】依据题干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表明商鞅变法注重法治;题干的“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表明商鞅变法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推动民族交融与商鞅变法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5.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史实即历史事实,是实在反生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死。长平之战是具体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阪泉大战都属于神话传说,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16.B【解析】根据题干“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可知,儒家思想、道家学说、法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故材料认为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观点是认为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C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7.C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的重要学派,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C符合题意;ABD与韩非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8.C【解析】依据题干给出的“孔子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表明孔子注意“因材施教”。C项符合题意。三人行必有吾师是思想方面的教育,A项不符合题意;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公平,B项不符合题意;以“德”化人是指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学生要分清孔子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贡献。特别要掌握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哪些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哪些是体现教学方法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1.(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A.休养生息的政策B.分封制度的推行C.法律制度的严酷D.基层管理的状况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会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统一文字C.设立太学D.独尊儒术3.(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如下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郡名建置时代郡治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陇西郡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今甘肃临洮辽东郡古燕置,始皇因之今辽宁辽阳南海郡始皇置今广东广州A.设立中央政权机构B.加强了地方权力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消除了地域差异4.(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C.兼并成争连的不断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5.(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A.B.C.D.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6.(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A.统一货币B.统一车辆形制C.修建万里长城D.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7.(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2018年3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在国家机构”中新增“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两千多年前,秦朝中央机构中行使监察权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锦衣卫D.军机处8.(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皇帝制9.(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古风》组诗中的诗句,它描绘的历史事件是A.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B.商王盘庚迁殷国家相对稳定C.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名义征战,成就霸业D.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10.(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2021年是农历牛年,“牛气冲天”成了祝福的热词,该词蕴含着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下列“牛”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A.B.C.D.1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迅速灭亡有关联的是( )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①焚书坑儒②修建长城③强征赋税④严刑苛法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13.(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14.(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反映了汉初( )A.经济萧条B.战乱不断C.土地兼并D.赋税沉重15.(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述了刘邦( )A.领导农民起义,赢得民心B.打败项羽,赢得胜利C.推翻秦朝暴政,建立西汉D.乘胜追击,定都长安16.(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于( )A.夏朝初期B.商朝初期C.秦朝初期D.汉朝初期17.(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这一时期统治者的措施不包括( )A.提倡节俭,以身作则B.轻徭薄赋,三十税一C.严刑峻法,社会安定D.注重生产,关心农桑1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是( )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成康之治B.文景之治C.昭宣中兴D.光武中兴19.(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汉高祖和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都减轻了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B.使自己名留青史C.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D.稳固西汉政权20.(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秦灭六国,统一全国②楚汉战争③文景之治④陈胜、吴广起义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2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刺史制度B.强征赋税C.休养生息D.严刑苛法2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A.统一铸币B.盐铁官营C.平抑物价D.休养生息23.(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24.(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5.(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A.“推恩令”B.废除丞相制度C.抑制豪强势力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6.(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A.独尊儒术B.平定叛乱C.北击匈奴D.修筑长城27.(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右图所示文物可以作为证据证明A.秦始皇发行全国标准货币B.汉武帝加强对经济的控制C.中国货币产生的最初形态D.青铜时代的冶铸技术高超28.(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讲经图》,反映了汉代席地而坐讲经上课的情形。画面左侧老师坐在榻上,头戴进贤冠。榻下,六名学生面对老师,跪坐于席,表现出对老师恭恭敬敬,虚心求学的姿态。这一画面反映出汉武帝时( )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的态度B.倡导平等教育C.只允许儒学存在,禁绝其他思想D.推动讲学之风29.(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汉代讲学之风很盛行,如下图:汉代讲学图。就此推断,汉武帝统治时期,最为流行的讲学内容应该是A.韩非的法学体系B.道家的道德之经C.兵家的胜败之策D.儒家的经书伦理30.(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A.百家争鸣出现B.东汉走向衰亡C.民族政权并立D.藩镇割据形成3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是()A.东汉皇帝寿命短B.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东汉存在时间短D.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33.(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这段材料说明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原因及影响B.原因及经过C.原因及特点D.特点及影响34.(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权奸胡广等反封侯爵。这首童谣反映的社会政治状况是( )A.皇帝残暴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社会腐败D.地方割据威胁中央35.(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李华同学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实物史料图片,其中反映东汉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的史料是( )A.B.C.D.36.(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公元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至此,距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已经过去了( )A.24年B.25年C.392年D.393年37.(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起义军头裹黄巾,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材料中的“民变”( )A.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地位B.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使西晋从此走向衰落D.推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38.(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推论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B丝绸之路通达欧洲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C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D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A.AB.BC.CD.D39.(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B.孟加拉湾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40.(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西域都护的设置C.班超出使西域D.丝绸之路的开辟4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这反映出A.中原传入西域的主要是地方特产B.西域传到中原的主要是技术C.丝绸之路加强了欧亚之间的交流D.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特点42.(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对材料中“凿空”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B.体现了张骞敢于冒险的精神C.最大规模的扩大了西汉的疆域范围D.见证了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43.(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制作“一带一路”宣传小报,搜集到《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下面是四位同学据此写出的路线,其中最恰当的是( )A.东南沿海港口——黄海一一朝鲜半岛——日本B.山东沿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C.山东沿岸——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南端D.东南沿海港口——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44.(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A.《论语》B.《史记》C.《后汉书》D.《资治通鉴》45.(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46.(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华佗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制成“麻沸散”③提出“治未病”理论④编制“五禽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7.(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段史料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 )A.原因、材料B.传承、工艺C.时间、传播D.地点、影响4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一位名医在任长沙太守时,每月初一和十五,打开衙门,贴出告示,让民众进来看病,他坐在大堂上逐一问诊,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他也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名医是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孙思邈49.(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2020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在这场战“疫”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历史上我国也有很多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医,其中提出“治未病”理论的是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李时珍50.(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道教和佛教都是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关于二者异同的表述正确的是( )A.道教是战国时期的老子创立的宗教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道教一开始就得到了上层统治者扶持C.东汉时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D.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51.(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符号一 青铜器(下图)为西周青铜器利簋及其上铭文拓片。铭文大体意思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该释文为被较多人采信的张政娘先生所做的释文)。(1)利簋铭文记录了哪一重大的历史事件?部分史学家认为铭文中的“朝歌”只是商朝的陪都,请你指出当时商朝的都城在哪里。(2)请写出当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的名称。符号二 先哲2018年12月5日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公布数据目前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大成殿匾额(北京孔庙)”(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在教育上提出哪些主张?汉武帝哪一措施使他的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符号三 改革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承,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4)材料中反映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52.(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社会变革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我校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为主题展开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材料二:(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将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材料四: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任务一—史料收集】(1)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收集史料?【任务二—史料分析】(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分封制与商鞅变法有何异同之处。(3)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秦皇汉武巩固措施的共同作用。【任务三—史料升华】(4)经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制度变革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请你以“制度·变革·发展”为主题,写一篇150字总结报告。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53.(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政治家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武王灭商后,周公围绕分封制进行制度革新,立71国,姬姓居53。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封国,其封地有商朝遗民、伯禽所带周人、原奄国人,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摘编自《周公的制度革新:分封制与宗法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公革新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 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始皇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摘编自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54.