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编初中历史八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练测

部编初中历史八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练测

docx 2022-06-01 16:09:56 6页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部编初中历史八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练测1.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C.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2.对下图所示重大历史事件解读错误的是(  )A.它的起止时间为1953—1957年B.它是依据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编制的C.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重工业D.它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5.“一五”计划期间,工人阶级以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广大农民用努力增产、积极缴纳农业税等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等用专业技术知识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材料主要体现了(  )A.工业化得到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C.科研人员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D.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6.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7.下面是小明同学总结的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对这些成果认识正确的是(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①“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我国重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④我国从此成为发达国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誉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展的里程碑”,因为这次会议(  )A.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C.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9.下表是我国近现代部分法律文献,对它们的共性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B.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C.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主要受欧美民主政治的影响10.促使下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因素有(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④苏联对我国工业项目的援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以上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该文献是在哪次会议上首次制定的?(2)该文献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2)观察材料二示意图,说说“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里。(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3.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起见证新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 为了起草宪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接着,宪法草案面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材料四 ……五时五十五分后,会议执行主席根据计票人和监票人的报告,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的结果:投票数共1197张,同意票1197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的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宪法颁布的背景。(2)材料三中宪法草案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3)材料四中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伟大的文献”?请你写出这部宪法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 ACBABCAAAC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历史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12.(1)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布:东北地区。(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3.(1)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背景: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民主政治建设也在进行。(2)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宪法的制定,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宪法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3)原因: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