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doc
2022-04-27 15:00:53
11页
河北省高二年级4月联考生物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1章。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B.草原上的植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C.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2.某研究小组对湖泊周边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393只褐家鼠。已知标记物不影响褐家鼠的生存和活动,但褐家鼠有记忆,再次被捕的概率会降低。检测到第一次标记的褐家鼠有93只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该段时间内有褐家鼠出生,故种群总数量稳定。第二次捕获了340只褐家鼠,其中带有标记的褐家鼠85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只/公顷B.调查期间,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死亡率大于其出生率C.调查期间,褐家鼠种群的数量波动后一定会引起种群密度发生改变D.按照上述数据计算得出的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小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是生产者B.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属于分解者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其不可能属于消费者4.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如图所示。大量捕捞花鲢后,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也将有所变化。下列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的是
A.绿藻的数量增多B.白鲢的数量增多C.水蚤的数量增多D.乌鱼的数量增多5.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B.食物网中的所有动物属于同一个营养级C.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比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短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6.连续四年对某地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后,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第3年末,乙种群的数量比第2年末的大C.这4年中甲种群的年增长率都是0.5D.第2年乙种群个体的增长数量比甲种群个体的大7.下图所示曲线表示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2、3中b、d、f点对应的时刻,种群内部的生存斗争最为激烈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c点的相对应D.图2中的c~d段和图3中的e~f段种群的数量都在减少8.不同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有一定差异。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
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的草被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下列关于上述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现象可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上述现象导致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减弱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D.若去除斑马种群,则不会对其他种群产生影响9.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向L,M两玻璃缸中分别加入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藻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该种螺。培养20天后,将M中的该种螺全部移出,并统计这20天内L、M两玻璃缸中藻类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假设实验期间该种螺的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丙藻>乙藻>甲藻B.该种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丙藻>乙藻>甲藻C.M中使丙藻数量始终处于下降趋势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D.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与环境无关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总能量往往小于消费者摄入的总能量D.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个体也越大11.下表表示对某荒地中一条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分析,其中GP表示生物体同化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R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kJ·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食物链环节未利用GPNPR植物2.1069×10112.4828×10112.1143×10113.685×1010田鼠1.85×1067.3688×1082.512×1077.1176×108鼬-2.3279×1075.44×1052.2735×107A.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体储存的能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B.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6%,不符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C.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量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更大型捕食者需要扩大捕食范围才能维持种群的延续12.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制作过程中都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B.面粉发酵制作馒头的过程中,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C.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可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使蔬菜变酸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可抑制乳酸菌大量增殖13.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是A.无菌技术包括消毒和灭菌两个方面B.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C.煮沸消毒法中100℃煮沸5~6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D.将接种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燃烧层充分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很久以前,勤劳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制作麦芽糖(饴糖)的技术,这种技术在民间沿用至今。麦芽糖制作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分子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构成的B.小麦的麦芽中含有淀粉酶和麦芽糖C.55~60℃保温可促进淀粉水解产生大量麦芽糖D.人的唾液淀粉酶与麦芽中的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相差不大15.某同学为了在实验室富集某种大豆根瘤菌,通过查阅资料,配制了含有如下成分的培养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成分甘露醇KH2PO4MgSO4·7H2ONaClCaSO4·2H2O浓度(质量分数)1%0.02%0.02%0.02%0.01%A.该培养基不需要添加氮源,但缺少碳源,无法达到富集目的B.该培养基还需要添加琼脂,便于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C.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D.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该转移到锥形瓶中,再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1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两种装置采集土壤小动物,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B.甲装置的花盆壁B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C.