(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历史。为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刘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式,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任务一【分析图片——体会工匠精神】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工匠精神”广义指人们对产品或者作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从下面邮票图片中任选两幅,简述其历史价值。任务二【解放思想——传承精神文明】材料一法不阿(偏袒)贵,……刑过不辟(回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漏掉平民)。——《韩非子》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2)上面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张?任务三【思维导图——增强制度自信】(3)请在①②处填写正确内容。依据思维导图,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进程。任务四【走进历史人物——再议历史名人】(4)有人认为汉武帝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也有人认为他是无道暴君,穷兵黩武。请你结合史实评价一下汉武帝,同时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5.(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汉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政局稳定,采取了不同的治国之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二 大工商业主们迅速积累起巨量的财富,但却“不佐国家之急”。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汉武帝决定实行由国家控制利源的财经政策。——《秦汉政治思想史》(2)根据材料二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写出汉武帝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简述其作用。材料三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个县,约相当于当时实际控制县数的三分之一;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译自《后汉书•光武帝纪》(3)根据材料三,概括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此后,东汉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56.(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李白在《古风》组诗中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三:(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后汉书•光武帝纪(下)》(1)材料一中,李白的诗赞颂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概括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材料三,简述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的措施。(4)你认为以上杰出人物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57.(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推陈出新,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交流互鉴。【工具革新一—见证经济文明】材料一:(1)材料二中的图片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据此可以证实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怎样的基本史实?简要评价这一史实的作用。【制度传承一发展政治文明】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汉书﹒百官公卿表》(2)材料二反映出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材料三: 图一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 图二(3)材料二中图一反映出西汉初期面临什么问题?图二反映出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协和万邦一一推动文明互鉴】材料四: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材料五: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4)凯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五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请说出这条通道的名称:,当时东起中国 ,西至欧洲的。(5)对开通这条通道功劳最大的是谁?这条通道的开通发挥了什么作用?58.(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人是历史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完成相关问题。(1)【图片中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英雄。简介他们的事迹,并说说他们的身份有何相似之处?(2)【唐诗中的人物】唐诗对历史人物触笔较多。简述下列唐诗中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所承载的历史价值。①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②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王珪《咏汉高祖》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③汉绍世祖(光武帝),夏资少康。功成德茂,率祀无疆。——崔居俭《后唐宗庙乐舞辞》④君不见汉家失统三灵变,魏武(曹操)争雄六龙战。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张鼎《邺城引》(3)【地图中的人物】地图事件中蕴含有“人”的踪迹。结合下列地图,解读“陈胜、吴广和张骞”几个历史人物,指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共同精神。59.(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七年级历史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任务一【文化载体——渊源流长】(1)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位史学家在哪一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结合材料三,你赞同哪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材料一: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蔡)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范晔《后汉书》材料二:盖纸旧已有之,特蔡伦善造(善于改造)尔,非创也。——陈槱《负暄野录》材料三:如下图[西汉]纸本地图(出土于甘肃省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任务二【文化交流——沟通中外】(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大动脉。阐述下面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任务三【文化民族——促进交融】(3)某组同学围绕“鲜卑族的历史”进行相关探究,收集到以下信息。请你回答:该组同学通过哪些方法收集史料?以下史料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①实物:嘎仙洞《石刻祝文》拓片:刻石文字共二百零二字,刻在洞内西侧石壁经过修整的平面上,书体为汉字隶书,记载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东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②史书:《魏书》记载北魏用强制手段把汉语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语言,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提倡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以及与汉族士族通婚等内容。③图像: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了“汉人胡食图”和“汉人演奏琵琶”“着汉族服装的人物坐于胡床上”等景象。④专著:《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以平城及洛阳为基点,讨论拓跋魏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文化的交融进行了深层的分析。任务四【文化传承——继往开来】(4)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依据下框中的材料,请你助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出行动建议。(要求:紧扣主题,切实可行,说出具体做法。)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储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0.(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的人物及的其核心思想。(2)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期,请你分别列举一例此时的医学及史学成就。(3)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杰出人物的贡献。请你从图三、图四、图五三幅图中任选两幅进行介绍。(从人物所处时代、成就及贡献等方面叙述。)(4)佛教在汉代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开始结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佛窟艺术。6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每一个时期都有辉煌的成就。【实物文明】(1)图一中的遗址、遗迹分属四个朝代,请将其所代表的朝代填入图二中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字母)(2)请你从图片A、B、C三项成就中任选一项,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示例D:修建于东汉明帝时,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东汉时佛教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地方文明】(3)如下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采取了巩固政权的措施。这些措施起到哪些共同的作用?【雕塑文明】(4)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一、图二雕塑有哪些相同点。62.(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善于创新的民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建立新制度】项目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不同点传承方式诸侯世袭①______权力②______郡县长官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相同点③______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请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上表的空白处。【彰显新思想】(2)上图是百家争鸣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请你任选其中两位,分别概括他们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开辟新道路】(3)观察图片,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起点名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发明新科技】(4)请写出最早使用上图原材料造纸的人的名字。简述该项技术的重要意义。63.(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造纸术堪称“一次伟大的革命”。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整理了以下两组材料,请探究相关问题。第一组:文物图片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结合所学,请将以上体现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按朝代先后进行排序。第二组:文字材料材料一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材料二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材料三(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史记》材料四法国蔡伦馆在展出文字说明中赞颂说:“蔡伦的杰出贡献和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篇章。”(2)同学们要运用这组材料写作小论文,请把材料序号填写道相应位置: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______和______;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_____;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_______和________。(3)综合两组材料,简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第37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基层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材料题干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故排除ABC项。故选D。2.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A正确;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排除;汉武帝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C排除;为实行思想的大一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排除;故选A。3.C【解析】由表格中“辽东郡”、“南海郡”、“陇西郡”等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权机构,A排除;材料内容体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没有消除地域差异,D排除。故选择C。4.B【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使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所以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没有涉及分封制度趋于完善,所以A不符合题意;兼并战争不断只是片面信息,主要是反映从分裂到统一,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没有涉及统一国家不断巩固,所以D不符合题意。5.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正确;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A错误;布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侯国,B错误;D是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D错误。综上故选C。6.D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D项正确;统一货币、车辆形制都属于经济措施,排除A和B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不是最大的贡献,排除C项。故选D项。7.B【解析】秦朝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秦朝中央机构中行使监察权的是御史大夫,B项正确;丞相负责行政,排除A项;锦衣卫是明朝的监察部门,排除C项;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8.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广泛推行,秦朝时期,郡县制已经取代了分封制,A项正确;秦始皇时期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B、C、D三项都是“秦法政”,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9.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嬴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商王盘庚迁殷国家相对稳定、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名义征战,成就霸业,故ABC排除。故此题选D。10.B【解析】秦朝时期,官方通行小篆,B项正确;商代甲骨文,秦代民间出现隶书,汉末出现楷书,排除ACD。故选B项。11.D【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12.A【解析】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占有汉朝大片疆域,且手握重兵,对汉朝中央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刘邦为了强化专制皇权剪除异姓王。A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体现出的是废除分封制。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刘邦剪除异姓王并不能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C不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解决了王国问题。D不符合题意;故选A。13.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据材料“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可知B项正确;汉朝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14.A【解析】依据题干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故A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国家已经统一,没有战乱不断的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在西汉初年不存在,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5.C【解析】由材料“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可知,这首诗描述了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汉朝的史实。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赢得民心,排除A项;综合以上分析,排除BD项。故选C项。16.D【解析】试题分析: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故选D。17.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故ABD不合题意;严刑峻法与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措施无关,故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睛】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局面出现原因,严刑峻法与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措施无关,考查学生辨识能力。