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篇目(二)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篇目(二)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

doc 2021-09-17 11:28:43 17页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14课篇目(二)__荷塘月色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通常文人都会用他们笔下的事物来寄托他们的心情。正如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月下荷塘漫步的朱自清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深情在这里倾泻,在自然和谐的月色中品尝暂时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喜悦。让我们与朱自清先生相约于月下的荷塘,聆听他那支“颇不宁静”的心曲。1.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揣摩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修辞效果,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评价]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二、典型事迹17 求真的朱自清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陈少白的读者来信,信中毫不客气地对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真,树上的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对于这位普通读者的质疑,朱自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非常重视,并决心要把此事的真相弄个清楚。他在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果后,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那位读者的看法。连昆虫学教授刘崇乐也对此不置可否。自接到陈少白的质疑信,朱自清总因“有这切己的问题在心里”而耿耿于怀。其间,他非常关注所有这方面的探讨,更十分留意蝉在夜晚是否会叫。而且,他也曾两次亲耳在月夜听到了蝉声,也就是说,蝉在夜晚会叫的描写没有错。[情境活动]从对待蝉是否会在夜间鸣叫这件事上,你看到了朱自清先生什么样的可贵品质?答:                                                                                                                                                参考答案:夜间蝉是否鸣叫这件事在他人眼里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一贯治学严谨的朱自清来讲,却容不得半点的含糊。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真”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一个大家视普通读者为上帝、对读者高度负责的高贵品德。[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哪里走》)而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安于“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二、时代大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17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场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经过“四·一二”政变,国民党基层组织基本瘫痪,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经历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反正两方面的经验,为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准备了条件。[情境活动]面对时代的腥风血雨,朱自清想躲避却又无法做到真正的超然,内心自然苦闷。即使他观赏优美的荷塘月色,内心也无法做到真正宁静。行之于文,笔端自然流露出这种苦闷。请在阅读《荷塘月色》,欣赏优美景象时,不要忘了品味显露作者苦闷心境的句子。《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西洲曲》共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煤屑(xiè)      (2)蓊蓊郁郁(wěng)(3)阴森(sēn)(4)踱着(duó)(5)弥望(mí)(6)点缀(zhuì)(7)羞涩(sè)(8)霎时(shà)(9)酣眠(hān)(10)梵婀玲(fàn)(11)鹢首徐回(yì)(12)棹将移(zhào)(13)敛裾(jū)(14)乍看(zhà)17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荷(2)娜(3)颤(4)挨(5)脉(6)差2.语境辨析法(7)白雪正在悄(qiǎo)无声息地融化,生机正在悄悄(qiāo)(qiāo)地覆盖整个世界,这一年的二月显得格外温暖。(8)他家底儿薄(báo),平时爱喝那种有薄(bò)荷味的薄(bó)酒。二、写准字形(1)(2)(3)(4)(5)(6)(7)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幽僻:幽静而偏僻。(2)弥望:充满视野,满眼。(3)袅娜:柔美的样子。(4)渺茫:①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文中取此义)②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5)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6)脉脉:默默,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7)风致:①美的姿态。(文中取此义)②风味;风趣。17 (8)参差: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②大约;几乎。③错过;蹉跎。(9)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文中有深浅不一的意思。(10)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11)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语境运用(辨析正误)(12)他宛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没精打采的,精神蓊蓊郁郁,可能是因事业上不顺利而受了刺激。辨析:“蓊蓊郁郁”是指树木茂盛,不是“精神忧郁”的意思。使用错误。Ⅱ.易混辨析1.宁静VS安静课本原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辨析  二者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境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即境活用  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很安静,这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的生活。  2.幽僻VS偏僻课本原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辨析  “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即境活用  退休后,老人来到位置偏僻的老家,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自从住进这条幽僻的小巷,他就感受到一种在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内心无比惬意。3.斑驳VS斑斓课本原句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辨析  “斑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灿烂多彩,常形容色彩。活用  昨天,参观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他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今天,看到颐和园彩画斑驳,是否修复又引起了他的关注。4.没精打采VS萎靡不振17 课本原句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辨析  两者都可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好。前者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后者形容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两者的区别在于词义的轻重,前者语义轻。即境活用  他的学习劲头不足,整天没精打采的,像没有睡醒一样,老师批评他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远大的抱负,如果就这样萎靡不振下去,最终会一事无成。[NO.1文本初读]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答:                                                                        参考答案:①荷塘上的夜色 ②荷塘四周景色 ③忘愁 ④思古—采莲旧俗[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品味文本的语言[学习策略] 品味语言特色与鉴赏表达技巧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鉴赏技巧,也可以说是品味语言特色。但品味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1.请找出第四段中的几个比喻并分析其作用。答:                                                                                                                                                参考答案:①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②荷花像“17 明珠”“星星”,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在月色中的光华。2.