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综合测评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综合测评

docx 2022-12-08 15:45:17 9页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六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原住民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具优势地位的成分。这种做法(  )                A.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B.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朝最高执政集团无力直接控制和管理地方,只能通过周人与当地人民主动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延续的表现,故选A项。2.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故D项正确。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9,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答案D解析“佛图户”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了”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佛图户”的增加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挤压了自耕农的生存空间,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脱离了政府的监管,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故D项正确。4.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及颁布法律文献对“病残、乞丐及贫民”的救助措施,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属于“仁政”,但不能反映出“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病坊”的救助对象是“病残、乞丐及贫民”,这些人群属于社会的基层,对基层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了唐朝的一些救助措施,但并不是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5.(2020·福建龙岩一模)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B.清丈土地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答案C9,解析宋代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而明朝清丈土地、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相比于宋代有很大进步,由此说明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C项正确;唐朝两税法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排除A项;清丈土地和户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分离,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赋税种类的变化,排除D项。6.(2020·山东济南一模)明朝规定凡乡间纳粮一万石划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推动了明朝赋役制度的完善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选派粮长,并可以担任基层官吏,这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粮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粮长制”的推行推动了明朝赋役制度的改革,但没有体现“完善”,排除C项;“粮长制”的推行与强化君权的需要无关,排除D项。7.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倡设“老人制度”,规定:“命有司择民间高年老人公正任事者,理其乡之词讼。若户婚、田宅、斗殴者,则会里胥决之。事涉重者,始白于官。”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改变了地方行政体系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开启了古代农村教化D.稳固了儒学的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实行“老人制度”,主要内容为选择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来解决基层社会问题,这样有利于地方社会稳定,同时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项;明朝的地方行政体系并没有因为实行“老人制度”而改变,排除A项;C项的“开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与儒学地位无关,排除D项。8.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9,A.政府消极应对疫病B.重点是灾后服济救助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反映了明政府在疫病发生后积极应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可见重点是出现疫灾后的救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治病的方法与治疗思想,故C项错误;“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带有鲜明的迷信色彩,没有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9.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  )A.增强了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B.是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结果C.打破了雅典贵族对政权的垄断D.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可以得出雅典的这一改革增强了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故A项正确;这一改革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和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不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10.中世纪的西欧人认为,这些由习惯限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农奴占有土地的权利,都具有法律效力。当佃户的权利受到领主侵犯而又不能得到法庭保护时,自由身份的佃户可以越过庄园法庭向王室法庭申述冤情。在许多情况下,在佃户的集体压力下,地租不仅难以浮动,还出现一再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西欧(  )A.中世纪收取固定地租的原因B.价格革命对农民有利C.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9,D.封建制度已完全解体答案A解析由材料“当佃户的权利受到领主侵犯而又不能得到法庭保护时,自由身份的佃户可以越过庄园法庭向王室法庭申述冤情”可知材料揭示了中世纪收取固定地租的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价格革命”,故B项错误;“商业革命”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封建制度完全解体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故D项错误。11.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答案D解析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建设福利国家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政府颁布法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D项正确。12.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是复杂有机体,相互依存,不宜片面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主张提供基本社会保障,更有甚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和国有化。由此可见,这些经济学家主张(  )A.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B.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C.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公有制和国有化”等信息可知,这些经济学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下,提出了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主张,故A项正确。9,13.(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伦敦政府法》于1965年生效,规定建立大伦敦议会,下辖32个伦敦自治市议会和1个伦敦城议会,其中12个自治市和伦敦城共同组成内伦敦,其余20个自治市构成外伦敦。新成立的大伦敦议会主要负责提供更具全局性的服务,如消防、救护车、主要道路的维护和废物处理等。这说明英国(  )A.自治机构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B.三权分立机制的内容不断拓展C.议会权力扩大威胁了有效行政D.自治机构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伦敦政府的改革,大伦敦议会管辖的范围扩大,用于处理全局性的问题,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议会的管辖范围和服务内容,不涉及三权分立问题,排除B项;议会管辖范围扩大是为了更好地行政,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央政府对自治机构的控制,排除D项。14.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社会阶层贫富分化日益严重B.开创了西方福利制度的先河C.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答案C解析“福利国家”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社会”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以应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故C项正确。15.下面漫画表明(  )9,A.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B.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C.欧洲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D.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B解析从图片信息看出,“欧盟福利”沉重的包袱加大了欧盟的压力,造成国家开支巨大,使其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再到“青铜时代”,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16.(2020·重庆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摘编自刘凤雪、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9,参考答案(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因时而变;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意义: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儒学的传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中央政府力量薄弱;受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政党政治兴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项目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美国14.73.3英国21.82.8挪威23.92.8德国24.31.4芬兰24.83.5法国28.52.1瑞典29.82.7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9,(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4分)(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6分)(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角度论证皆可)(10分)参考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3)反对的理由,例如: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造成部分人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支持的理由,例如: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