18.B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B项正确;西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时期出现成康之治,排除A项;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而汉武帝时期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排除C项;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排除D项。故选B项。19.D【解析】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因此,题干中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稳固西汉政权,故D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汉初稳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排除AC;使自己名留青史是汉初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排除B项。故选D项。20.C【解析】秦兼并六国是公元前221年,楚汉战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事件,陈胜、吴广起义是公元前209年。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③,故排除ABD,C项正确。故选C项。21.C【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得出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社会混乱,为了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制度创新,排除A项;强征赋税、严刑苛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2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题干的“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表明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平抑物价,故C符合题意;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23.B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B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家训不仅出现在显贵家庭,也出现在平民家庭,A排除;依据题干“重视教育子弟,内容从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可见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较为丰富,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而科举考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因此并不都是满足科举考试需要,D排除。故选B。24.C【解析】面对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的局面,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削藩”这是建文帝和明成祖采取的措施,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推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制度,所以答案是C。25.D【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解决了“王国问题”,A错误;明朝废丞相,而不是汉朝,B错误;抑制豪强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措施,故C错误。26.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诸将,首推卫霍”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维护了北方地区的安定,C项正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建议,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卫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A项;汉景帝平定了地方诸侯王的“七国之乱”,与卫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为防御匈奴,修筑了长城,与卫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7.B【解析】图中钱币上的“五铢”说明这是汉代的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即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而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B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发行全国的标准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A项排除;中国货币产生的最初形态是贝壳,C项排除;青铜时代指的是夏商周时期,图中的钱币是西汉的铜钱,D项排除。故选B。点睛:解题时首先分析钱币上的文字“五铢”判断,该钱币的朝代和相关史实。也可分析排除不属于题干钱币朝代的选项。28.A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依据材料“反映了汉代席地而坐讲经上课的情形。画面左侧老师坐在榻上,头戴进贤冠。榻下,六名学生面对老师,跪坐于席,表现出对老师恭恭敬敬,虚心求学的姿态”可知,讲学的老师在当时很受尊敬、儒学经典五经是当时讲学的主要教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A项正确;但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教育、推动讲学之风,排除BD项。故选A项。29.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30.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31.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选B;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32.B【解析】东汉后期动荡的原因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争权夺利。材料中“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说明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并不是说明东汉皇帝寿命短,排除A项;自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到公元220年东汉才灭亡,东汉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短,排除C项;材料不是说明帝位斗争激烈,是说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排除D项。故选B项。33.C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根据“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可得出其强调的是起义的原因。而“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反映出起义的特点,即有策划、有组织、有准备。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影响、经过,故排除ABD项。故选C。34.B【解析】“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无法体现皇帝的残暴、社会腐败和地方割据等问题,排除ACD项。故选B项。35.D【解析】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D项正确;“汉并天下”瓦当和金缕玉衣与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项;根据陶院落主要是看出当时的建筑形制,无法体现民间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36.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84年,距离公元前209年的时间应该是209+184-1=392,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37.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明其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但没有推翻东汉王朝,故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排除AC项。故选B项。3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故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它商品。故B错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错误。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9.D【解析】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4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故选B项;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班超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和统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未涉及到材料中地区归属西汉中央,故排除D项。41.D【解析】由“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可知,材料反映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特点,D符合题意;由“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可知,中原传入西域的主要是地方特产表述有误,A排除;由“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可知,西域传到中原的主要是技术表述错误,B排除;材料的主旨没有体现丝绸之路加强了欧亚之间的交流,C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C,故选择D。42.A【解析】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因此,此行被称为“凿空”。A项正确;凿空指的是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而非是体现张骞的冒险精神,更不是最大规模的扩大西汉的疆域范围和见证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排除BCD项。故选A项。43.D【解析】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44.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材料强调的是“实录”,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B项符合题意;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思想。A项不合题意;《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C项不合题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45.A【解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46.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编制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所以②④都是华佗的医学成就,故B项符合题意。“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排除①、③。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47.A【解析】据“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可知,这段史料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据“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可知,这段史料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材料。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这段史料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和材料,没有体现传承、传播、地点和影响等,排除BCD项。故选A项。48.C【解析】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C符合题意;扁鹊、华佗、孙思邈与“医圣”无关,排除ABD,故选择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49.C【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末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C正确;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A排除;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了“五禽戏”。B排除;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D排除;故选C。50.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对人民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成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故道教和佛教都是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D项正确;东汉时期创立道教,排除A项;道教并没有一开始就得到上层统治者扶持,排除B项;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到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51.(1)武王伐纣;亳。(2)司母戊鼎。(3)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时商朝的都城在亳。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晚商的器物重达875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上古时期最重的青铜器。(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贫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根据材料“改革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承,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材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材料“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2.(1)历史课本;网上查阅;查阅史学著作。(2)相同,巩固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同,前者奴隶社会的制度,天子通过诸侯统治地方,后者是封建社会制度,统治者直接任命官吏统治地方。(3)巩固了统治。(4)观点:制度·变革·发展。论述:在地方行政制度中,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前者最终造成诸侯混战,后者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体现出制度变革促进国家发展。【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收集史料的途径有,历史课本,网上查阅,查阅史学著作。(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普遍推行县制、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可知,这体现的相同点是,巩固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同是,前者奴隶社会的制度,天子通过诸侯统治地方,后者是封建社会制度,统治者直接任命官吏统治地方。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根据所学可知,秦皇汉武巩固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统治。(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论据要准确,并提示史实的历史影响,如,观点:制度·变革·发展。论述:在地方行政制度中,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前者最终造成诸侯混战,后者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体现出制度变革促进国家发展。53.(1)作用: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建立郡县制,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3)地理空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精神空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其封地有商朝遗民、伯禽所带周人、原奄国人,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可见,分封制的作用是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根据材料“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可见,分封制的作用是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根据材料“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建立郡县制,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地理空间: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精神空间:在思想文化领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54.(1)都江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防洪灌溉工程。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北魏时期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材料一主张法治。材料二主张德治。(3)①:郡县制。②:推恩令。不断加强中央集权。(4)要尊重历史事实,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客观公正地评价,既要看到汉武帝的伟大功绩,也要看到他的缺点,不能以偏概全。.【解析】(1))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佛像雕刻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雕刻艺术的精品。贾司勰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材料-体现了法家思想主张,法治主张依法治国,赏罚公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体现了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统治者要爱惜民力。(3)①推恩令;西周时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巩固了统治;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长官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大大加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采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4)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根据题干材料“有人认为,汉武帝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也有人认为他是无道暴君,穷兵黩武”及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我们在评价汉武帝时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尊重历史事实,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客观公正地评价,既要看到汉武帝的伟大功绩,也要看到他的缺点,不能以偏概全。