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政治 >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知识总结

doc 2022-07-21 15:22:13 9页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货币本质、货币职能、货币发展)一、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等都不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东西,如赠送、捐赠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失去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如过期食品。一定条件下,非商品和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过期食品可以作为猪饲料(商品)出售。二、商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四、流通领域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其中,商品——货币阶段是商品惊险的跳跃,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可能生存下去。如果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不能换回货币,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所以,商品——货币阶段这个惊险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五、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易混淆的知识点:(1)商品标价,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2)现金买卖,物品与货币同时转移,是流通手段职能;(3)赊销赊购、支付地租、工资、利息、税款等,物品与货币没有同时转移,是支付手段职能。纸币能执行货币的一切职能。)六、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优点有: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国家能规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规定纸币的购买力。)七、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例如出现通货膨胀)。流通领域货币量过少则会影响商品流通,引起通货紧缩。八、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九、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结算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结算时常用的信用工具——支票和信用卡。十、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有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十一、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在额定的活期存款内购物,是执行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若可透支,透支部分属于支付手段,因为是赊购赊销。)十二、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十三、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十四、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①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增强,会推动本币升值。②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这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国际收支中如果出口大于进口,资金流入,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则本币币值会上升。)③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高,通货膨胀率高,说明本币的购买力下降,会促使本币贬值。反之,就趋于升值。)④除此之外,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突发事件、国际投机的冲击、经济数据的公布甚至政府要员的言论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会相互加强或相互抵消。十五、汇率变动的影响:★本国汇率下跌(本币贬值):①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②外汇储备增加;③国民收入增长;④不利于对外投资;⑤国内物价上涨;⑥就业增加;⑦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发展旅游业;⑧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它国家的贸易收支,易引发贸易战与汇率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本国汇率上升(本币升值):①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②外汇储备缩水;③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不利于国民收入增长;⑤外商投资成本上涨,不利于引进外资。有利于对外投资;十六、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影响及对策:(可参考上题)★⑴人民币升值的利:①有利于减少贸易争端,解决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②有利于进口,降低以进口原料为主的企业的生产成本;③有利于降低出境旅游、留学的成本;④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调整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⑤有利于减轻外债压力;⑥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⑵人民币升值的弊:①出口产品价格升高,不利于出口;②竞争加剧,导致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工人失业;③外币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缩水;④外币兑人民币减少,增加外商在华投资成本,不利于外商直接投资。⑶国家怎样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①9\n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③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十七、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谁影响价格、价格变动影响谁)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供求+纸币发行+政策+货币价值+流通秩序)★★★①价值决定价格。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气候、时间、季节、地域、文化、习俗、政策、宗教信仰等,能通过改变供求关系而影响价格。)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领域所需货币量,会导致物价上涨,反之,物价下降;④国家政策,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会影响物价。⑤货币自身价值;⑥市场流通秩序。三、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③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实现优胜劣汰。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注意: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对生活与生产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价格上涨,消费者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购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商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商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商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生产要素之间可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其使用量,哪种价格上升,就会减少其使用量。)五、理解质量与价格的关系:1、优质优价并不意味着质量决定价格,因为优质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多,所以价值量更大,价格应该更高;2、优质不一定优价,可能质优价廉。质优价廉出现的原因有: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量变小;②商品供过于求;③个别企业提高劳动效率后采取降价竞争;④薄利多销的促销方法。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措施、消费心理、消费原则)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措施★★★因素:a、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b、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受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的影响。C、物价的变动。d、宏观调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货币政策能刺激消费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会抑制消费需求。e、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影响消费。f、市场流通秩序。法治完善、诚实守信,有利于消费。措施:国家角度:①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产力;②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注重收入分配公平;③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⑤加强市场监管,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企业角度: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个人角度: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增加收入;转变消费观念,可适当进行信贷消费。二、消费的类型: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按消费对象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三、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总支出只包括生活消费不含投资)的比重。(例如:张先生家一年食品支出1万,交通、通信支出2万、教育和医疗支出3万、其它消费4万,买国债5万、买保险6万、买股票7万,银行存款8万,则恩格尔系数为1÷(1﹢2﹢3﹢4)=0.19\n四、常见的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特别提醒:不能认为从众、求异心理绝对错误)★★五、我们要遵循哪些消费原则?(或怎样理智地消费?树立哪些正确的消费观念?)★★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量力而行,既反对超前消费也反对滞后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主旨: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核心:可持续性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六、区分信贷消费和超前消费:信贷消费若符合自身的实际,并有未来偿还能力(预期消费),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既有利于改善个人的生活,也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如果贷款消费超出了自身实际和偿还能力,就属于超前消费,容易引发债务危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不值得提倡。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生产与消费关系、国有经济作用、非公经济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作用)一、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理解:生产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人们收入增长,;另一方面生产发展会增加商品数量,降低商品价格,从而提高购买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注意:消费对生产也有消极作用:错误的消费行为对生产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总结: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消费行为对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消费行为对生产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充分发挥正确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是什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为什么(原因、意义):①根本原因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决定的;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怎么办?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五、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有优势,所以公有制经济是主体;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所以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六、国有经济:★★是什么?