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pptx 2022-12-08 15:57:58 45页
剩余4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四单元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历史,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1.熟练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背景和表现,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后产生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2.明确新时期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课前篇自主预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近代现状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启思导学1】阅读教材第73页右上角插图“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思考:这幅插图主要说明了什么?(家国情怀)提示说明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易混易错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即不仅仅要突出“少数民族”,还要突出“区域”。,2.确立过程(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4)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3.建立自治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2.表现(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三个离不开”: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主要优势(1)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4)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启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75页“学思之窗”,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提示(1)原因:由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决定;民族自治地方多处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举措: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地位,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思维点拨对“三个离不开”的认识“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中共十九大(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深化拓展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三原则之间的关系:(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3)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课堂篇探究学习,主题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情境体验]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情境解读材料一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实行类似区域自治的制度,有相应的历史传统;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互动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提示背景:汉唐以来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2.家国情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素养达标]1.时空观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情需要(2021·山东宁阳高二月考)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明立意本题以我国少数民族杂居的现状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抓关键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排干扰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和反侵略的政治需要,排除C、D两项获答案A,2.史料实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2021·辽宁建平高三月考)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议员选举做出了大量法律变通,还专门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A.“五族共和”得到实现B.制度建构考虑民族因素C.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D.法律创设脱离实际需要,明立意本题以中华民国初期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抓关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对少数民族议员选举做了大量的变通,甚至专门制定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的政权制度建设考虑到了民族因素,故选B项排干扰“得到实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民国政府在建构政治制度时考虑民族因素,但没有体现出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排除C项;民国政府这一做法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排除D项获答案B,主题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情境体验]材料一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摘编自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材料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情境解读材料一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有助于增进民族认同。材料二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重视民族团结的意义,可以从维护国家统一、保持边疆稳定、实现国家全面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的原因。,提示(1)经济上,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2)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搞好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保持边疆稳定,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素养史论]1.唯物史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举措(1)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基础。(2)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3)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基础。,(4)加强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组织基础。(5)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基础。,2.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地位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坚守。(2)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祖国统一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4)坚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纲领和方向指南。(5)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6)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素养达标]1.时空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目的(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现实中还建立了民族乡作为补充形式。截止到2005年,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以上举措旨在()A.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完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C.增进各族群众的祖国认同D.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明立意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规定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抓关键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根据材料“截止到2005年,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建有民族乡”可知,这都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举措,故选D项排干扰材料设问考查的是目的,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增进各族群众对祖国的认同都属于客观影响,排除A、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排除B项获答案D,2.史料实证——新时期我国民族治理成效显著(2021·山东济南高二期中)2005年,国务院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计,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这反映出当代中国()A.民族间差距已消失B.民族工作成为中心C.制度设计尚需完善D.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明立意本题以国家对少数民族干部及技术人员的培养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新时期我国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抓关键国务院对于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且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国干部队伍总数的7.4%等,说明当代中国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故选D项排干扰民族间的差距不可能消失,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民族治理问题,未涉及民族工作是否成为中心工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度设计问题,排除C项获答案D,随堂演练1.(2020·湖南衡阳高一开学考试)这一制度不是“飞来峰”,而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这一制度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可知,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排除A项;基层民主制度与材料中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不相符,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项。,2.下表内容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间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阐述了以民族平等、自治和建立统一国家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的规定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A.符合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际B.有利于保障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权利C.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臻于完善D.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图表所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设想”到“法制化”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故C项正确。,3.(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取代具有民族歧视意味的归绥和迪化等词,体现了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也是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关怀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C项。,4.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A.贯彻“一国两制”B.民族平等团结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D.规范政府行为答案B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B项。,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摘编自王淑琴《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时间,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目的。参考答案(1)时间:1949年。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组成的自治机关。(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交融,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本课结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