55.(1)问题: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如何:实施推恩令。(2)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3)措施:精兵简政;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复员军队;作用: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局面:光武中兴。【解析】(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都要超过中央,所以存在的问题是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汉武帝为了解决地方王国问题实施了推恩令。(2)根据“汉武帝决定实行由国家控制利源的财经政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通过这些措施,西汉的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3)措施:根据“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个县”得出精兵简政;合并郡县;根据“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得出裁减官员,复员军队。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局面:光武中兴。56.(1)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等措施。(4)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甘于奉献等。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可知是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有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依据材料三,由“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可知释放奴婢;由“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可知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因此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的措施有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杰出人物身上共同的精神品质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甘于奉献等。57.(1)史实: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2)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问题: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措施:推恩令(4)通道名称:丝绸之路 ,东起 长安 ,西至大秦。(5)张骞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解析】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第一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铁农具、牛尊”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2)依据材料信息“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等。(3)第一问依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西汉初期侯国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集权;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图5反映的是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故东起长安,西至大秦。(5)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58.(1)图一:大禹用疏导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图二: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都是治水英雄。(2)①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局势逐渐稳定。③光武帝刘秀结束了西汉灭亡以来的混乱,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其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④曹操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等。(3)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们在大泽乡掀起反抗暴秦的斗争,激发了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都具有开拓精神。【解析】(1)依据材料中图一大禹像、图二李冰像和所学知识,可知远古时代大禹用疏导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两者都是治水英雄。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对应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对应的是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局势逐渐稳定;“③汉绍世祖(光武帝),夏资少康。功成德茂,率祀无疆”对应的是光武帝刘秀结束了西汉灭亡以来的混乱,重建汉朝即东汉,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其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④君不见汉家失统三灵变,魏武(曹操)争雄六龙战。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对应的是曹操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等。(3)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解读“陈胜、吴广和张骞”几个历史人物。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们在大泽乡掀起反抗暴秦的斗争,激发了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而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难曲折,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沟通了汉朝与西的联系,为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东西方往来大动脉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因此两者都具有开拓精神。59.(1)分歧:蔡伦是否为造纸术的发明者。说明:我赞同材料二的观点。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物,考古学家出土了西汉时的纸本地图,说明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发明,早于蔡伦时代。(2)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又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继续和发展。意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促进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任意两点即可)(3)方法:考古实物史料(文字拓片、石窟壁画)、正史记载、专家著作。信息:鲜卑人使用的文字;孝文帝改革推行汉语、汉服、汉姓、与汉族通婚;在饮食、音乐、日常用具等方面相互影响;平城、洛阳是北魏两个重要城市等。(4)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具体做法有认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可知,两位史学家在蔡伦是否为造纸术的发明者的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结合材料三,我赞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是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物,考古学家出土了西汉时的纸本地图,说明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发明,早于蔡伦时代。(2)根据材料两幅图片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又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继续和发展。丝绸之路开通后,可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的联系。(3)根据题干材料收集到的信息可知,该组同学收集史料的方法有考古实物史料(文字拓片、石窟壁画)、正史记载、专家著作。这些史料中我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鲜卑人使用的文字;孝文帝改革推行汉语、汉服、汉姓、与汉族通婚;在饮食、音乐、日常用具等方面相互影响;平城、洛阳是北魏两个重要城市等。(4)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从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答;具体做法可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作答。60.(1)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仁。(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司马迁,《史记》。(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张衡,地动仪;东晋,顾恺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4)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分析】(1)根据所学和图片可知,图片1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图片2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2)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成就有,医圣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华佗创制了麻沸散;司马迁写《史记》。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根据所学和图片可知,图片3,是东汉的蔡伦,他改进造纸术;图片4是东汉的张衡,他创制了地动仪;图片5是东晋的顾恺之,他是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4)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佛窟艺术成就杰出,有两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61.(1)(2)A:是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B:二里头遗址反映了我国夏朝时期的文明水平。C: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反映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任答一个解说词即可)(3)分别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加以管理。共同作用: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提供了经验等。(任答一个解说词即可)(4)图一、图二的共同点是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等。【解析】(1)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二里头遗址反映的是夏朝时期的遗址;《兰亭集序》是东晋的王羲之作品;洛阳白马寺是东汉时期修建的。(2)据所学知,A: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B:二里头遗址反映了我国夏朝时期的文明水平。《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反映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3)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观察图片可知,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统治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提供了经验等。(4)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图一、图二的共同点可以从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化和劳动人民的贡献等角度分析,如:是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等。62.(1)①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②诸侯拥有封地(或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③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一定时期内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2)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实.行德政、反对苛政等;墨子:“兼爱”“非攻”或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等;孟子:实行“仁政”或取得民心、反对非正义战争等。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直接促进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各学派间展开激烈辩论,形成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等。(意思正确即可)。(3)长安;因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从此后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促进了双方的贸易文化交流和发展。(4)蔡伦;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等。(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解析】(1)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拥有封地,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西周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的实行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根据图片的思想家,如选择老子: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选择孔子: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选择孟子: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结合所学回答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直接促进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各学派间展开激烈辩论,形成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等。(意思正确即可)(3)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起点是长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从此后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促进了双方的贸易文化交流和发展。所以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使用如图原材料造纸的人的是蔡伦。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等。63.(1)排序:①—③—④—②。(2)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二和三;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一;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一和四。(3)意义:蔡伦改进造纸方法,降低了造纸成本,易于推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等。(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出现于商朝,图②出现于西汉,图③出现于西周,图④出现于秦朝,所以正确排序为①—③—④—②。(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二和三;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一;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一和四。(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方法,降低了造纸成本,易于推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等。【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根据图片,认识其出现的朝代。然后进行正确排序。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解答第三问需要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B.诸葛亮C.周瑜D.司马炎3.(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A.《三国演义》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B.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5.(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首诗中“壮心”指的是他( )A.三分天下的愿望B.奋斗不懈的精神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统一全国的愿望D.擅长诗文的风格6.(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C.文明起源D.国家统一7.(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史诗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反映曹操功绩的是( )A.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8.(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在课外学史阅读中发现这样两个片段,借箭的主人公不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国志》是史书,叙述较为客观真实B.《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完全脱离历史事实C.《三国演义》所述与民间流传一致,可信度高D.《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属于一手史料9.(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A.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C.D.10.(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符坚即位以来,陆续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礼节),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材料所述内容A.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体现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影响D.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1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是( )A.西晋蜀梁B.梁蜀西晋C.蜀西晋梁D.蜀梁西晋12.