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为什么?(为什么发展国有经济?)①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②发展国有经济,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与民族凝聚力,提高国际地位。七、关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控制什么?(三控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怎样控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八、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投资规模小,基本上自己劳动,私营经济投资规模大,雇工经营,外资经济是境外资金来大陆投资,港澳台的资金也视为外资。)九、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的生产力具有多层次性,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可以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就业;④增加国家税收;⑤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⑥促进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十、混合所有制经济★★★①含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③作用: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经营成功因素、劳动者就业、劳动者维权)一、企业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9\n二、公司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三、企业组织形式可分为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而公司又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股票形式将资本分成若干等额股份,股票不能退款,只能转让。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可成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务必须向全社会公开。而有限责任公司资本不必分成等额股份,股份转让须得到其他股东同意。)四、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怎样走出困境?)★★★(经营战略+创新+诚信经营+引进走出+科学发展+完善分配+现代企业+兼并联合+社会责任+面向市场)(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补充答案:④企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⑤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⑥企业要完善分配方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生产积极性;⑦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素质;⑧实行企业兼并与联合,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⑨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⑩企业要面向市场,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五、为什么要劳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六、为什么要重视就业?(民生之本+权利+科学发展+就业形势)★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与选择职业的权利;③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④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突出。七、就业和自主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①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品质;③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与技能;④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八、怎样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政策+发展生产+经济结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企业+劳动者观念、素质、精神)★★★政府应该: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②大力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规模;③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渠道,④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⑤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权益。企业应该: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劳动者应该: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包括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2、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自主创业;九、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十、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十一、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家角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用人单位角度:严格执行劳动法相关规定。劳动者角度:1、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维护权益的基础;2、遵循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3、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权。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一、四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储蓄(便捷的投资)、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债券(稳健的投资)、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其中,债券又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二、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三、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四、商业银行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注意:中国人民银行不是商业银行,是政府的主管部门)五、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复利的本息合计=本金×(1+利率)^n)六、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A、存款业务(是基础业务)、B、贷款业务(是主体业务,营利的主要来源)、C、结算业务。(此外,还有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的业务)七、股票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特点:高风险、高收益八、债券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九、商业保险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商业保险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十一、几种有价证券的收益比较: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几种有价证券的风险比较: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十二、如何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应该遵循四个原则)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9\n收益一般和风险成正比,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去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银行存款风险很小,而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该谨慎。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以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以选择风险高的,如买债券、炒股票、投资房地产等。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效率与公平)一、我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三、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四、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五、区分几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里面的工资、奖金、津贴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劳动要素——非公有经济里面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个体户的劳动收入;②资本要素——利息收入、股息与分红、债券与股票收入、私营与外企经营者的税后收入③信息、技术要素——技术人员的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专利使用的收益、作品的版权等④管理要素——企业的管理人才凭管理的贡献参与的分配⑤土地要素——土地、房屋租金按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分配:最低生活保障收入、五保户的五保收入、企业里面的福利分配、医疗报销、贫困学生生活补助、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注意:家庭承包集体的土地,若自己耕种,获得收益,是按劳分配;若转包给他人,自己获得租金,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六、理解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房屋、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也包括财产运营获得的红利、财产增值收益。七、收入分配的公平:⑴存在的问题: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⑧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差距明显,两极差距扩大;⑨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⑩行业差距扩大⑵为什么要收入分配公平?(为什么要缩小分配差距?)★★★必要性: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④是宏观调控的需要;重要性:⑤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⑥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⑶怎样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经济发展+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宏观调控+科学发展+社会保障+兼顾效率与公平)①根本途径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⑤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⑥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⑧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加强税收征管,调节过高收入。(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所谓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即劳动者得到工资,货币资本得到利润、利息,人力资本(表现为技术、管理、信息等)得到报酬(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国家得到税收。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八、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②二者具有对立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九、怎样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十、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为什么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①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发展经济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收入差距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③公平和效率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④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9\n(注意:新教材的正确提法是——兼顾效率和公平,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财政作用、税收作用)一、财政1是什么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具体表现。2为什么?(财政的必要性和作用)(1)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3怎么办?