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也可以放入甲装置的A溶液(酒精)中保存D.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17.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秸秤、枝条和落叶等,乱堆乱放占用土地,有时这些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会被直接焚烧而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田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和节省空间,可以提倡和推广18.下表表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小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动物指标甲胺磷浓度/(mol·L-1)00.040.090.060.300.54施用后动物种类数(S)563629221818总个体数(N)61241921213312192A.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B.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不同甲胺磷浓度与土壤中小动物的总个体数(N)之间呈正相关D.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19.(13分)为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超净工作台上取10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2%、4%、6%、8%、10%的葡萄糖溶液,每个浓度设两个重复组,用棉塞封口后置于28℃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结果如图1所示;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该研究小组继续研究了马铃薯培养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得到如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对应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每个浓度设置两个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2)0~96h内,8%的葡萄糖溶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____________形;96h后,该组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3)分析图1,图2结果可知,与葡萄糖溶液相比,马铃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和K值的变化有何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结果显示,10%的葡萄糖溶液组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小于其他组的,并且其数量下降先于其他组,最可能的原因是10%的葡萄糖溶液组____________。20.(11分)某草原盛产牛、羊,某段时间内,野兔的数量大增,出现了牧草大量死亡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降低或消除兔子的危害,当地管理人员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动物。最后又引进了黏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下列问题:(1)牛与羊、狐狸与野兔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2)野兔泛滥成灾之前,草原上的牛、羊与牧草及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______机制。(3)在防治兔害过程中,管理人员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4)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的建设所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21.(12分)图1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是一个由五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的B可表示桑树____________的能量,C可表示桑树____________的能量。(2)蚕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3)图2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若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且不变,图2中的丁大量减少,乙数量不变,则短期内戊的数量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4)若图2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2: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kg。22.(13分)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示意图和发酵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③发酵所需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发酵过程中充气口需要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2)过程④为____________,该过程所需菌种属于____________(答出两种属性)生物。(3)若要对过程④的细菌进行初步分离纯化,比较便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4)果酒进一步发酵能获得果醋,酒变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23.(10分)酸奶由牛奶经过发酵制成,口味酸甜细滑,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利用酸奶机可居家自制酸奶。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自制酸奶所依赖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实验室培养该微生物所需的气体环境是____________。(2)有位同学周末利用酸奶机在家自制酸奶,从微生物培养角度看,酸奶机相当于恒温培养箱,鲜奶相当于____________,鲜奶中加入酸奶相当于____________。(3)为检测某品牌酸奶中该微生物的数量,检验人员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①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锥形瓶进行____________。②图中接种微生物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至少需要同时做A、B、C三个培养皿,目的是____________。实验检测时,若各取0.1mL已稀释104倍的酸奶分别接种到图示A、B、C培养基上培养,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45、51、54,则每毫升酸奶样品中的目的菌数为____________个。河北省高二年级4月联考生物参考答案l.A【解析】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如光照强度、温度、水分等,A项
正确;草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但可能不太明显,B项错误;由于死亡率不确定,因此种群出生率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C项错误;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不一定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农田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项错误。2.A【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393-93)×340÷85~1200只/公顷;调查期间,褐家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死亡率与出生率相当,因此褐家鼠种群密度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C项错误。标记物虽然不影响褐家鼠的生存和活动,但褐家鼠有记忆,再次被捕的概率会降低,因此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根据计算公式可知,该调查结果应该比实际值偏大,D项错误。3.D【解析】绝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但微生物中也有的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D项错误。4.C【解析】大量捕捞花鲢后,水蚤的数量会增多,C项符合题意。5.D【解析】略。6.D【解析】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1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数量无法得知,因此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项正确;第3年末,乙种群的L=1.0,第1、2年末,乙种群的L大于1.0,说明在这3年内,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的数量比第1、2年年末的都大,B项正确;设甲种群的初始数量为N0,第1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第2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A2,第3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3,第4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4,由于甲种群的L值(增长倍数均为1.5)固定不变,故这4年其增长率为(N0L-N0)/N0=0.5,C项正确;据题图无法比较甲、乙两种群的个体增长数量,D项错误。