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古诗词诵读 Word版含答案
doc
2021-09-17 11:27:44
15页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静女/其,俟我/于城。爱而/不见,搔首/踟。静女/其,贻我/彤。彤管/有,说怿/女。自牧/归,洵美/且。匪/女之/为美,美人/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西周时期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诗。描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发生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静女》一诗,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时期邶地淳朴的生活画卷。二、白话诗歌娴静姑娘真可爱,在城的角落把我待。故意躲藏不出现,急得我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个红色管弦。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三、诗歌主旨《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四、诗歌赏析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一位娴静而又美丽的姑娘,15
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地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第二、三两章,从诗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的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意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人物的恋爱心理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一、阅读鉴赏1.下列对《静女》一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解析:选D 比喻手法。2.下列对《静女》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写恋人的约会的情景。B.本诗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5
C.本诗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D.作者由静女写到彤管,由荑草联想到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解析:选C C项,没有运用比喻。3.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二、情境默写1.《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 , ”。2.《静女》中,“ , ”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3.《静女》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静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其诗句是“ , ”。4.《静女》中“ , ”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5.《静女》中,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非常焦急的句子是: 。6.《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角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 ”,从中可见她顽皮可爱的一面。7.《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 ”和“ ”答案: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3.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4.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5.搔首踟蹰 6.爱而不见 7.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篇目(二)涉江采芙蓉15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一、作家作品《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大多出自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质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二、写作背景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这些诗歌,篇幅长短不定,主要抒写士人失意飘零之感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世风没落的时代面貌。三、白话诗歌我涉水过江去采摘芙蓉,那青青的湿地里长着许多的兰草。我摘了这些花草想要送给谁呢?我心中的人儿他还在远方。回头遥望自己的故乡,那归乡的路途又远又长。我俩情投意合却分居两地不能相守,只有怀着这颗忧伤的心灵直到地老天荒。四、诗歌主旨15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一个女子采摘芙蓉想送给在外的心上人的事件,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花草无从寄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五、诗歌赏析《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婉。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音同“夫容”,分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以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拉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声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赠送给心上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15
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常用的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娇艳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一、阅读鉴赏1.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以引起下文赠送远人之念。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予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人的真挚之情。解析:选C “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远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15
B.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解析:选D “含蓄”错。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意境营造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二、情境默写1.《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2.《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远离故乡的丈夫的思念。3.《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4.《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5.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 ”。6.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15
7.“ , ”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答案:1.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2.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4.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5.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6.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7.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篇目(三)虞美人根据下面词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词,体会词韵。春花/秋月/何时/,往事/知/多。小楼/昨夜/又/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雕栏玉砌/应犹/,只是/朱颜/。问君/能有/几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 李煜(937—978),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继位。开宝四年(971)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被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主要作品现存词30多首,收在《南唐二主词》中。人物评价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15
二、写作背景李煜当政期间,不理国事,沉迷声色,逃避现实,结果宋兵南下,只得屈辱投降。在汴京,他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故而心头时时被对故国的追忆、怀恋和在今朝的屈辱与悔恨填满。受此情支配,他的词也笔随情至,多描写故国,追恋往昔。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是李煜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因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将牵机药放入酒中毒死了他,年仅42岁,所以本词是他的绝命词。三、白话诗歌这样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雕饰华美的栏杆、用玉石砌成的台阶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四、诗歌主旨《虞美人》这首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五、诗歌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被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15
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一、阅读鉴赏1.下列对《虞美人》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既写出了良辰美景,又写出了时光的推移;继之以“何时了”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感伤。B.二、三句写主人公难以承受回首往事的痛苦;月夜里,于“小楼”“东风”之中,却又不禁想起了往日“故国”里的帝王生活。C.“雕栏玉砌”指代南唐故国宫苑;“朱颜改”是说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公排遣心中的苦楚。D.“问君”的“君”,指的是作者李煜自己;“一江春水”极写“愁”之深重,于凄恻无奈中蕴含了忧愤。解析:选C “‘朱颜改’是说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公排遣心中的苦楚”分析有误。“朱颜改”是说红润的脸色变得苍白、憔悴。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B.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C.“朱颜”一词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生活的象征。D.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具体的本体“愁”,接着以喻体奔流的“江水”15
作答。解析:选D “具体”应改为“抽象”。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 参考答案:这千古传诵的名句以春水来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二、情境默写1.李煜《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句子是:“ , 。”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 。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的绝望。4.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5.“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 ”。6.李煜的《虞美人》中美好的事物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是:“ ”。7.李煜的《虞美人》中,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 , ”,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3.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15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6.春花秋月何时了7.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篇目(四)鹊桥仙根据下面词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词,体会词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赵煦崩,弟赵佶即位,重用旧党臣子,秦观放还横州,八月十二日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时卒。因其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主要作品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代表作为《鹊桥仙》《望海潮》《满庭芳》等。人物评价 北宋文学家,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二、写作背景15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相传这天晚上(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这首词相传是秦观在为官之前,写给邻村一位名为娄琬的姑娘。可能是命运的捉弄,他最终没有和这位青梅竹马的姑娘成亲,却被迫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子。后来他们有短暂的相遇,离别之后的某个七夕,他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这女子的思念。三、白话诗歌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银汉。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鹊桥上怎忍心把归路回看。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四、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五、诗歌赏析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接着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又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15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一、阅读鉴赏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巧妙地利用牛郎、织女离合悲欢的故事,热情歌颂了诚挚不渝的爱情。B.“迢迢”写出了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从而突出了相思之苦。C.“暗”字,既点出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为晚上,也描绘出了相会时的无声无息。D.“顾”指回头,“忍顾鹊桥归路”意为忍着痛苦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解析:选D “忍”意为怎忍,岂忍,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呢?2.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弄”和“传”字运用比喻手法,云霞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流星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B.“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C.“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词人以“金风玉露”映衬这次相会,表现了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超凡脱俗。D.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是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解析:选A A项,“弄”和“传”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3.试赏析这首词结尾两句的妙处。答: 参考答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词,是以充满浓厚感情色彩的议论结束全词,是本词的主旨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特点,写出了主人公的心愿,也是对他们的深情慰勉,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15
二、情境默写1.《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描绘云彩显示出织女的手艺,描绘星星传递离愁别恨的两句是: , 。2.《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赞美久别情侣银河之畔的一次相会,胜过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的两句是: , 。3.《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以流水喻缠绵之情的一句是“ ”,写不忍离去的一句是“ ”。答案:1.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2.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3.柔情似水 忍顾鹊桥归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