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5民族大交融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20230305241.doc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5民族大交融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20230305241.doc

doc 2023-02-25 14:50:01 6页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五) 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湖北七市联考)曹操统一北方后制定“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把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由政府掌握,对“名人”循名责实后才授予官职。其目的是(  )A.废除世卿世禄制维护统治B.取消九品中正制打击豪强C.削弱豪强大族以巩固统治D.完善监察制度以整顿史治C [根据材料“把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由政府掌握”可知其目的是削弱豪强以巩固统治,故选C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选官制度,秦朝以后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强大族”说明九品中正制依旧存在,排除B项;材料“循名责实后才授予官职”说明是选官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排除D项。]2.(2020·石家庄模拟)项目高官贵戚子弟中级官僚子弟下级官吏子弟普通士人合计汉代官僚名族子弟23.9%8.7%13%10.9%56.5%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8.7%8.7%2.2%23.9%43.5%上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B [材料中下级官吏子弟和普通士人在察举入仕者占有一定比例说明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不同阶层在察举入仕者占据比例不一样说明没有注重阶层平衡,排除A项;材料说明汉代官僚名族子弟占据主导,排除C项;材料中下层出身的平民仍占据一定的地位,不能说明背离制度设计,排除D项。]3.(2020·镇江高三期末)“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表明当时(  )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 ,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C [根据材料“魏、晋时代……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旨在加强人才选拔管理,故选C项。]4.(2020·如皋调研)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要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A.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扩大孝廉举主的权力D.关注选拔的公正合理D [材料体现出九品中正制考察人才全面且具体,不单纯依照血缘选官,道德才能也是很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现出一定的公平合理,故选D项;材料表明评价被举者的标准包括家世,体现了门第差异,排除A项;材料强调“家世”不利于阶级流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举主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5.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白籍。东晋咸和年间政府土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土断政策(  )A.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兵源B.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C.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D.推动经济重心实现南移A [由材料“政府设立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可知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便利政府的统一管理,这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兵源,故A项正确。]6.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B [世界各地各民族在同时期(6世纪)的农业生产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高度繁荣和领先世界都要归功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营模式,故B项正确;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江东地区,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最早使用焦炭冶铁出现于南宋末年,故D项错误。]7.(2020·南充高三考试)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隔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D [根据“沙漠之舟”“龟兹妇女采桑”“犁耕”“驿使”等关键词可知,此时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故选D项;隋唐时期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与材料所述时间“魏晋时期”不符,排除A项;根据“沙漠之舟”“驿使”等关键词可知丝绸之路畅通,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排除C项。]8.(2020·郑州质检)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做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C [由“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做派”可见这些人的政治经济实力是其重要基础,由“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并结合当时的经济格局可知,这体现了经济实力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故选C项;“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做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这里只提到少数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北方文化,无法体现全国性的统一,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无法消弭南北文化差异,排除B项;“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只是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学习的一种形式,无法体现南方的包容性,排除D项。]9.(2020·福州高三期末)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B [根据材料可看出木兰不仅要替父从军,还要自备武器装备,而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说明当时均田农户负担较重,故选B项;宋代突破了坊市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木兰代父从军,购买武器装备,据此信息无法得出当时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排除C项;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排除D项。]10.(2020·泸州质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C [“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说明佛教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儒家道德伦理阐释佛教教义,主动将自己的教义与儒家伦理规范相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没有涉及传统的价值观,排除A项;儒学自汉武帝之后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并未涉及儒学、道教、佛教之间的互相融合吸收,排除D项。]11.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  )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A [根据材料“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可知,这一措施增加了军队人数和国家税收,从而巩固了封建统治,故选A项;“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主要强调的是国家收入,不能体现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主要体现了灭佛对于国家统治的意义,排除C项;由“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等信息无法判断税收的形式,排除D项。]12.(2020·常州高三期末)美国学者钱存训认为“到公元3世纪或4世纪时,书法已成为一种(自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是建立在“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基础上的。由此可知,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A.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新B.得益于造纸技术的进步C.有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D.始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B [书法是建立在“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基础上的,表明书法艺术是建立在造纸术进步的基础上的,故选B项;材料表明书法艺术是建立在造纸术进步的基础上,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推动书写材料的革新,排除A项;书法艺术是手写的,与印刷技术无关,排除C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并不是始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二 以下是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朝佛像样式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10分)(3)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8分)[解析] 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从“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进行分析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佛像的面容、服饰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大同”“洛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政治、民族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答案] (1)特点:双向交流,汉化为主,出现了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2)趋势:佛像样式逐渐汉化。原因: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或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或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3)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4.(2020·安阳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民族丰饶肥沃的文化土壤上,盛开着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戏曲、园林等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葩,这些神奇的艺术生命洋溢着创造的热情,表现出中华文化的风格和气派。越是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越有世界的意义,中国古代艺术正是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奇珍,并在世界艺术之林享有崇高的声誉。——摘编自金元浦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不仅蕴含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在世界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民族文化”是材料的关键词,论题的选取可以从书法、雕塑、戏曲、文学等方面进行选取,既可以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如“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也可以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展示文学艺术的变迁,如“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也可以从中外交流的角度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如从“瓷器的发展体现了中外交流的历程”等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论题: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论述: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①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艺术,以汉字为载体,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举世无双。②中国书法具有独特艺术美感,以其特有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③中国书法展示着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如“晋人尚韵”,王羲之等人的行书,可显晋人诗文绘画之风韵;“唐人尚法”,柳公权的楷书可显杜诗韩文的法度森严。④中国书法贵在传神,唐代张旭专精草书,为后世书法创作留下了宝贵的范例。⑤中国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精神内涵,品论书法作品常常联系作者的人品,像唐代的颜真卿,在70多岁的高龄不屈服于叛将而慷慨捐躯,他的书法作品,备受后人推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