(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①吴②东汉B.①商②南宋C.①吴②东晋D.①东魏②东晋13.(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哪一项?( )史实推论A光武中兴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D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瓦解A.AB.BC.CD.D14.(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A.①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④15.(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填写的是A.曹魏B.蜀域C.吴国D.东晋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6.(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B.隋朝、唐朝C.商朝、两晋D.唐朝、十六国17.(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说明( )A.民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已经消失B.前秦逐渐强大并且统一黄河流域C.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D.苻坚不断提高自身的汉文化修养18.(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活动内容查阅文献《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观看视频《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搜集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观察地图东晋形势图A.南方农业的进步B.南朝政权的更替C.江南地区的开发D.商业贸易的发展19.(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20.(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21.(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某中学同学登陆山西博物院网站,观览网上展厅“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张明同学截图保存了下面文物照片,并作了相关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文物图片文物信息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西南司马金龙墓。屏风板面自上而下分四层,每层划分区间,呈现出独立或连续的列女古贤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故事和文字内容多取材于《列女传》、《孝子传》、《韩非子》、《诗经》、《汉书》、《后汉书》等史籍文献。司马金龙为东晋皇室宗亲,随父司马楚之降附于北魏,深受宠信,死后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号康王。妻钦文姬辰,源氏,鲜卑人,夫妇合葬于山西大同。——摘编自山西省博物院文物介绍A.提供了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B.说明了北魏结束分裂统一北方C.展示了北魏漆器工艺的水平十分精湛D.突显了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2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北方民族大融合D.社会矛盾激化23.(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通过历史图片挖掘背后的历史信息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历史学科能力,通过以下图片,你可以了解到哪一场战役的过程( )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24.(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5.(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下面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都为北方的统一打下基础C.都促进了南方政局的稳定D.都推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B.从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C.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而以“平”命之。D.以大同为都城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27.(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所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2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促使强大的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局面是( )A.桂陵之战B.巨鹿之战C.长平之战D.淝水之战29.(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30.(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祖冲之是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下列属于祖冲之成就的是( )A.撰写了《齐民要术》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C.创作了《洛神赋图》D.创造了“割圆术”3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该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D.《水经注》32.(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3.(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作者( )A.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B.摒弃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C.提出了领先世界的农学理论D.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34.(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它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把中国文化底蕴、现代国际风格、冬奥运动特征融为一体,生动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和文化魅力。下列表述与材料相关的是()A.成功举办冬奥会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B.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灵感源于汉字C.冬奥会会徽的“冬”字为楷书D.中国的书法艺术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35.(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历史学家翦伯赞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选摘吴嫁祥《公天下》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1)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4)材料四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36.(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前元二年(前178)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材料三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二十五史简明读本》(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作用。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材料二中,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综合上述,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37.(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我国南北双方由于地里环境的不同,南北方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请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材料二:“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gēng,用蒸、煮等方式做成的糊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耒辱,……不待贾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禾念(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宋书》卷五十四(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种建筑的名称,并说明其对应居民的农作物。(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时期南方的社会经济状况并说明其原因。(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南方的经济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综上所述,结合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3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农业的发展见证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一: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材料三:经过东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1)根据材料一,列举原始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2)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它们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现象?概括这一现象对农业产生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列举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例。分析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39.(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和谐”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植根于东方文化的一种独特价值追求,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某班同学以“和谐之光”设计了一期板报,并提出以下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任务一 【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1)阅读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请你分别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任务二 【史实对比——感受治世之道】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 (2)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两汉哪一治世局面?概述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任务三 【解析图文——体会民族认同】汉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蒸、煮、熬、煎等,胡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炙(烤)与炮(放在土中烤),贾思勰(汉人)在其著作中记录了大量炙与炮的方式,如做饼法、炙豚法等。魏晋时期墓葬壁画,甘肃嘉峪关出土。第一幅为胡人牛耕图,第二幅为女子采桑图,画中女子发辫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两幅生动描绘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今甘肃酒泉、张掖、武威等地)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北魏时期的陶女乐俑,西安出土。图中人物正在演奏清商乐(汉族传统音乐,晋室南迁后流行起来。)(3)根据上表的图文信息,概括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简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任务四 【材料研读——见证文明交往】(4)列举丝绸之路上曾流通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与“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各一例,并概述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40.(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图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了秦朝的辽阔疆域,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在图二《西汉疆域图》中,西汉政府在斜线覆盖区域设置了哪一管理机构?(2)历史上哪一战役奠定了图三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了图示中哪一政权?(写字母)(3)据图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4)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5)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4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各具特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判断“这一时期”指什么时期?概括“兼并战争”的影响。材料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征,与北方游牧群落进行决定最终胜负的漠北会战。两路大军出塞千里之外,分别大获全胜。霍去病的部队甚至追击残部远至贝加尔湖。至此,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算真正巩固下来……,战败后的北方游牧群落分裂成南北两部分。——摘编自《中华文明》(2)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漠北会战的影响;它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有何关系?材料三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开始了,在曹操近十年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是战无不胜,这一次他同样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在强大的外力和危机面前,除了勇气,孙权和刘备双方还需要把他们的智慧聚合在一起,他们能否创造奇迹呢?——摘编自《中国通史》②苻坚专注攻取江东,大举入侵。属下进言:“鲜卑等虏臣,常盼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所献计划,不能听从。富豪子弟不熟军事,只进阿谀奉承之言,怕不能成就战功。”苻坚不听从……晋军从水、陆两路进发应敌。秦军紧逼淝水,晋军无法渡过。晋派使者说:秦军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军得以渡河,以决胜负。苻坚认为可以,于是指挥兵众后退。结果一退而不可收拾。晋军渡水而攻击。秦军大败。——摘自《通鉴纪事本末》(译文)(3)材料①中划线内容实现了吗?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②,归纳导致秦军大败的因素。比较①②战役的共同特征。42.(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大家庭,民族交融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请阅读材料回答: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一:在周代,中国有“华夷之辨”的思想,也就是将周人视为华夏、诸夏,而将周边的少数民族成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侯争霸,七国称雄,这种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了,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逐渐从冲突转向了融合。这种融合趋势到战国后期已经基本完成。在民族融合中,华夏族的文化被少数民族接受,许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也被华夏族吸收,最终成为了一个共同文化的群体,这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依据材料二,绘制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代皇帝设立了什么机构?(3)材料三反映的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哪一内容?结合所学说明此次改革的作用(4)根据上诉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43.(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旅,何谓弱也!”(1)材料一中的“晋”史称什么?苻坚与晋军在此进行了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影响如何?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什么变化?分析材料一战役结果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关系。(3)综上所述,你认为古代江南地区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提供什么启示?44.(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不断地交融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材料二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摘编自《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和汉朝为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汉朝设置西域都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次改革的作用。(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45.(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历史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1)据材料,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二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鞅列传》译文: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B.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2)材料A、B两场改革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说说改革要想成功需要哪些条件?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摘自统编版教材(3)据材料,列举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提示:从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角度列举)46.(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死),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谋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北魏迁都示意图(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到的两次改革分别指什么?