7.A【解析】图1、2、3中的b、d、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K值,生存斗争最激烈,A项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图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而不是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B项错误;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而图2中的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表示种群数量为K/2.C项错误;图2中的c~d段和图3中的e~f段对应种群中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都在增加而不是减少,D项错误。8.D【解析】若去除斑马种群,则会对其他种群产生影响,D项错误。9.B【解析】结合两图可知,培养开始后L中甲、乙、丙藻数量相等,由培养结果可知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项错误;M中放入该种螺之后,甲藻数量明显增多,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减少,说明该种璟相食藻类的喜好为丙藻>乙藻≥甲藻,B项正确;M中有螺这种捕食者,丙藻数量始终处于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既有捕食又有竞争,C项错误;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时甲藻和丙藻数量都较少,种间竞争并不强,乙藻数量在峰值后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L中代谢废物积累、无机盐减少等环境因素有关,D项错误。10.C【解析】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被其他生物替代,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是作用在个体内的,B项错误;人工鱼塘需要通过不断地投放鱼饲料,以满足鱼生长发育对能量的需要,因此,该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总能量小于消赞省摄入的总能量,C项正确;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个体不一定越大,D项错误。11.B【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知,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828×1011,表中数据显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表中植物体储存的能量(2.1143×1011)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1069×1011),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A项正确;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理论上,上下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该营养级所有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中的田鼠到融能量传递效率为[(2.3279×107)/(7.3688×108)×100%]=3.16%,不能代表相邻两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因此不能说不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规律,B项错误;表中数据显示田鼠的GP为7.3688×108,其中呼吸消耗R为7.1176×108,助的GP为2.3279×107,其中呼吸消耗R为2.2735×107,可见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量都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C项正确;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多损耗的能量越多,所以据表推测,以紬为主要食物的大型捕食者需要更大的捕食范围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维持种群的延续,D项正确。12.B【解析】面粉发酵制作馒头的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项错误。13.B【解析】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中仍然有少数微生物没有被杀死,不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B项错误。14.ABC【解析】由实验过程推测可知,麦芽中的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可能为55~60℃,人的唾液定粉爵的最道温度在37℃左右,D项错误。15.BCD【解析】大豆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培养时无须添加氮源,甘露醇可以提供碳源,A项错误。16.ABC【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A项正确;为了便于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B(花盆)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B项正确;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试管中,也可以放入甲装置的A(70%的酒精)溶液(用于杀死、固定小动物)中保存,C项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而不是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D项错误。17.CD【解析】有机物能被微生物利用,将有机肥施到果园中,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B项正确;农田中的生物种类相对单一,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故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C项错误;直接焚烧农作物秸杆会污染环境,不应提倡和推广,D项错误。18.AD【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A项正确;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导致土壤动物的相应抗性增强,但相应抗性强的个体也不一定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就强,即抗药性强的土壤动物不一定都有利于种群延续,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B项错误;随着甲胺磷浓度的增大,土壤
动物总个体数(N)越来越少,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呈负相关,C项错误;农田害虫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物种数目(S)和个体数目(N),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项正确。19.(1)葡萄糖溶液浓度(培养时间不作要求,答出也得分,1分)酵母菌密度(1分)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减小误差(2分)(2)“S”(1分)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减少及代谢废物积累对酵母菌增殖有抑制作用(2分)(3)马铃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和K值都明显增大,但变化趋势与葡萄糖溶液中的基本一致(4分)(4)乙醇的产量(或产生速率)最高(2分)20.(1)种间竞争﹑捕食(2分)(2)抵抗力(1分)负反馈调节(2分)(3)毒药对兔群具有选择作用,使兔群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了进化(2分)(4)整体、协调、循环、自生(4分)21.(1)呼吸作用消耗(1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2分)(2)A1+B1+C1+D1(2分)[(A1+B1+C1+D1/A]×100%{或[(A1+B1+C1+D1)/(B+C)]×100%}(2分)(3)丙和戊(2分)不变(1分)(4)125/3(或41.7)(2分)22.(1)酵母菌(1分)关闭(2分)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2,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会产生酒精(2分)(2)醋酸发酵(2分)好氧型原核(需氧异养型)(2分)(3)采用平板划线法把它们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得到肉眼可见的菌落(2分)(4)在氧气充足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2分)23.(1)乳酸菌(1分)无氧(1分)(2)培养基(1分)接种(1分)(3)①高压蒸汽灭菌(1分)②稀释涂布平板法(1分)降低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加准确(2分)5.0×10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