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7单元 红楼梦 初步感知知人论世 Word版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7单元 红楼梦 初步感知知人论世 Word版含解析

doc 2021-09-09 22:55:16 3页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一)著书背景《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二)学术背景3,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自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20世纪末21世纪初,红学发生分化,主流红学遭遇瓶颈,民间红学奇谈怪论迭出,红学整体的学术品质和社会声誉均呈下滑之势,同时又给人很多想象空间。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等。红学具有高关注度、高吸引度、高参与度的特点,上至政商学,下至工农兵,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不乏红学爱好者,甚至跨越国界、跨越语种,其在国际上的热度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笔法,为我们徐徐铺开了18世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颓的过程,也看到了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众女儿的不幸命运。这部小说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红楼梦》被王国维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被周汝昌先生评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被王蒙赞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语言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回目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先读回目以梳理整本3,书内容及主线。比如可以选择含有贾府环境及运势变化和含有众女儿称呼及命运走向的回目,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厘清其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由聚而散的命运。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包括了宝黛钗情感的发展,贾府的奢侈生活,繁华中的矛盾,以及丫鬟们的情感世界等。55-78回,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写贾府由盛转衰。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曹雪芹原意,应该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