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4.1.2点、线、面、体
docx
2021-08-30 18:25:13
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4.1.2点、线、面、体4.1.2点、线、面、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2.明确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数学思考:1.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从不同角度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我们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修改与备注一、课前准备:1、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模型;与教材配套的各种挂图.2、学具:铅笔、三角尺.3、补充材料:中国结、刺绣图案、一螺一硬币等等能体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实例.二、问题与情景活动1问题:,(1)举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举例学生回答问题(1)时所提到的几何体的模型(或图片)教师给出体的概念.(2)①你们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线个曲线.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3)举出生活实际中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学生回答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并把课前准备的挂图和物品展示出来和学生交流.在活动1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⑴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⑵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⑶学生能否运用数学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2:问题:⑴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⑵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点动成线”的结论.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如:蚂蚁搬家;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留下的一排长长的足迹……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⑶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学生经小组讨论、交流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举例,如: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用扫帚扫地、用刷子刷油、钟表上时针分针的运动……教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面动成线”的结论.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例子,如把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一摞壹元硬币……活动3:问题:⑴为什么在地图①上北京只是一个点,而在地图②上北京占了整个版面?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纠正.教师列举更多的生活实例说明“点”的意义.⑵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教师观察图片,表述观点.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在活动3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⑴生在实际背景中对这些抽象概念认识和理解;⑵对几何图形和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⑶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小结:学生思考总结,教师完善,得出以下结论:本节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又进一步抽象出体、线、面、点等基本元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又由这些基本元素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四、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125页第7、8题,第126页第12题.选做题:课本第126页第13、14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