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同步练习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同步练习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docx 2022-12-08 15:49:09 8页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2020·四川宜宾检测)殷代很多时候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B.王权打破了当时的神权权威C.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D.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殷代诸王取名体现了重祭祀、敬鬼神的观念,而周代则更多体现了敬天保民思想,结合材料“懿德”“天德”“敬德”可知,这反映了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故选D项。2.春秋时期,司马子鱼抨击人殉制度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孔子亦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反映了(  )A.神权思想日益浓厚B.奴隶制的日渐崩溃C.儒家思想反对神权D.人民成为社会主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司马子鱼和孔子都反对人殉制度,这说明人殉制度的残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殉制度是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遭到抨击,说明奴隶制日渐崩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反对人殉制度,与神权思想无关,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且司马子鱼不是儒家代表,C项排除。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不符合春秋时期的史实,D项排除。8,3.(2020·山东聊城测试)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可知,“铸刑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将成文法公布于众,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故选A项。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由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了法家思想,故选D项。5.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这来源于(  )A.法家思想B.儒、道思想C.儒家思想D.儒、法思想的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有“礼”、有“法”,且二者都很重要,这是源于儒家和法家思想;而“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是儒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表现,D项正确。A、C两项只涉及其中的一种思想,排除。B项中的“道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6.(2021·山东威海期中)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时,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8,A.礼法并重B.兼爱尚贤C.以法治国D.以民为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可知,荀子主张礼与法结合,即礼法并重,故选A项;兼爱尚贤是墨家思想,排除B项;根据材料“需要对‘礼’赋予‘法’的刚性”可知,荀子主张礼与法结合,而非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荀子主张礼与法结合,不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项。7.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秦律具有残酷性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秦律具有公正性答案A解析秦律中该项规定强调对“五人盗”与盗者“不盈五人”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中该项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五人盗”与盗者“不盈五人”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出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8.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教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出他对秦亡教训的吸取,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汉朝治国外儒内法的特点,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的社会责任感,故排除D项。8,9.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儒学理念渐趋法治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答案B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渐趋法治化,故B项正确。10.(2020·山东日照检测)《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涉及社会安全的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涉及社会安全的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并非“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涉及社会安全的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并非“家庭伦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司法中的法治精神,未涉及德治,排除D项。11.明朝颁布的《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这一规定意在(  )A.维护君主统治B.保证社会稳定C.协调君臣关系D.突出法律权威答案A8,解析“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都可能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故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统治,A项正确;保证社会稳定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协调君臣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维护君主权威而不是法律权威,排除D项。12.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钦定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确立了民主法治的政治统治B.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强化了民族不平等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钦定理藩院则例》以及《大清会典》等使清政府各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故C项正确;清朝没有确立民主法治的政治统治,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和强化民族不平等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A.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B.提倡“经世致用”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宋明理学的虚伪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可知,如果士大夫没有了羞耻感,那么整个国家都将没有了羞耻感,所以其目的在于通过德治来淳化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14.(2020·福建长乐期末)《晋律》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这反映出当时(  )A.律令儒家化B.伦理是定罪的最重要依据8,C.儒学法律化D.以礼入法的特点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当时将儒家伦理引入法律,即儒家思想被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统治工具,故选A项;材料仅表明伦理是定罪的重要依据,并没有体现其是最重要的依据,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法律化,排除C项;以礼入法自汉代就已经开始,排除D项。15.(2020·山东德州联考)《大明律》中对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说明(  )A.重典治吏维护统治秩序B.社会基层管理强化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D.明初经济迅速恢复答案A解析明朝以重典来治理官吏,规范官吏的从政行为,有效维护了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强调吏治,而不是强化社会基层管理,排除B项;材料“洁己爱民”等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政治层面的内容,而不是经济层面的内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2020·北京房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简称“岳麓秦简”。其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岳麓秦简有《质日》《占梦书》《为吏治官及黔首》等及律令类文献,即法律文献,法律文献约占到2/3。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做过老化程度和竹质降解度检测,8,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岳麓秦简中首次出现的一些律名,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律典中的律名相当,内容相关,首次呈现的律令令文,在里耶秦简中得到印证。材料二 岳麓秦简中律令简册在1000枚以上,其中律文约占1/4,令文约占3/4。在岳麓秦简新出现的秦律篇名中,10种见于睡虎地秦简,4种则未见,如奉敬律,第一次见到。岳麓秦简新增的秦律条文大多也是首次面世。秦令在传世文献中,缺乏存在的确切证据。岳麓秦简不仅包含有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岳麓秦简律令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1)根据材料一,对岳麓秦简的可靠性及内容特点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二,分析岳麓秦简的研究价值。参考答案(1)可靠性:岳麓秦简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经过技术鉴定确定是早期的竹材,经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很多内容都可与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相互印证。内容特点:内容比较丰富,但以法律文献为主。(2)价值:岳麓秦简作为考古史料,价值较高;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开启秦令研究的新局面;对秦律令的细节性认知,有利于推进秦律内容的复原及对秦朝社会政治、经济及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或对秦朝历史研究有较大价值)。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认为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材料二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对“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参考答案示例论点: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8,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成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成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合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