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历史 >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docx 2022-09-20 12:34:11 52页
剩余50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试题分类练习题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B.诸葛亮C.周瑜D.司马炎3.(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A.《三国演义》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B.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5.(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首诗中“壮心”指的是他(   )A.三分天下的愿望B.奋斗不懈的精神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统一全国的愿望D.擅长诗文的风格6.(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C.文明起源D.国家统一7.(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史诗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反映曹操功绩的是(   )A.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8.(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在课外学史阅读中发现这样两个片段,借箭的主人公不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国志》是史书,叙述较为客观真实B.《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完全脱离历史事实C.《三国演义》所述与民间流传一致,可信度高D.《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属于一手史料9.(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A.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C.D.10.(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符坚即位以来,陆续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礼节),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材料所述内容A.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体现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影响D.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11.(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是(   )A.西晋蜀梁B.梁蜀西晋C.蜀西晋梁D.蜀梁西晋12.(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①吴②东汉B.①商②南宋C.①吴②东晋D.①东魏②东晋13.(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哪一项?(   )史实推论A光武中兴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D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瓦解A.AB.BC.CD.D14.(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A.①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④15.(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填写的是A.曹魏B.蜀域C.吴国D.东晋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6.(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B.隋朝、唐朝C.商朝、两晋D.唐朝、十六国17.(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说明(   )A.民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已经消失B.前秦逐渐强大并且统一黄河流域C.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D.苻坚不断提高自身的汉文化修养18.(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活动内容查阅文献《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观看视频《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搜集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观察地图东晋形势图A.南方农业的进步B.南朝政权的更替C.江南地区的开发D.商业贸易的发展19.(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20.(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21.(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某中学同学登陆山西博物院网站,观览网上展厅“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张明同学截图保存了下面文物照片,并作了相关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文物图片文物信息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西南司马金龙墓。屏风板面自上而下分四层,每层划分区间,呈现出独立或连续的列女古贤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故事和文字内容多取材于《列女传》、《孝子传》、《韩非子》、《诗经》、《汉书》、《后汉书》等史籍文献。司马金龙为东晋皇室宗亲,随父司马楚之降附于北魏,深受宠信,死后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号康王。妻钦文姬辰,源氏,鲜卑人,夫妇合葬于山西大同。——摘编自山西省博物院文物介绍A.提供了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B.说明了北魏结束分裂统一北方C.展示了北魏漆器工艺的水平十分精湛D.突显了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2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北方民族大融合D.社会矛盾激化23.(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通过历史图片挖掘背后的历史信息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历史学科能力,通过以下图片,你可以了解到哪一场战役的过程(   )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24.(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5.(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下面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都为北方的统一打下基础C.都促进了南方政局的稳定D.都推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B.从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C.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而以“平”命之。D.以大同为都城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27.(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所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2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促使强大的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局面是(   )A.桂陵之战B.巨鹿之战C.长平之战D.淝水之战29.(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30.(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祖冲之是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下列属于祖冲之成就的是(   )A.撰写了《齐民要术》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C.创作了《洛神赋图》D.创造了“割圆术”3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该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D.《水经注》32.(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3.(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作者(   )A.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B.摒弃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C.提出了领先世界的农学理论D.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34.(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它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把中国文化底蕴、现代国际风格、冬奥运动特征融为一体,生动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和文化魅力。下列表述与材料相关的是()A.成功举办冬奥会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B.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灵感源于汉字C.冬奥会会徽的“冬”字为楷书D.中国的书法艺术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35.(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历史学家翦伯赞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选摘吴嫁祥《公天下》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1)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4)材料四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36.(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前元二年(前178)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材料三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二十五史简明读本》(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作用。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材料二中,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综合上述,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37.(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我国南北双方由于地里环境的不同,南北方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请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材料二:“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gēng,用蒸、煮等方式做成的糊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耒辱,……不待贾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禾念(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宋书》卷五十四(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种建筑的名称,并说明其对应居民的农作物。(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时期南方的社会经济状况并说明其原因。(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南方的经济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综上所述,结合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3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农业的发展见证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一: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材料三:经过东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1)根据材料一,列举原始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2)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它们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现象?概括这一现象对农业产生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列举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例。分析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39.