(2)观察《北魏迁都示意图》,A、B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城市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4)请从地理位置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人民得以生活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亲近臣服)。获楚、魏之师,举(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47.(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的时期。某七年级(一)班以“分裂中孕育统一”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与他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观察图示——建立时空观念】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根据上面形势图信息,在序号处填写相应的内容。结合图中“官渡”和“赤壁”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简述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任务二【研读史料——树立实证意识】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一一钱穆《国史大纲》注:上面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2)上面材料中的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实现“整体的汉化”的?两幅砖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什么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任务三【撰写论文——提升历史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聚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根据上面材料信息,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史实,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4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左图是历史故事连环画《胡服骑射》,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的故事。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赵国强盛起来。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古时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建立的国家。近年在中山国都城,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游牧民族风格明显,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同时也兼有中原文化的要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这些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2)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写出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4)综合以上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49.(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争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王老师围绕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 【画示意图——感知历史特点】(1)观察如图政权更迭示意图,根据提示信息写出①②处对应的政权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任务二 【读万卷书——汲取历史智慧】■“(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六个王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摘译自《魏书》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2)阅读下列史料,指出它们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并简述其历史影响。任务三 【行万里路——追寻历史足迹】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考察历史遗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从下列两组名胜古迹中任选两处,为其撰写解说词。50.(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从不同领域折射出先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陕西韩城司马迁祠(1)【史家绝唱】简述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并解释匾额中“史笔昭世”的内涵。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据载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刻苦学习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传世医学巨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基本原则,做长沙太守时为方便百姓看病初一、十五开堂坐诊。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十分同情深受苦难的劳动人民,他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为人民解脱疾苦,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2)【医者仁心】分别写出下面两位医学家的主要贡献,并归纳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图一王羲之书法作品(摹本•局部)图二顾恺之绘画作品(摹本•局部)(3)【艺术鉴赏】观察如图书画作品,写出对应的作品名称,并简述东晋时期书画艺术发展的原因。51.(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华传统文化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谱写时代新篇章。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你对上面两幅历史图片进行简要介绍。 (2)【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请你简述图三发明的历史意义,并介绍图四人物的历史贡献。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 (3)【文化典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上表提示信息,写出文化典籍的名称。5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围绕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个主题,同学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任务一【文物・多姿多彩文明】(1)文物孕育丰富的文明信息。简述下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图一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二西周毛公鼎图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图四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任务二【史料・政治制度特征】(2)史料见证了政治制度的更替。阐释与下面史料相关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①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②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任务三【年轮・辉煌灿烂文化】(3)年代尺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在下列①—⑥中任选二例,阐述其历史地位。任务四【观点・博大精深思想】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4)学术思想体现先贤智慧。结合下列观点和所学知识,以“思想解放,社会变革”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换化的……“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老子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还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墨子“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第85页共1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参考答案:1.C【解析】220年、221年和229年均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B【解析】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B符合题意;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A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臣下”无关,排除。故选择B。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B【解析】据题干《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说明了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B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内容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三国志》并不是凭空杜撰的,排除D项。故选B项。5.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烈士”指曹操,“壮心”在这里指曹操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曹操在赤壁之战时战败,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壮志,C项正确;三分天下的愿望、奋斗不懈的精神、擅长诗文的风格,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6.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故选B。7.A第111页共112页\n【解析】“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是曹操实行屯田制,A项正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是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龙城飞将”指的汉朝卢龙城的名将李广,匈奴称他为“龙城飞将”,排除B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赞颂,排除C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志》是史书,叙述较为客观真实,故A项正确;“完全脱离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三国演义》所述与民间流传一致”,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属于后人的著作,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9.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10.C【解析】由材料“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礼节),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可知,材料反映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影响,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解决问题。11.C【解析】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西晋曾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南朝的演变顺序是宋、齐、梁、陈,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蜀、西晋、梁,C项正确;其它选项都不是正确的顺序,排除ABD项。故选C项。12.C【解析】第111页共112页\n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建立,221年,蜀汉建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所以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①吴②东晋,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发生了八王之乱,使得西晋走向衰落,C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期的政治格局,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AB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14.C【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15.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其后是南朝四国宋齐梁陈的更替,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6.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建立了商朝,结束了夏朝的统治,①处是商朝;三国之后,西晋实现了统一,后来西晋灭亡,东晋建立,所以②处是两晋时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朝代不符合题干的表格信息,排除;故选C。17.C【解析】根据材料“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题干说明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苻坚提高自身文化休养,排除D项。故选C项。18.C【解析】第111页共112页\n根据材料可知,学习资源包从农业、手工业和政权形势等方面推送了江南的开发情况。故C项正确;南方农业的进步表述片面,排除A项;南朝政权的更替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商业贸易的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19.B【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B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家训不仅出现在显贵家庭,也出现在平民家庭,A排除;依据题干“重视教育子弟,内容从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可见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较为丰富,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而科举考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因此并不都是满足科举考试需要,D排除。故选B。20.A【解析】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选A;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21.A【解析】材料“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内容”属于一手史料,是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魏统一北方,B排除;材料未涉及北魏的漆器工艺水平,C排除;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排除。故选A。2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3.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选C。24.B【解析】第111页共112页\n“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A项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C项体现出北方民族的风情,排除C项;D项是对匈奴的战争,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25.A【解析】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淝水之战:383年,前秦集结80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只有8万军队,结果东晋大获全胜。因此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共同点是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A项正确;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官渡之战与南方无关,排除C项;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2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大同为都城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体现了对大同历史作用的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ABC项属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相关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27.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项正确;文明的起源是在炎黄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8.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争的失败导致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战争双方是齐国、魏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29.A【解析】第111页共112页\n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项A符合题意;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B排除;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C排除;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排除。故选A。30.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后来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B符合题意。《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A不符合题意。洛神赋图:是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偶然读到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后有感而作的。C不符合题意。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B。3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我国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书中介绍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是我国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项C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水经注》是地理著作;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2.