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doc
2021-09-15 16:32:31
6页
《元日》教学反思一节赛课刚刚结束,我的脑海中还在不断地回放课上的一幕又一幕,心里也一直难以平静。耳边依旧回荡着孩子们朗诵古诗那稚嫩的声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在陌生的地方,与陌生的学生,上了一节公开课,缘分竟如此莫名其妙。我们从陌生开始,在依依不舍中结束,这个过程是何等的愉悦,又是何等的幸福,我享受这样的感觉。回顾这次讲课,我经历了理论考试,现场抽课、抽班级,再现场设计教案等环节,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种痛苦地折磨,对我而言却是兴奋与快乐的。由于抽讲课的时间有些靠后,这让我有机会又经历了试讲、磨课,修改教案的过程。在与代玲校长磨课的过程中,她尊重我的想法,适当点拨,使课堂设计的环节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巧妙的解决我可能容易“断片”的部分,让我呈现了一节理念较新的识字课。春来校长的一句金言:“旧符,我试听时,有个孩子当成衣服了,换了别校的孩子,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想想如何解决。”这让我做好充足的准备,解决孩子容易误会的词语。刘影老师给我带班,我在比赛现场就接到微信:“祝今日好运,稳稳发挥,不必急着回来。”这让我放下班级的繁杂琐事,安然参加比赛。一节课的背后,承载了太多人的辛劳付出,而我只有在反思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前行,回味本节课,有三处设计较为出彩:一、看图猜节,激趣导入。这环节设计较为巧妙。 课前,我先后出示了三幅图,图中提供了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看图猜猜是什么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解决了课后的练习。再引入新课《元日》设计意图:这样导入设计,不仅满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古诗做好了情感和知识地铺垫。二.分散识字,降低难度。本课《元日》要求会认2个字,本课打破了以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习惯,将识字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识字是让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随着学生的汇报,我板书:爆竹屠苏
桃符,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识字的方法。第二部分识字是在了解诗意后,读成语来识字。“除旧迎新、春风送暖、千门万户、以旧换新”让学生用第一部分的识字方法来自学,并汇报以上成语中的生字。设计意图:由合作识字,到自学识字,学生的识字有了层次性的变化,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诗,将识字、读诗、背诗紧密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三.感悟诗意,巧妙渗透。 低段古诗的理解不要过深的挖掘,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创设过年的情景,用教师的语言描写诗意,学生去想象过春节的画面,读出相应的古诗,这样的导读设计,迎来了本节课中的情感高潮。一节课虽然精心设计,还是美中不足:一.板书设计不美观。当我看到照片中的板书时,我真想冲进画面里,擦了重写的感觉。由于黑板块太小,我的板书设计就显得太满,字也写得有些歪扭,当时代玲校长也建议我写到虚宫格中,我觉得麻烦,浪费时间,图省事,懒于约束导致自己觉得失去了颜面。二.写字时间还应该再充足些。 课上我让一名学生指导我写字,我再指导其他同学写,这环节是我课上随机生成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在展示一名同学写的字时候,由于调整投影仪的大小时浪费了时间,让写字的时间变得紧张,就完成了这预设的一个字,有些遗憾。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上完课后的兴奋,兴奋过后的沉思,似乎总有“如果”相伴,“如果,这一环节,我……”唉,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在这次比赛中,磨课再一次让我成长,总结得与失,才能让自己更自信的前行。《清明》教学反思初听大讲堂,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词:“文化”和“学者”
,总觉得那是离我辈一个比较遥远的的舞台,是我辈不能企及的领域,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后来学校展出的精彩纷呈的大讲堂,让我认识了它的亲切平和,拉近了我和它的距离。今年,在姐妹们的帮助下,我有幸斗胆尝试,鼓足勇气在天华杯赛课中开出了一堂《传统节日——清明》的大讲堂。课后学校领导和语文组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大讲堂有了新的认识。大讲堂不像阅读教学课有纲可依,有本可循,授课内容全靠组织者去课本外去寻找确立。在主题确立的层面上,我将“大”字理解为“深度”。夏虫不语冰,我们的大讲堂的听众是我们的小学生,他的认知状况,文化底蕴,兴趣价值取向等决定了我们主题的确定。组内天华杯赛课时,正值梨花落尽清明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清明实践活动。在我们班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清明实践活动分享”以及“清明诗会”的班队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了解到孩子们对清明这个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契机,带领孩子们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惊鸿一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去探寻,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我确定了“清明”这一主题。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大“字理解为宽度。清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非常的丰富,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密码,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在搜集了许许多多关于清明的材料中,我进行筛选和取舍后,择取清明的来历,清明的习俗,清明的诗词作为授课内容。单“清明来历”这个教学点就涉及到阴历、阳历、节气、清明得名、清明气候、清明农谚、寒食节、上巳节等知识,将这一系列的知识串起来方才向学生讲清楚清明由“气”变“节”的过程。现在回头来反思,仔细盘点我的授课内容真不是一个“宽”字了得。因宽则“泛”,水过无痕了,我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量的内容,重在激趣,而不能广撒网,让学生产生疲劳,了无收获,将原本欲将开启的那扇窗给堵上了。大讲堂作为一个新型的课堂,它不同于传统语文课堂,有明确的语言文字目标,他的安身立命之于推开一扇窗,引领学生自己去探寻。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的教育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在讲堂中如何定位?如何组织讲学?令我困惑。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个人认为大讲堂是指向课外,比较综合性的内容,从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中,所能提取的信息相对是比较匮泛的,大讲堂顾名思义应落实一个“讲”
字。但是一堂课下来,我们讲的形式,讲的量,该怎么去把握,才能使课堂不僵硬,这又是一道难题。在《清明》大讲堂中,我觉得我讲的形式单一,整堂课下来几乎就是我一个人的声音,学生交流,讨论,自我发言个性化的声音太少,整堂课我就是的主宰,高高的立在神坛上,俯视着我的信徒,这是我这堂课失败的地方。回过头反思这堂课,其实在讲传统习俗这一环节,我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去讲解,去分享,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生产者,而不是一味的充当课堂的消费者。只有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他才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会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倡导平等对话,尽量打造具有生气,灵动的课堂。在这堂课上,我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如这般诗意的清明,却没有扬起优美的乐音,使得这堂课没有音乐美,在素材的择取上缺乏美感,这些美的缺失实在是课堂的遗憾……都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她无法做到完美,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去努力,就会让遗憾少一点,促其日臻完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节日里直抒胸臆,写下此诗的。在教学这首古诗前,我已布置学生预习古诗,查资料,作笔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弄懂古诗的大概意思,其实指名让学生说诗意的过程就是汇报预习情况的一个过程。理解古诗诗意是应该总体把握,还是要字字对译,完全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在这节课里,我尝试了前一种做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但也因此花了太多时间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使后面安排拓展的时间不够,让学生复习了《静夜思》后,便省略了学生汇报自己读过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时,也省略了欣赏歌词的环节。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
,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