(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和谐”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植根于东方文化的一种独特价值追求,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某班同学以“和谐之光”设计了一期板报,并提出以下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任务一  【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1)阅读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请你分别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任务二  【史实对比——感受治世之道】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两汉哪一治世局面?概述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任务三  【解析图文——体会民族认同】汉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蒸、煮、熬、煎等,胡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炙(烤)与炮(放在土中烤),贾思勰(汉人)在其著作中记录了大量炙与炮的方式,如做饼法、炙豚法等。魏晋时期墓葬壁画,甘肃嘉峪关出土。第一幅为胡人牛耕图,第二幅为女子采桑图,画中女子发辫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两幅生动描绘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今甘肃酒泉、张掖、武威等地)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北魏时期的陶女乐俑,西安出土。图中人物正在演奏清商乐(汉族传统音乐,晋室南迁后流行起来。)(3)根据上表的图文信息,概括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简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任务四  【材料研读——见证文明交往】(4)列举丝绸之路上曾流通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与“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各一例,并概述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40.(2022·山西大同·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图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了秦朝的辽阔疆域,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在图二《西汉疆域图》中,西汉政府在斜线覆盖区域设置了哪一管理机构?(2)历史上哪一战役奠定了图三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了图示中哪一政权?(写字母)(3)据图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4)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41.(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各具特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判断“这一时期”指什么时期?概括“兼并战争”的影响。材料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征,与北方游牧群落进行决定最终胜负的漠北会战。两路大军出塞千里之外,分别大获全胜。霍去病的部队甚至追击残部远至贝加尔湖。至此,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算真正巩固下来……,战败后的北方游牧群落分裂成南北两部分。——摘编自《中华文明》(2)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漠北会战的影响;它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有何关系?材料三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开始了,在曹操近十年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是战无不胜,这一次他同样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在强大的外力和危机面前,除了勇气,孙权和刘备双方还需要把他们的智慧聚合在一起,他们能否创造奇迹呢?——摘编自《中国通史》②苻坚专注攻取江东,大举入侵。属下进言:“鲜卑等虏臣,常盼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所献计划,不能听从。富豪子弟不熟军事,只进阿谀奉承之言,怕不能成就战功。”苻坚不听从……晋军从水、陆两路进发应敌。秦军紧逼淝水,晋军无法渡过。晋派使者说:秦军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军得以渡河,以决胜负。苻坚认为可以,于是指挥兵众后退。结果一退而不可收拾。晋军渡水而攻击。秦军大败。——摘自《通鉴纪事本末》(译文)(3)材料①中划线内容实现了吗?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②,归纳导致秦军大败的因素。比较①②战役的共同特征。42.(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大家庭,民族交融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请阅读材料回答: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一:在周代,中国有“华夷之辨”的思想,也就是将周人视为华夏、诸夏,而将周边的少数民族成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侯争霸,七国称雄,这种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了,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逐渐从冲突转向了融合。这种融合趋势到战国后期已经基本完成。在民族融合中,华夏族的文化被少数民族接受,许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也被华夏族吸收,最终成为了一个共同文化的群体,这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依据材料二,绘制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代皇帝设立了什么机构?(3)材料三反映的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哪一内容?结合所学说明此次改革的作用(4)根据上诉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43.(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旅,何谓弱也!”(1)材料一中的“晋”史称什么?苻坚与晋军在此进行了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影响如何?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什么变化?分析材料一战役结果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关系。(3)综上所述,你认为古代江南地区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提供什么启示?44.(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不断地交融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材料二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摘编自《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和汉朝为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汉朝设置西域都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次改革的作用。(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45.(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历史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1)据材料,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二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鞅列传》译文: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B.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2)材料A、B两场改革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说说改革要想成功需要哪些条件?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摘自统编版教材(3)据材料,列举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提示:从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角度列举)46.(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死),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谋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北魏迁都示意图(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到的两次改革分别指什么?(2)观察《北魏迁都示意图》,A、B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城市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4)请从地理位置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人民得以生活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亲近臣服)。获楚、魏之师,举(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47.(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的时期。某七年级(一)班以“分裂中孕育统一”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与他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观察图示——建立时空观念】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根据上面形势图信息,在序号处填写相应的内容。结合图中“官渡”和“赤壁”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简述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任务二【研读史料——树立实证意识】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一一钱穆《国史大纲》注:上面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2)上面材料中的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实现“整体的汉化”的?两幅砖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什么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任务三【撰写论文——提升历史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聚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根据上面材料信息,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史实,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48.(2022·山西阳泉·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左图是历史故事连环画《胡服骑射》,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的故事。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赵国强盛起来。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古时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建立的国家。近年在中山国都城,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游牧民族风格明显,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同时也兼有中原文化的要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这些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2)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写出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4)综合以上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49.(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争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王老师围绕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  【画示意图——感知历史特点】(1)观察如图政权更迭示意图,根据提示信息写出①②处对应的政权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任务二  【读万卷书——汲取历史智慧】■“(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六个王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摘译自《魏书》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2)阅读下列史料,指出它们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并简述其历史影响。