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doc
2022-07-21 15:22:13
31页
高一年级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神奇的面纱一、货币的本质劳动产品商品物品劳动产品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注:判断是否是商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货币的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四个阶段: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2、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的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商品—货币—商品)③启示:商品生产者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3、货币的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注:判断货币职能:①价值尺度:“标价”“价格”②流通手段:“购买”“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③贮藏手段:“保存”“退出流通领域”④支付手段:“还债”“利息”(有时间差)第31页共31页\n⑤世界货币:“购买外国商品”“国际收支”】三、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注:纸币本身没有价值】2、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②表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③原因之一:货币供应量过多④危害:生活水平降低,影响社会秩序⑤方法:a、控制货币供应量,提高贷款利率b、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2)通货紧缩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②表现:纸币升值,物价下跌③原因之一:纸币增长乏力,有效供给不足④危害:企业利润下降,失业率上升,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一、信用卡和支票1、两种结算方式:(1)现金(2)银行转账2、经济往来结算的工具:信用卡、支票等3、信用工具(1)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第31页共31页\n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②优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2)支票:①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给持票人的票据②类型: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二、外汇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1)外汇汇率:100外币=?人民币(2)本币汇率:100人民币=?外币(3)汇率与币值是一致的。3、外汇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4、人民币升值的影响(1)利:①旅游、留学、医疗②进口③海外投资(2)弊:①旅游业发展②进口③引进外资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供求影响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1)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2)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2、供求影响价格:(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31页共31页\n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要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一、对生活消费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第31页共31页\n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3、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1)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二、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第31页共31页\n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的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4、(1)需求变动:指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的变动所引起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如国家对家电下乡产品的财政补贴导致家电需求量增多。(2)供给变动:是指整个供给曲线的变动,它是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动,而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供给的变动。如技术改造、产品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等。5、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与支持价格、限制价格。(1)均衡指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又叫均衡产量,是指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数量。(2)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要高于均衡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一、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1、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第31页共31页\n2、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1)当前可支配收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2)未来收入预期。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二、消费类型1、按交易方式分,包括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含义特点钱货两清的消费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完成的消费。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贷款消费一种预支未来收入进行的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逐渐发生转移,还完贷款所有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租赁消费消费者无力购买或因使用的次数有限不想购买的商品,通过短期租赁的办法获得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不变更该商品的所有权,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2、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第31页共31页\n 含义侧重点生存资料消费是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消费和劳务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重在解决温饱发展资料消费是追求自身发展的消费。重在提高素质享受资料消费是追求身心愉悦,满足享受需求的消费。是最高层次的消费。重在身心愉悦联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但这不代表当前中国的消费已经以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为主。第二框消费及其类型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特点影响态度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仿效性,盲目性,人有我也有。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弊:不健康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是不可取的。求异心理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利:展示个性,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弊:代价大,社会可能不认可。不值得提倡的攀比心理基于炫耀心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实用,不健康,对生活不利。不健康的第31页共31页\n求实心理讲究实惠,符合实际。理智的消费心理,对个人和社会有利。理智的二、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2)消费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导向作用(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再生产(1)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2)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第31页共31页\n(3)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1)生产的重要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3)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1)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2)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3)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5)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第二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为主体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使社会主义式巡航经济体制的根基。2、公有制(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的支柱。(2)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第31页共31页\n①国有经济含义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②集体经济含义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农业集体经济、合作社、集体工业企业、集体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作用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态度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③混合所有制经济含义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将进一步发展。作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经济,能够调动各类资本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3、公有制主体的地位第31页共31页\n(1)主要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允许有些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增强地位的措施:①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升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1)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用:在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的比较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含义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经济形式。 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与个体经济相比,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等。 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管理方法先进。作用 第31页共31页\n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为什么: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怎么做: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题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企业的经营一、公司的类型1、企业(1)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3)所有制类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并存。(4)义务: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第31页共31页\n(5)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了解企业的含义2、公司:(1)基本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发起人数量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东表决权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一股一票原则公司财务不必向全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出资不一定是货币,可以是技术、土地、实物等作价出资必须是货币股票发行不能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发行股票,不能上市。最根本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发行股票,可以上市。适合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2)组织机构:①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③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3)优点: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二、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第31页共31页\n1、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利润。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2、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3、企业的兼并与破产区别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企业合并含义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企业之间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大企业之间的联合通常叫做“强强联合”。意义①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②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③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①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通过破产,及时调整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大的利润。共同点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都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对于国家:都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对于劳动者:都有利于促使其提高素质,维护其长远利益。第31页共31页\n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一、劳动和就业1、劳动:(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2)作用:①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②劳动是我们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3)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光荣。