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4.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4.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docx 2022-12-07 15:16:34 11页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据记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先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而题本只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2.“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人员都是兼职,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实质上长期扮演着最高行政当局的角色。”该机构是(  )A.唐代尚书省B.宋代三司使C.元代中书省D.清代军机处3.“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4.“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不许太监在侧;部院大臣不得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私自交接外住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5.雍正年间,徐骏因写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而被雍正帝照大不敬律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立特务机构B.制造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D.设立军机处题组二 疆域的奠定6.“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宋太祖B.朱元璋C.戚继光D.郑成功7.《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表现在(  )A.双方平等协商签订B.保证双方领土完整C.为中俄两国带来长久和平D.双方皆无利益损失,8.清朝修建永安寺喇嘛庙(位于今北京北海公园白塔旁),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与某边疆地区的联系。这一地区是(  )A.西藏B.台湾C.新疆D.东北9.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A.台湾岛B.海南岛C.南海D.南海诸岛题组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10.下表为汉朝至清朝的全国人口、耕地的增减状况,从中可以推断出(  )时间人口数耕地数(合市亩)人均耕地(合市亩)西汉元始二年(2年)0.59亿5.72亿9.62嘉庆十七年(1812年)3.34亿7.92亿2.37总增减率(汉为基数)+466%+38%-75%年均增减率(汉为基数)+0.26%+0.02%-0.04%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没落C.人地矛盾突出D.商品经济发展11.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关于这些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B.通过秘密宗教发动,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12.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对外通商口岸。这一政策(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D.避免了西方殖民入侵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唯物史观                  1.()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北魏孝文帝采用汉制,学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保证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B.维护统治与巩固政权C.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D.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2.()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虎,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君主专制B.文字狱C.八股取士D.特务统治,3.()清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效仿。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题组二 史料实证4.()“在内外压力的逼迫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题组三 历史解释5.()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和大学士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在立法上没有隶属关系,均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反映了清朝(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6.()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继承人的监督和任授权力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7.()清政府制定了《管理澳夷章程》,其主要内容有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澳门的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题组四 综合分析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摘编自《圣祖仁皇帝圣训》,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1)材料一中康熙帝“施恩于喀尔喀”指的是什么?康熙帝怎样看待“两个城”?(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康熙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基础过关练,1.A2.D3.A4.A5.B6.D7.A8.A9.D10.C11.B12.B1.A 根据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先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奏折制度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项错误;C项“确保”一词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先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符,故D项错误。2.D 清代军机处的官员无正式编制,军机处是为皇权服务的非正式机构,故D项正确;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官员有编制,是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宋代的中央官制是二府三司制,三司使有正式编制,三司是正式机构,故B项错误;元代的中书省是正式机构,故C项错误。3.A “廷寄”上谕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是总领全国政务,故C项错误;军机处无监察权,故D项错误。4.A 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不许太监在侧;部院大臣不得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私自交接外住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这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5.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徐骏因为写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斩首,说明他是因言获罪,体现了这一时期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6.D 根据“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荷兰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故选D。7.A 《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故A项正确;《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但对于有争议的地区暂行搁置,故B、D两项错误;C项为其影响,故排除。,8.A 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喇嘛庙”可知是西藏地区。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皇帝时期设置了驻藏大臣,这些举措加强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故A项正确。9.D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D项符合题意。10.C 根据表格可知,汉朝至清朝的人口增加迅速、耕地增加缓慢,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故选C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汉朝至清朝小农经济一直占主体地位,排除B项;汉朝至清朝的人口增加迅速、耕地增加缓慢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11.B 材料中起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人口膨胀造成的资源不足,故A项错误;大部分起义通过秘密宗教白莲教发动,故B项正确;这些起义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斗争,没有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故C项错误;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有所打击,但没有动摇其统治根基,故D项错误。12.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当时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故选B。能力提升练1.B2.B3.D4.D5.B6.C7.C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帝王们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巩固政权,B项正确。,2.B 我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朝最为残酷,清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人们的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当时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人们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B项。3.D 造碑运动对民间叛乱没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遵循汉族礼仪,这对文人从军影响十分有限,故B项错误;材料中清朝遵循汉族礼仪,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朝对于平定叛乱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行为,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4.D 根据材料“内外压力的逼迫”“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可知,清政府对台策略是武力震慑与政治招抚并用,故D项正确。5.B 材料仅体现出军机处人员的增多,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军机处人员增多,“他们之间在立法上没有隶属关系,均直接对皇帝负责”反映了清朝分化事权以获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6.C 根据题干信息“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驻藏大臣,故A、B均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对金瓶掣签制度的解读,没有涉及划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故D不符合题意。7.C 加强对澳门的管理仅是表象而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当时清政府存在外交活动,故B项错误;题干“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C项正确;禁止对外贸易与题干“洋船出入,严行盘验”不符,故D项错误。,8.答案 (1)“施恩于喀尔喀”指的是帮喀尔喀驱逐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叛乱。看待:众志成“城”比长城更坚固。(2)原因:内弥纷争,外抗沙俄,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康乾盛世”。(3)原因:强化君主专制;固守重农抑商;推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解析 (1)在回答康熙帝“施恩于喀尔喀”指的是什么时,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帮喀尔喀驱逐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叛乱。在比较“两个城”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较长城更为坚固也”“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等信息概括为众志成“城”比长城更坚固。(2)在概括原因时,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内弥纷争,外抗沙俄,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康乾盛世”。(3)分析原因时,要从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文化专制、阻碍社会发展等角度组织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