(怎样发挥财政手段的作用)★★①通过税(税率的升或降、税种的增或减、税收的减免缓)、费(减或免)、债(增或减),发挥财政的调节作用;②通过调节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发挥财政支出的调节作用;③通过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财政的作用。二、财政的作用:★★★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用于教科文卫体方面、民生、社会保障方面);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用于重点工程、能源、交通、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形,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发行国债,回笼闲散资金,用于投资,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三、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区别: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具体方法有:政府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发行国债,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当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具体方法有: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注意:发行国债一般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发行国债的目的是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增加支出。这意味着国家把社会闲置的资金聚集起来后投入建设,使闲散资金进入了流通领域。)四、财政收入和支出:★★收入来源:税收(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国内发行国债、国外向外国银行贷款、发行国际债券、向外国政府借款)、其它收入如收费、罚款等。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居于首位)、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注意: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大类。)五、财政盈余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收入小于支出,略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六、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七、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根据征税对象分,我国税收包括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流转附加税)、所得税(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八、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九、税收的作用:★★①税收是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经济过热,可增加税收,抑制需求;经济过冷,可以减少税收,刺激需求);③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④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⑤税收能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如对奢侈品消费征税);⑥税收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政府调节环保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依法纳税:★1、为什么?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②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纳税;③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2、怎么办?公民:要自觉履行纳税的基本义务,增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同9\n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行为,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自觉纳税。(注:偷税是用违反税法方式,隐瞒收入,少缴或不缴税;骗税是欺骗方式取得国家税收优惠,或骗取出口退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市场秩序)一、、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是有形之手,市场是无形之手。)二、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三、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竞争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四、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或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③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五、规范市场秩序:★★⑴为什么?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②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来维护;③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⑵怎样规范市场秩序?国家角度:①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②制定并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力度;③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企业角度:①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生产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③遵纪守法,遵守市场规则;④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个人角度:增强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七、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八、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③如果仅有市场调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也就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所在)★★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十、宏观调控★★★是什么?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什么?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所要求。怎么办?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影响经济活动。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保持供需平衡。合理运用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经济杠杆,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还可以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活动。运用经济立法,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运用经济司法,依法查处、打击各种经济犯罪行为。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注:低水平指生产力水平低,人均收入低。不全面指偏重物质文明建设,而精神文明、道德、法治、环境等没有重视。不平衡指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不同人群收入之间发展不平衡。)二、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总体布局。)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9\n。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强。)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主要包括: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是指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是指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这主要包括四个领域:①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②在国家和政府管理领域,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③在分配领域,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④在国际交往领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1、是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为什么?紧迫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a、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影响国力迅速增长:b、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c、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d、粗放型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国际市场上销售越来越困难;e、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重要性: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②是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要求,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3怎么办?★★★(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①(根本途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②(调结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③(促协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协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区域协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内外协调)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经济与社会协调)④(提质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补充: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加强对市场活动的监管,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企业:①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②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生活中。(注意: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9\n一、经济全球化:★★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载体:跨国公司。影响:利: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弊: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与冲突的场所。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三、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⑦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是什么?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不同在于: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在开放型经济中,既出口,也进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既吸引外资,也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2、为什么?★(全球化+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走出+转变方式+三个有利于)①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要求;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④有利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⑤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怎么办:★★★(对外开放+转变方式+引进走出+独立自主+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诚信+国际国内)国家角度:①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朝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③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企业角度:①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③诚信经营、主动适应国际惯例,了解世贸组织规则,正确应对贸易摩擦。④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