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docx
2022-03-31 20:49:03
1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2.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中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的影响B.黑奴贸易的影响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D.商业革命的影响3.“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20%人口的粮食需求。据此可知,“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有①政府重视粮食安全②农村土地所有权变革③农业科技投入增加④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4.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民间海外贸易昌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认为: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这说明①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②农业革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③农业革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出现④农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7.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亚非等地。下列物种中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有①番茄 ②燕麦 ③南瓜 ④橄榄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8.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 1980年的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A.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B.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D.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下图是1977年出土的湖北曾侯乙墓的青铜冰鉴。《周礼注疏》载:“冰有鉴,则冰不消释,食得停久。”古代这种用于食物冷藏保鲜的器物,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可见食物保鲜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食物冷藏技术发展的意义是①有利于保鲜储存 ②有利于长途运输 ③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 ④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会流失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0.16世纪后,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如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这反映了A.东方的饮食文化长期领先于西方B.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C.各国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D.茶的全球流动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1.2021年9月16日宁波象山开渔节,在象山石浦渔港举行了开船仪式。休渔期结束后,大批新鲜海鲜能够迅速而且活蹦乱跳来到我们餐桌,主要是借助了A.腌制加工B.速冻加工C.低氧储藏D.冷链物流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下列作物,原产于美洲的是①葡萄 ②甘薯 ③玉米 ④甘蔗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17世纪初,在东亚海域商业活动中最活跃的是葡萄牙人,然而他们必须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首先是荷兰与英国两国东印度公司的联合袭击。这段材料可以用来探究A.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B.黑奴贸易和英荷殖争霸的兴起C.东方没落和西方崛起D.欧洲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拓展14.观察下图,下列关于15世纪末辣椒传播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①处传入④处B.从②处传入④处C.从③处传入④处D.从③处传入①处15.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了如表格。据此可知时间国家法律1860年英《食品与饮料掺假法》1906年美《纯净食品和药品法》2003年日《食品卫生法》2018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得到提高B.杜绝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C.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D.世界各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1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业经济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A.战国B.西汉C.唐朝D.南宋17.李百川小说《绿野仙踪》(乾隆年间成书,据旧钞本)四十九回:何公子递下十二两银子扬长而去,苗秃子帮闲骂道:“不想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据此,对“西番柿子”推断正确的是A.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B.当时不作为食用蔬菜C.该物种来自西亚地区D.乾隆年间被引入中国18.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说明A.物种交流提高了美洲人的抗饥荒能力B.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C.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D.欧美地区饮食结构向趋同化发展19.鲟鱼是一种对水质比较敏感的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19世纪之前,莱茵河下游曾盛产鲟鱼,以鲟鱼卵制造鱼子酱也是当时该地的一大特产。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莱茵河鲟鱼捕捞业的衰落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是政府生态观念淡漠的结果B.根源于该流域渔民过度捕捞C.折射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D.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20.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了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摘编自孙达人《中国农民史论纲》等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并向西传播。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进入16世纪,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从洲际交往的层面上看,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摘编自周红冰等《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材料二 马铃薯很好地适应了从爱尔兰到俄罗斯的欧洲北部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的引入对18-19世纪这一地区的人口激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增的人口为海外帝国提供了大量人力,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15世纪,马铃薯为安第斯印加帝国的扩张提供了能量,几个世纪后,马铃薯又在北欧扮演了大致相同的角色。——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著),夏天(译)《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1)根据材料一,指出水稻传入美洲的原因,并概括水稻、甘蔗等新作物在美洲种植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对欧洲的影响。(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物种。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节选)时间事件目的1947年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1951年实行共同安全法用粮食等农产品配合军事“援助”,作为实行侵略政策的工具1954年国会通过第480号公法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内1974年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1980年卡特总统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制裁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行为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魏崇寿《关于美苏粮食贸易问题》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共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政策。第9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1.C2.D3.B4.A5.D6.D7.A8.D9.D10.C11.D12.C13.D14.C15.C16.B17.B18.B19.C20.D21.(1)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具有经验理性;注重自我完善。第11页共11页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政府的重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2.(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作用: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2)影响: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推动工业革命发展;为欧洲扩张提供能量。(3)应对:肯定物种交流带来的效益;警惕生态失衡或重视生态平衡。23.(1)主张: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3)评价:对西欧、日本等地运送粮食,巩固美国政治领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使之受制于美国并纳入其势力范围内;对苏联粮食禁运,遏制苏联军事行动。可见,二战后美国利用粮食作为重要武器,为其战略利益服务,巩固世界霸主地位。对二战后的西欧、日本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