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为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33.D【解析】第111页共112页\n根据所学和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可知,这是在强调自然规律对农业生活活动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是说作者的观点而不是著作的作用,排除A项;作者以农为本,排除B项;作者是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34.B【解析】根据“它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可知,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灵感源于汉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的信息,排除A项;冬奥会会徽的“冬”字为行书,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的书法艺术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5.(1)依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2)上指的是汉武帝材料反映了当时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实行推恩令)(3)光武中兴(4)志在千里指的是统一全国;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5)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脚踏实地。【解析】(1)根据材料一“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所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2)根据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3)依据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形成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第111页共112页\n(4)依据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志在千里”指的是曹操想统一全国;他为实现远大理想,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5)综上所述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都制定了切当的政策,能够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而且他们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能够脚踏实地,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曹操等先进人物的措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通过高度的概括材料以及分析材料的内容结合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同时思考先进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6.(1)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答出任意2点即要中)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4)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分析】(1)第111页共112页\n西汉时期:根据“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得出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根据“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得出减轻赋税徭役;根据“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得出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2)根据“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可得出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可得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3)表现:根据“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根据“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可得出有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原因:根据所学,原因主要有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4)综合材料中的内容和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37.(1)半地穴式建筑,粟;杆栏式建筑,稻。(2)没有饥寒交迫之苦,但也没有太富裕的人家。人口少,生产技术落后。(3)有所发展。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4)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现代科技。【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1是半地穴式建筑,种植粟;图片2是杆栏式建筑,种植稻。(2)第111页共112页\n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这体现出,没有饥寒交迫之苦,但也没有太富裕的人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地广人希(稀),饭稻羹(gēng,用蒸、煮等方式做成的糊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耒辱”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人口少,生产技术落后。(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一岁或禾念(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可知,这体现出,经济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现代科技。38.(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家畜的饲养等。(2)实物史料。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广泛使用。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3)实例: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兴修很多水利工程;生产技术上,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麦稻兼作:种植双季稻;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原因: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解析】(1)依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得出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依据材料一“粮食的储备”可得出粮食的储备;依据材料“使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可得出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以及家畜的饲养等。(2)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牛尊都是当时留下的遗物,属于实物史料;依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广泛使用;依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3)第111页共112页\n依据材料三“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可得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扩大;依据材料“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可得出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结合所学还可以得出兴修很多水利工程;生产技术上,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麦稻兼作:种植双季稻;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39.(1)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孟子: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墨子:主张兼爱互利,反对不义的战争。(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共同原因: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都比较勤政爱民等。(3)汉人胡食,学习少数民族的烹饪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从事农业生产;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审美)汉族化;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交流等;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丝绸、铜镜、瓷器、核桃、葡萄、良种马等。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佛教、音乐、舞蹈等。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西方文明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分析】(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由“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由“兼相爱,交相利”,可知墨子主张兼爱互利,反对不义的战争。(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文帝、景帝时期,进-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第111页共112页\n了很大增强”,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由“刘秀勤于政....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教济粮,减少租税、摇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筒官员。期间国势昌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知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材料反映了两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这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都比较勤政爱民等。(3)根据图文信息,由“汉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蒸、煮、熬、煎等,胡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炙(烤)与炮(放在土中烤)”,可知汉人胡食,学习少数民族的烹饪方式;由“第一幅为胡人牛耕图,第二幅为女子采桑图,画中女子发辫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可知,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从事农业生产;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审美)汉族化;由“北魏时期的陶女乐俑,西安出土。图中人物正在演奏清商乐”,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交流等。因此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汉人胡食,学习少数民族的烹饪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从事农业生产;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审美)汉族化;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交流等。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人中原。因此丝绸之路上曾流通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丝绸、铜镜、瓷器、核桃、葡萄、良种马等。“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如佛教、音乐、舞蹈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西方文明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40.(1)郡县制;西域都护。(2)赤壁之战;C政权。(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第111页共112页\n【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三国中的吴政权,以建业为都城,对应图中C政权。(3)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可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人口流动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41.(1)战国时期;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巩固了大一统国家,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它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措施。(3)实现了;孙刘联军团结一致,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前秦军心不稳,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解析】(1)第111页共112页\n时期:根据材料一“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可得出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影响:根据材料一“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得出兼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影响: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算真正巩固下来……,战败后的北方游牧群落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可得出漠北战争巩固了大一统国家,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漠北战争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国家。(3)实现了吗: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刘备和孙权的合盟在赤壁之中中打败了曹操,实现了奇迹。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孙刘联军团结一致,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因素:根据材料②“鲜卑等虏臣,常盼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所献计划,不能听从,苻坚不听从……晋军从水、陆两路进发应敌,”可得出前秦军心不稳,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共同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42.(1)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2)长安——-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西域都护。(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加强了北魏的统治力量。(4)战争;改革。【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侯争霸,七国称雄,这种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了,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逐渐从冲突转向了融合、最终成为了一个共同文化的群体,这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这体现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可知,路线是,长安——-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新疆的管辖。第111页共112页\n(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皇族改为元氏,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它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加强了北魏的统治力量。(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材料一体现的是战争,材料三体现的是改革。43.(1)东晋。战役:淝水之战。影响: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2)变化:江南地区从非常落后到得到开发。关系: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使江南地区的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兴修水利,保护农田,重视科技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解析】(1)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材料一中的“晋”史称东晋,是由司马睿建立的材料一中的战役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2)材料“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反映了江南地区从非常落后到得到开发。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战役结果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关系是: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使江南地区的统治局面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兴修水利、重视科技等角度作答。44.(1)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秦: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与匈奴“和亲”,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2)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推动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交融。第111页共112页\n(3)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历史;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等;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融中形成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分析】(1)根据材料一,由“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可知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秦朝和汉朝为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如秦朝,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朝,与匈奴“和亲”,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2)根据材料二“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汉朝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推动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交融。