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_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件
pptx
2022-12-05 18:26:04
29页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1、政治认同——全面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2、科学精神——掌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坚持改革开放。(重点)3、公众参与——积极践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增强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学习目标,010203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难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从“中国制造”到“越南制造”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导入:如何跳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泥潭?不少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开始陷入近10年的发展困境。这个困境被经济学描述为“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原有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矛盾显露,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伴随而来的是污染,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今后十年,是中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间。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1供给质量不高,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3产业结构不合理4经济增长动力不均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二、为什么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现代化的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提供有力经济支撑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要性及意义),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发展跨越由“量”到“质”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坚实基础。,二、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二、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含义+内容:六大体系+经济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创新共享协调绿色开放思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发展理念有何关系?,三、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议题一:深圳四十周年再出发——去往何方?——深圳:打造创新之都观点一:学习香港,打造国际金融之城,减少制造业。观点二:走科技创新之路,打造国际创新之都。,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从“敢闯”到“善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奇迹之城深圳再次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深圳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版图的领先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其实在前些年,美国硅谷一些比较大的风投企业都到中国来了,本想找一些高科技项目来投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发现其实根本没必要找,中国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最后,他们都搞房地产去了。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远低于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投机是创新与实体经济最大的“对手”,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实体经济指人通过使用工具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发展过度会带来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不直接创造新的价值,最终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经济发展方式需求侧供给侧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管理制度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质量、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减轻企业债务)、降成本、补短板注重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P39相关链接,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生产服务业不断集聚创新的重要区域。香港拥有4所世界100强大学,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指出,一方面,香港、澳门、珠三角九市各有其优势,另一方面,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三地经济发展有何意义”假如你是新闻发言人会如何回答,请列出发言要点。议题二:粤港澳大湾区有何意义?,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2018.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西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议题三:海南自贸区的未来畅想,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制定《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发挥海南岛全岛试点的整体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海南,未来可期!)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2)2025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3)2035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4)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www.yjsz2020.cn原创作品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目标:要求:,其他体系建设,总结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什么1.含义;2.内容:(六大体系+经济机制)(二)为什么1.必要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2.重要性现代化发展;国际竞争其他领域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怎么做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关键词: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氛围。3.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4.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全球资源和市场;“一带一路”;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5.其他体系建设:①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③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④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小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必须要求建设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必须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力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