任务三  【行万里路——追寻历史足迹】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考察历史遗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从下列两组名胜古迹中任选两处,为其撰写解说词。50.(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末)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从不同领域折射出先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陕西韩城司马迁祠(1)【史家绝唱】简述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并解释匾额中“史笔昭世”的内涵。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据载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刻苦学习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传世医学巨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基本原则,做长沙太守时为方便百姓看病初一、十五开堂坐诊。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十分同情深受苦难的劳动人民,他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为人民解脱疾苦,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2)【医者仁心】分别写出下面两位医学家的主要贡献,并归纳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图一王羲之书法作品(摹本•局部)图二顾恺之绘画作品(摹本•局部)(3)【艺术鉴赏】观察如图书画作品,写出对应的作品名称,并简述东晋时期书画艺术发展的原因。51.(2022·山西吕梁·七年级期末)中华传统文化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谱写时代新篇章。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你对上面两幅历史图片进行简要介绍。  (2)【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请你简述图三发明的历史意义,并介绍图四人物的历史贡献。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文化典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上表提示信息,写出文化典籍的名称。52.(2022·山西临汾·七年级期末)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围绕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个主题,同学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任务一【文物・多姿多彩文明】(1)文物孕育丰富的文明信息。简述下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图一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二西周毛公鼎图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图四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任务二【史料・政治制度特征】(2)史料见证了政治制度的更替。阐释与下面史料相关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①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②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任务三【年轮・辉煌灿烂文化】(3)年代尺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在下列①—⑥中任选二例,阐述其历史地位。任务四【观点・博大精深思想】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学术思想体现先贤智慧。结合下列观点和所学知识,以“思想解放,社会变革”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换化的……“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老子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还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墨子“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第25页共5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解析】220年、221年和229年均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B【解析】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B符合题意;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A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臣下”无关,排除。故选择B。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B【解析】据题干《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说明了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B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内容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三国志》并不是凭空杜撰的,排除D项。故选B项。5.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烈士”指曹操,“壮心”在这里指曹操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曹操在赤壁之战时战败,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壮志,C项正确;三分天下的愿望、奋斗不懈的精神、擅长诗文的风格,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6.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故选B。7.A第51页共52页【解析】“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是曹操实行屯田制,A项正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是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龙城飞将”指的汉朝卢龙城的名将李广,匈奴称他为“龙城飞将”,排除B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赞颂,排除C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志》是史书,叙述较为客观真实,故A项正确;“完全脱离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三国演义》所述与民间流传一致”,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属于后人的著作,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9.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10.C【解析】由材料“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礼节),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可知,材料反映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影响,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解决问题。11.C【解析】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西晋曾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南朝的演变顺序是宋、齐、梁、陈,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蜀、西晋、梁,C项正确;其它选项都不是正确的顺序,排除ABD项。故选C项。12.C【解析】第51页共52页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建立,221年,蜀汉建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所以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①吴②东晋,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发生了八王之乱,使得西晋走向衰落,C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期的政治格局,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AB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14.C【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15.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其后是南朝四国宋齐梁陈的更替,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6.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建立了商朝,结束了夏朝的统治,①处是商朝;三国之后,西晋实现了统一,后来西晋灭亡,东晋建立,所以②处是两晋时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朝代不符合题干的表格信息,排除;故选C。17.C【解析】根据材料“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题干说明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苻坚提高自身文化休养,排除D项。故选C项。18.C【解析】第51页共52页根据材料可知,学习资源包从农业、手工业和政权形势等方面推送了江南的开发情况。故C项正确;南方农业的进步表述片面,排除A项;南朝政权的更替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商业贸易的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19.B【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B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家训不仅出现在显贵家庭,也出现在平民家庭,A排除;依据题干“重视教育子弟,内容从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可见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较为丰富,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而科举考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因此并不都是满足科举考试需要,D排除。故选B。20.A【解析】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选A;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21.A【解析】材料“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内容”属于一手史料,是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魏统一北方,B排除;材料未涉及北魏的漆器工艺水平,C排除;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排除。故选A。2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3.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选C。24.B【解析】第51页共52页“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A项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C项体现出北方民族的风情,排除C项;D项是对匈奴的战争,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25.A【解析】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淝水之战:383年,前秦集结80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只有8万军队,结果东晋大获全胜。因此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共同点是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A项正确;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官渡之战与南方无关,排除C项;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2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大同为都城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体现了对大同历史作用的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ABC项属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相关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27.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项正确;文明的起源是在炎黄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8.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争的失败导致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战争双方是齐国、魏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29.A【解析】第51页共52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项A符合题意;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B排除;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C排除;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排除。