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4.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docx
2022-12-07 15:16:44
11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封建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对这种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表现出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反映出手工业者的分化C.是新式经营方式的表现D.表明传统经济的瓦解3.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货币经济发展B.租佃制得到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经济趋向近代化题组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4.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5.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反省内心恢复良知C.格物致知在于明德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6.“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B.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题组三 小说与戏曲8.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某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不看……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书是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9.中国戏曲界常有“三五步千山万水,七八招斩将过关”的说法。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A.真实性B.通俗性C.规模性D.虚拟性题组四 科技10.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世界文化名人”的桂冠授予李时珍。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李时珍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医术比较高明B.李时珍名落孙山后,毅然摒弃仕途,行医治病C.李时珍发现古代医药学著作存在许多错讹谬误D.李时珍长期实践、开拓创新,编撰《本草纲目》11.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完成了《几何原本》前6卷的翻译,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B.西方列强的入侵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科举考试的束缚,12.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唯物史观 1.()明朝时期,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期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2.()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题组二 史料实证3.()《农政全书》中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4.()下表为不同学者对李贽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 )记述出处“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顾炎武《日知录》“(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沈瓒《近事从残》A.否定孔孟儒学思想B.批判官场欺诈腐败C.深受当时学者推崇D.具有离经叛道思想5.()“现在的观众对于国剧(即京剧)只重视其艺术,对于剧本之意义,则不甚注意,这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伤损。”材料意在强调( )A.京剧艺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B.京剧艺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的功能C.京剧剧本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D.京剧艺术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题组三 历史解释,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胜种百亩田”的观念。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7.()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自觉地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想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不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具有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怪诞化B.脸谱化C.世俗化D.功利化题组四 综合分析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万历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的80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重点探讨江南地区的城镇发展》材料二 朱棣重视阁臣个人素质,阁臣的进退完全取决于明成祖朱棣对他们能力的认同。后设立制敕房、诰敕房等机构,完善内阁制度。宣宗时,以票拟批答的方式处理政务,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但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内阁的发展状况。(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过关练1.D2.C3.A4.D5.B6.A7.B8.D9.D10.D11.A12.A1.D 材料表明明代松江府一带垦田接近二百万亩,大半用来种植棉花,说明棉花成为松江地区的主要作物,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棉花种植多,不能说明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故A项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地区棉花种植现象,一个地区的特殊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现象,故B、C两项不正确。2.C 材料表明在“大户”与“小户”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新式经营方式出现的标志,故选C项。3.A 材料反映出白银在明清时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反映出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租佃制是封建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与材料中白银应用广泛无关,故B项错误;货币经济的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4.D 材料“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理岂外于吾心耶”说明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理”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式,故C项错误。5.B 材料强调“心”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结合佛教的相关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强调通过内心反省来恢复良知,故选B项;A项是董仲舒的观点,C项是朱熹的观点,D项是李贽的观点,均排除。6.A 材料“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强调的是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释放,A项正确;明朝后期中国还未出现资产阶级,B项错误;明朝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属于异端,C项错误;材料中李贽强调人性的多样性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挑战,D项错误。7.B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也包含了“仁政”这一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他们尚未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他们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批判君主专制,并非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故D项错误。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以清朝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的人生世态和社会万象,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是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因此,毛泽东评价的这部书是《红楼梦》。故本题答案为D。9.D 材料主要体现了戏曲表演在有限的时空里可以表现出不同时空的人物与事件,这是戏曲表演的虚拟性,故D项正确。10.D 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世界文化名人”的桂冠授予李时珍的主要原因是其编撰了《本草纲目》,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1.A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B项是外部因素,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都是其原因,三者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故选A项。12.A 材料中这一时期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答案为A项。能力提升练1.A2.B3.C4.D5.B6.A7.C1.A 根据材料“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可知,明朝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项错误。,2.B 材料中黄宗羲和赵翼都批判理学使读书人崇尚空谈,没有真才实学,他们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选B项。3.C 由材料可知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得以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4.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贽反对的是宋明理学,而非孔孟儒学,A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李贽批判官场欺诈腐败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的学者对于李贽褒贬不一,不能得出他深受当时学者的推崇,C项错误;依据材料“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非圣无法”“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可知,这三位学者都认为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D项正确。5.B “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据材料“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伤损”可知,京剧应注重社会教化,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说法不当,故排除C、D两项。6.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明清之际”,材料反映的核心信息是人们商业意识的增强,这主要受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7.C 《西游记》情节虽荒诞不稽,但怪诞化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脸谱化”是指作者塑造人物过于简单化和概念化,是好是坏,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符合《西游记》的创作特点,故B项错误;《西游记》通过降妖除怪来表现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西游记》没有反映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没有表现出功利化倾向,故D项错误。8.答案 (1)特点: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2)状况:内阁制度趋向完善;内阁权力扩大,但受司礼监牵制。,(3)新态势: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从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特点、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及生产关系等角度归纳。(2)依据材料二从内阁制度发展趋向、内阁权力等方面概括。(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