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2 官员的选拔与监察(word版,含答案)
docx
2022-02-11 09:51:17
5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限时练习题2官员的选拔与监察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战国至秦汉时期,实行新的军功爵制。当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民众都有权攀登的晋身之梯。这说明新的军功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3.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的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有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提高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4.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监察官的监察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第5页共5页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规定,“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凡九条”。监察官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监察内容中的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等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第5页共5页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衔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第5页共5页
限时强化训练2 官员的选拔与监察一、选择题1.B 新的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根据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民众都有权攀登的晋身之梯”可知,A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没有体现双向流动,D项错误。2.C 从材料中的“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可知,察举制下可能会出现任人唯势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答案为C项。察举制下推举官员的权力在地方,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3.C 根据材料可知,“两官分途”下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的事务性官员占据了美国政府官员的绝大部分,这有利于减少政党相争对政府行政的影响,提高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项。“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非为了削弱精英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两官分途”并不能消除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与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4.C 由材料“使监察官的监察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可知,宋仁宗的举措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故选C项;监察官监察宰相是对监察权的正常行使,不能说明监察权超越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举措加强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监察对象的扩大与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1)特点第5页共5页
监察对象:既察官又察民。监察范围:既察人又察事。监察内容:既察违法犯罪,又察一般事务。监察功能:既赏又罚。监察方式:既事后纠劾又事前监察。(2)原因:清朝官场腐败的现状;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对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学说和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反思;孙中山积极探寻救国之路。(3)意义: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反腐败机制,推动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向纵深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监察官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等归纳概括。(2)原因,根据材料二“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并结合近代的历史背景回答即可。(3)意义,根据材料三“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等回答即可。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