故选A。30.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后来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B符合题意。《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A不符合题意。洛神赋图:是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偶然读到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后有感而作的。C不符合题意。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B。3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我国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书中介绍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是我国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项C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水经注》是地理著作;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2.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为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33.D【解析】第51页共52页根据所学和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可知,这是在强调自然规律对农业生活活动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是说作者的观点而不是著作的作用,排除A项;作者以农为本,排除B项;作者是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34.B【解析】根据“它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可知,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灵感源于汉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的信息,排除A项;冬奥会会徽的“冬”字为行书,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的书法艺术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5.(1)依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2)上指的是汉武帝材料反映了当时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实行推恩令)(3)光武中兴(4)志在千里指的是统一全国;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5)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脚踏实地。【解析】(1)根据材料一“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所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2)根据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3)依据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形成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第51页共52页(4)依据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志在千里”指的是曹操想统一全国;他为实现远大理想,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5)综上所述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都制定了切当的政策,能够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而且他们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能够脚踏实地,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曹操等先进人物的措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通过高度的概括材料以及分析材料的内容结合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同时思考先进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6.(1)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答出任意2点即要中)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4)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分析】(1)第51页共52页西汉时期:根据“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得出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根据“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得出减轻赋税徭役;根据“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得出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2)根据“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可得出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可得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3)表现:根据“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根据“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可得出有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原因:根据所学,原因主要有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4)综合材料中的内容和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37.(1)半地穴式建筑,粟;杆栏式建筑,稻。(2)没有饥寒交迫之苦,但也没有太富裕的人家。人口少,生产技术落后。(3)有所发展。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4)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现代科技。【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1是半地穴式建筑,种植粟;图片2是杆栏式建筑,种植稻。(2)第51页共52页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这体现出,没有饥寒交迫之苦,但也没有太富裕的人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地广人希(稀),饭稻羹(gēng,用蒸、煮等方式做成的糊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耒辱”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人口少,生产技术落后。(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一岁或禾念(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可知,这体现出,经济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现代科技。38.(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家畜的饲养等。(2)实物史料。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广泛使用。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3)实例: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兴修很多水利工程;生产技术上,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麦稻兼作:种植双季稻;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原因: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解析】(1)依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得出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依据材料一“粮食的储备”可得出粮食的储备;依据材料“使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可得出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以及家畜的饲养等。(2)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牛尊都是当时留下的遗物,属于实物史料;依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广泛使用;依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3)第51页共52页依据材料三“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可得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扩大;依据材料“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可得出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结合所学还可以得出兴修很多水利工程;生产技术上,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麦稻兼作:种植双季稻;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39.(1)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孟子: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墨子:主张兼爱互利,反对不义的战争。(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共同原因: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都比较勤政爱民等。(3)汉人胡食,学习少数民族的烹饪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从事农业生产;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审美)汉族化;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交流等;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丝绸、铜镜、瓷器、核桃、葡萄、良种马等。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佛教、音乐、舞蹈等。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西方文明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分析】(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由“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由“兼相爱,交相利”,可知墨子主张兼爱互利,反对不义的战争。(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文帝、景帝时期,进-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第51页共52页了很大增强”,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由“刘秀勤于政....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教济粮,减少租税、摇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筒官员。期间国势昌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知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材料反映了两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这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都比较勤政爱民等。(3)根据图文信息,由“汉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蒸、煮、熬、煎等,胡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炙(烤)与炮(放在土中烤)”,可知汉人胡食,学习少数民族的烹饪方式;由“第一幅为胡人牛耕图,第二幅为女子采桑图,画中女子发辫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可知,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从事农业生产;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审美)汉族化;由“北魏时期的陶女乐俑,西安出土。图中人物正在演奏清商乐”,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交流等。因此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汉人胡食,学习少数民族的烹饪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从事农业生产;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审美)汉族化;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交流等。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人中原。