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2、就业:(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意义: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解决就业问题:①国家:a、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具体措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创业鼓励创业的方针。②个人树立正确消费观:a、树立自主择业观b、树立竞争就业观c、树立职业平等观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原因:(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2)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第31页共31页\n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2、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3、维护权利:(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2)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3)劳动者药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储蓄存款1、含义: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3、收益: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4、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5、主要种类:定期储蓄、活期储蓄(1)活期储蓄:低风险,低收益,安全性高。(2)定期储蓄: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第31页共31页\n6、由于银行信用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灵活方便,对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但收益一般低于其他投资方式,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和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二、我国的商业银行1、我国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机关)、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2、含义: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3、地位: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1)存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2)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3)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5、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一、 股票——高收益、高风险、不返还、具有流通性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2、性质:股东享有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投票表决、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3、特点:(1)股东在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2)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第31页共31页\n4、收益:(1)股息或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公司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 (2)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股票投资者有可能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5、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二、债券1、类型: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1)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风险小、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2)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高于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3)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大,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注:收益/风险:股票﹥企业﹥金融﹥国债﹥储蓄】三、保险1、性质: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2、分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第31页共31页\n(1)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2)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3、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按劳分配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3、条件:(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4、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5、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6、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第31页共31页\n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2、内涵: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3、实现的途径:(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注:初次分配:企业职工工资,承包土地收入,按劳分配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企业利润;再分配:税收,社会保障(社保、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二、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3、如何处理二者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第31页共31页\n(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一、财政及其作用1、财政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2、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3、国家决算:善意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4、财政的重要作用(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分配,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对基础设施等的投资)(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二、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收入:(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2)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我国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2、财政支出:(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2)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第31页共31页\n3、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1)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2)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3)财政盈余: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第二框征税和纳税一、税收及其种类1、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特征:(1)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转不能随意改变)。3、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4、种类:(1)个人所得税: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②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2)增值税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第31页共31页\n②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树立纳税义务意识(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的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交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3)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违反税法的行为:(1)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如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 (2)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如虚列出口货物数量及虚报出口货物的价格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伪造高新技术产业认证材料骗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等。 (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3、树立权利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31页共31页\n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一、市场调节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3、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和竞争来实现的。4、市场调节的优点:(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二、市场秩序1、规范市场秩序的原因: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2、市场规则:(1)形式: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第31页共31页\n4、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三、市场失灵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谋求自身的眼前利益。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表现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违反法律。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举例假冒伪劣、欺诈、污染环境、非法垄断等“跟风”生产,“一窝蜂”。经济决策赶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结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2、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第31页共31页\n3、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科学的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2、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3、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区别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经济立法;经济司法。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特点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间接性。权威性、强制性直接、迅速、强制联系①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有特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②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31页共31页\n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4、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区别 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标准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更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生活质量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状态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较大。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联系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全面小康则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2、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生活全面提高(3)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第31页共31页\n第二框围绕主题抓住小康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内涵:(1)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2)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3)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4)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第31页共31页\n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1)生产全球化: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2)贸易全球化: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3)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3、载体:跨国公司(1)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2)活动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3)意义: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消极影响:(1)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2)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3、发展中国家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1)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正确的态度应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第31页共31页\n第31页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