(3)根据材料三“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历史;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等;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融中形成和发展等。45.(1)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口南迁(劳动力)等。(回答其中任意一点可)第111页共112页\n(2)背景: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条件:改革者的魄力;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措施正确等。(3)生产生活: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与“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可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口南迁带来的劳动力。(2)背景:根据材料二“《史记・商鞅列传》”可得出A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商鞅主张变法。:根据材料二“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可得出B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改革者的魄力;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措施正确等。(3)第111页共112页\n根据材料三“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可得出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根据材料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可得出政治制度上实行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三“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可得出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根据材料三“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可得出社会习俗上相互借鉴吸收;根据材料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可得出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6.(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2)A是平城;B是洛阳。(3)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地处中原地区便于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以及统一中原地区。(5)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1)依据材料一“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可得出材料一中改革是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北魏迁都示意图可得出改革是孝文帝改革。(2)孝文帝改革时期主张迁都洛阳,北魏原先都城是指平城(就是现在的大同),因此图中A是平城;B是洛阳。(3)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以及二者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依据材料二“北魏迁都示意图”和所学可知,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地处中原地区便于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以及统一中原地区。(5)依据材料三“国以富强”“获楚、魏之师,举(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可得出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可得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第111页共112页\n47.(1)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曹操退守经营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又进占益州,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现象。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3)题目: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论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但这一时期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如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并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推进了国家的统一;魏晋以来,虽然十六国、北朝时期也是分裂动乱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互相学习,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交流频繁,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为国家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说,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解析】(1)第111页共112页\n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依据图示地理位置可知,①是魏国;②是蜀国;③是吴国;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曹操退守经营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又进占益州,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依据材料二“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依据材料图片“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的信息可得出两幅砖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等。(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论点,比如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提取观点;论述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但这一时期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如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并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推进了国家的统一;魏晋以来,虽然十六国、北朝时期也是分裂动乱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互相学习,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交流频繁,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为国家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说,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48.(1)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2)匈奴、鲜卑、羌、羯、氐等。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3)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4)兼并战争;友好交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改革。【解析】(1)第111页共112页\n根据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是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产生的影响是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的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广泛的族群。(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可知,匈奴、鲜卑、羌、羯、氐等是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西晋后期,南迁的人口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了,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魏晋南北朝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迁徙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兼并战争;友好交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改革。49.(1)①是魏,②是东晋;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学习汉族礼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3)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图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于是佛教雕刻兴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就是著名的代表,它是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第111页共112页\n【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健康,史称“东晋”。这一时期,政权分立,民族融合。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根据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六个王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学习汉族礼法。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还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图二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图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图四河南洛阳石窟: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于是佛教雕刻兴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著名的代表,石窟里面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佛像,周围石壁上刻有浮雕。它们是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50.(1)成就: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用十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涵:倡导秉笔直书,与当朝统治者不懈抗争;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111页共112页\n(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以及“治未病”理论,倡导预防疾病等;华佗擅长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倡导人应当适度锻炼身体,才能避免疾病;编制“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精神品质:都本着医者仁心的品格,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都关心人民疾苦,都致力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做贡献;都促进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等。(3)图一:《兰亭集序》;图二:《女史箴图》;原因:继承了前代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进行了创新;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民族交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杰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等。【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用十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综上所述可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史笔昭世”的内涵是倡导秉笔直书,与当朝统治者不懈抗争;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仲景的贡献主要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以及“治未病”理论,倡导预防疾病等;华佗的贡献主要是擅长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倡导人应当适度锻炼身体,才能避免疾病;编制“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他们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都是本着医者仁心的品格,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都关心人民疾苦,都致力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做贡献;都促进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等。(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一中的艺术品是《兰亭集序》;图二中的作品是《女史箴图》;东晋时期书画艺术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继承了前代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进行了创新;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民族交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杰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等。51.(1)图一: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天文历法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图二:《兰亭集序》的作者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111页共112页\n(2)造纸术的发明使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3)①《史记》;②《齐民要术》。【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其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天文历法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图二是《兰亭集序》,结合所学可知,《兰亭集序》的作者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使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图四是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3)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52.(1)图一:证明了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图二:它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图三:再现了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大业展现出的军功、军威;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秦朝的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图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3)选①《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选③《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选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4)题目: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第111页共112页\n论述:促使社会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思想解放运动位居其一。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道家学派提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成为各朝代初期休养生息、稳定社会的指导思想;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等主张,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一证明了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二它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三再现了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大业展现出的军功、军威;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秦朝的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2)根据材料可得出①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根据材料可得出②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①《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②蔡侯纸是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很便宜,质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渐被普遍使用。至东晋末期,纸的使用已经完全普及,并逐渐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③《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④《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是“天下第一行书”。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第111页共112页\n(4)开放性设问,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回答。如题目:思想解放,社会变革。论述:促使社会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思想解放运动位居其一。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道家学派提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成为各朝代初期休养生息、稳定社会的指导思想;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等主张,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111页共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