因此丝绸之路上曾流通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丝绸、铜镜、瓷器、核桃、葡萄、良种马等。“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如佛教、音乐、舞蹈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西方文明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40.(1)郡县制;西域都护。(2)赤壁之战;C政权。(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第51页共52页【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三国中的吴政权,以建业为都城,对应图中C政权。(3)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可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人口流动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41.(1)战国时期;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巩固了大一统国家,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它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措施。(3)实现了;孙刘联军团结一致,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前秦军心不稳,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解析】(1)第51页共52页时期:根据材料一“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可得出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影响:根据材料一“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得出兼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影响: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算真正巩固下来……,战败后的北方游牧群落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可得出漠北战争巩固了大一统国家,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漠北战争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国家。(3)实现了吗: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刘备和孙权的合盟在赤壁之中中打败了曹操,实现了奇迹。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孙刘联军团结一致,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因素:根据材料②“鲜卑等虏臣,常盼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所献计划,不能听从,苻坚不听从……晋军从水、陆两路进发应敌,”可得出前秦军心不稳,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共同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42.(1)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2)长安——-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西域都护。(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加强了北魏的统治力量。(4)战争;改革。【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侯争霸,七国称雄,这种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了,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逐渐从冲突转向了融合、最终成为了一个共同文化的群体,这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这体现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可知,路线是,长安——-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新疆的管辖。第51页共52页(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皇族改为元氏,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它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加强了北魏的统治力量。(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材料一体现的是战争,材料三体现的是改革。43.(1)东晋。战役:淝水之战。影响: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2)变化:江南地区从非常落后到得到开发。关系: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使江南地区的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兴修水利,保护农田,重视科技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解析】(1)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材料一中的“晋”史称东晋,是由司马睿建立的材料一中的战役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2)材料“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反映了江南地区从非常落后到得到开发。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战役结果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关系是: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使江南地区的统治局面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兴修水利、重视科技等角度作答。44.(1)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秦: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与匈奴“和亲”,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2)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推动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交融。第51页共52页(3)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历史;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等;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融中形成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分析】(1)根据材料一,由“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可知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秦朝和汉朝为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如秦朝,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朝,与匈奴“和亲”,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2)根据材料二“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汉朝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推动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交融。(3)根据材料三“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历史;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等;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融中形成和发展等。45.(1)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口南迁(劳动力)等。(回答其中任意一点可)第51页共52页(2)背景: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条件:改革者的魄力;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措施正确等。(3)生产生活: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与“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可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口南迁带来的劳动力。(2)背景:根据材料二“《史记・商鞅列传》”可得出A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商鞅主张变法。:根据材料二“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可得出B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改革者的魄力;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措施正确等。(3)第51页共52页根据材料三“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可得出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根据材料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可得出政治制度上实行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三“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可得出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根据材料三“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可得出社会习俗上相互借鉴吸收;根据材料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可得出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6.(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2)A是平城;B是洛阳。(3)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地处中原地区便于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以及统一中原地区。(5)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1)依据材料一“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可得出材料一中改革是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北魏迁都示意图可得出改革是孝文帝改革。(2)孝文帝改革时期主张迁都洛阳,北魏原先都城是指平城(就是现在的大同),因此图中A是平城;B是洛阳。(3)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以及二者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依据材料二“北魏迁都示意图”和所学可知,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地处中原地区便于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以及统一中原地区。(5)依据材料三“国以富强”“获楚、魏之师,举(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可得出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可得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第51页共52页47.(1)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曹操退守经营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又进占益州,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现象。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3)题目: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论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但这一时期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如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并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推进了国家的统一;魏晋以来,虽然十六国、北朝时期也是分裂动乱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互相学习,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交流频繁,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为国家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说,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解析】(1)第51页共52页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依据图示地理位置可知,①是魏国;②是蜀国;③是吴国;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曹操退守经营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又进占益州,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依据材料二“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依据材料图片“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的信息可得出两幅砖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等。