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8单元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8单元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

doc 2021-09-09 22:55:20 14页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梳理、积累两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古今异义现象和虚词“以”的用法;背诵两文。2.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3.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行文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学习仁人志士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勇于变法图强的崇高品格。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两篇著名的文章,体会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14,感受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教师用书独具)臣闻求木(树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何况)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居(处于)域中(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止境)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请概括段意: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治理成效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物,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难道)可忽(轻视)乎!请概括段意: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与守业、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君人者,诚(如果,果真)能见可欲(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14,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不恰当的惩罚)。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无事(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无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则)哉!请概括段意: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阐明实行“十思”的好处。14,14,14,一、读准字音浚源(jùn)  壅蔽(yōnɡ)  谗邪(chán)黜恶(chù)  谬赏(miù)  载舟(zài)二、辨识通假振之以威怒(     )[答案] “振”同“震”,威吓三、一词多义(1)伐(2)景14,(3)克(4)简(5)固(6)终(7)安(8)休(9)而(10)其(11)以[答案] (1)动词,砍伐 动词,讨伐,进攻 (2)形容词,大 名词,日光 名词,景观,风景 (3)副词,能够 副词,能够 动词,克制 动词,战胜、打败 (4)动词,选拔 形容词,简单 形容词,简便,容易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牢固,稳固 副词,本来 动词,巩固 (6)动词,坚持到底 名词,最后 (7)形容词,安定 形容词,安逸,安乐 动词,养,奉养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8)形容词,喜庆,福禄 副词,不要 (9)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10)代词,它的 代词,自己 表祈使,还是 副词,表揣测,大概 (11)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14,用 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介词,把四、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下百川(     )(2)诚能见可欲(     )(3)将有作(     )(4)载舟覆舟(     )(5)人君当神器之重(     )(6)居域中之大(     )(7)居安思危(     )(8)则思正身以黜恶(     )(9)简能而任之(     )(10)择善而从之(     )(11)欲流之远者(     )(12)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3)必固其根本(     )(14)则思知止以安人(     )(15)则思虚心以纳下(     )(16)则思正身以黜恶(     )(17)弘兹九德(     )(18)何必劳神苦思(     )(19)乐盘游(     )(20)忧懈怠(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 (3)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苑囿一类事情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 (5)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 (6)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地位 (7)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8)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9)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10)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1)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2)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17)形容词作动词,光大 (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14,疲劳;使……辛苦 (1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五、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凡百元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则纵情以傲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尽情。(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走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答案] (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2)泛指古代的帝王。(3)放纵情感。(4)路人。(5)把(它)当作。六、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海下百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董之以严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振之以威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这也就如同是砍掉树根却指望树木茂盛,堵塞泉源却指望水流长远。(2)省略句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3)状语后置句 即使用严刑峻法来督察他们。(4)状语后置句 用发威动怒来震慑他们。(5)定语后置句 君王掌握着帝位的重任,处于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直言敢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疏14,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答案] ①固本浚源 ②垂拱而治任务探究一 耿直之言,安国之策——分析作者的思想主张[任务导引]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作者的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思想主张。[任务设计]1.“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意义是什么?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内容五方面:一是俭,“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实际上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民心;二是谦,“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以免君臣解体,离心离德;三是慎,“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四是正,“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五是明,“无因喜谬赏”“无因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肆意赏罚。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严厉的声势来威吓,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任务探究二 比喻排比,巧妙说理——品读文本论证艺术[任务导引]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十思”,并非单刀直入,而是避实就虚,巧用比喻,14,正反对比,十分有力地强调了积善修德的重要性。“十思”后的总结之语又用了对偶和排比,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学习时,要注意品读文本的论证艺术。[任务设计]3.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你结合文本举例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二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性,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4.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二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14,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