(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论点,比如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提取观点;论述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但这一时期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如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并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推进了国家的统一;魏晋以来,虽然十六国、北朝时期也是分裂动乱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互相学习,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交流频繁,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为国家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说,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48.(1)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2)匈奴、鲜卑、羌、羯、氐等。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3)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4)兼并战争;友好交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改革。【解析】(1)第51页共52页根据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是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产生的影响是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的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广泛的族群。(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可知,匈奴、鲜卑、羌、羯、氐等是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西晋后期,南迁的人口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了,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魏晋南北朝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迁徙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兼并战争;友好交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改革。49.(1)①是魏,②是东晋;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学习汉族礼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3)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图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于是佛教雕刻兴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就是著名的代表,它是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第51页共52页【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健康,史称“东晋”。这一时期,政权分立,民族融合。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根据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六个王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学习汉族礼法。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还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图二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图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图四河南洛阳石窟: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于是佛教雕刻兴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著名的代表,石窟里面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佛像,周围石壁上刻有浮雕。它们是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50.(1)成就: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用十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涵:倡导秉笔直书,与当朝统治者不懈抗争;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51页共52页(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以及“治未病”理论,倡导预防疾病等;华佗擅长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倡导人应当适度锻炼身体,才能避免疾病;编制“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精神品质:都本着医者仁心的品格,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都关心人民疾苦,都致力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做贡献;都促进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等。(3)图一:《兰亭集序》;图二:《女史箴图》;原因:继承了前代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进行了创新;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民族交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杰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等。【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用十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综上所述可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史笔昭世”的内涵是倡导秉笔直书,与当朝统治者不懈抗争;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仲景的贡献主要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以及“治未病”理论,倡导预防疾病等;华佗的贡献主要是擅长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倡导人应当适度锻炼身体,才能避免疾病;编制“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他们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都是本着医者仁心的品格,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都关心人民疾苦,都致力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做贡献;都促进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等。(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一中的艺术品是《兰亭集序》;图二中的作品是《女史箴图》;东晋时期书画艺术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继承了前代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进行了创新;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民族交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杰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等。51.(1)图一: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天文历法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图二:《兰亭集序》的作者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51页共52页(2)造纸术的发明使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3)①《史记》;②《齐民要术》。【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其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天文历法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图二是《兰亭集序》,结合所学可知,《兰亭集序》的作者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使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图四是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3)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52.(1)图一:证明了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图二:它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图三:再现了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大业展现出的军功、军威;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秦朝的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图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3)选①《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选③《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选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4)题目: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第51页共52页论述:促使社会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思想解放运动位居其一。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道家学派提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成为各朝代初期休养生息、稳定社会的指导思想;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等主张,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一证明了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二它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三再现了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大业展现出的军功、军威;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秦朝的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图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2)根据材料可得出①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根据材料可得出②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①《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②蔡侯纸是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很便宜,质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渐被普遍使用。至东晋末期,纸的使用已经完全普及,并逐渐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③《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④《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是“天下第一行书”。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第51页共52页(4)开放性设问,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回答。如题目:思想解放,社会变革。论述:促使社会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思想解放运动位居其一。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道家学派提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成为各朝代初期休养生息、稳定社会的指导思想;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等主张,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51页共5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