第五段写荷塘中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答:                                                                                                                                                参考答案:(1)作者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2)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②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特点,这里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乳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④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作者在第五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与第四段的哪句一样?第四段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                                                                                                                                                参考答案:使用了通感的描写手法。与第四段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样。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引发读者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4.如果写作时用到叠音叠词,读起来就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清亮节奏,有轻音乐的美感。请描写一个关于景物的片段,用到下列叠音词。静静 潺潺 幽幽 缓缓 淡淡答:                                                                                                            17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明朗的月夜,我静静地站在村外的小河边出神,潺潺的流水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剪不断的幽幽情思。这缓缓流淌的小河敲开我记忆的大门,把我带回到遥远的过去,我深深吸一口气,树林中有风吹来,风中飘过淡淡的清香,一如你温柔的笑脸。5.(素养提升)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郁达夫说,“他(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请你结合材料举例分析其“诗意之美”。答:                                                                                                                                                参考答案:作者善用比喻,不仅描绘了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任务驱动二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策略] 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时,首先要从景物描写的方法着手,如工笔刻画、白描勾勒、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色彩搭配等,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还要兼顾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最后还要点出该景物在文中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6.《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答:                                                                        17                                                                                                             参考答案:画面画面意象画面特征月下小径小煤屑路、许多树幽僻、寂静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幽静、淡雅荷塘月色月光、青雾、树影朦胧、缥缈荷塘四周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阴沉、模糊7.作者在文章中写景抒情,多次提到了“家”,描绘了宁静的“荷塘”,还有日思夜想而不能回去的“江南”。请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并加以分析。答:                                                                                                                                                参考答案:“家”象征着现实世界,它给人的心灵带来了种种烦恼和痛苦,使人不得安宁,但人又无法逃避、超脱。“荷塘”象征着心灵暂得逃避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它清静、自由,但时间短暂,无法与现实隔绝。“江南”象征心中的理想世界,它只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之中,可望而不可即。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纵览《荷塘月色》,完成下面的问题。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句话是指“我”已经摆脱了心中的困苦。B.“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C.最后一段,作者以“猛一抬头”来形容自己从荷塘月色、江南采莲的梦境中惊醒,重新面对现实;而“轻轻”一词反映出其内心的孤寂。D.全文由“不宁静”“寻独处”到“见荷塘月色”“忆采莲”,最终“17 归家复回现实”,作者在寻求内心短暂安宁的同时,并未真正忘却现实的烦闷。解析:选A “已经摆脱了心中的困苦”理解错误。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虽因这荷塘月色感到片刻宁静,但并未摆脱心中苦闷。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统摄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使得文章后面的心情变化——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有本有源,脉络清楚,易为读者所理解。B.文章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修辞的美感。如采用许多比喻来写荷叶、荷花在朦胧月光下的情状,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写荷香、月色都运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妙不可言。C.文中叠词的运用也颇具匠心,如“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隐隐约约”的远山等,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使读者感觉到音韵和谐的美感。D.美丽的荷塘月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引用《采莲赋》《西洲曲》里的江南的“采莲”之美,使作者沉浸其中,忘记了白天的烦恼,求得了内心的宁静。解析:选D “使作者沉浸其中,忘记了白天的烦恼,求得了内心的宁静”错,思乡和怀古只是作者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而作的又一次努力,但从“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和“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看,作者最终并没有求得内心的宁静。10.《荷塘月色》读来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出这种特点的。答:                                                                                                            解析:主要从叠词的表达效果上来分析。参考答案: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还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叶,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均匀”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11.(素养提升)对比分析《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文在写景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答:                                                                        17                                                                                                             参考答案:①《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荷塘月色》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②《故都的秋》直接叙述印象中的景物,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塘月色》写景则呈美化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写作实践]如何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荷塘月色》的语言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文章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是关乎文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要想语言优美,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精选动词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就要选用恰当的动词。如《荷塘月色》一文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2.善用叠词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如《荷塘月色》一文中“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3.巧用修辞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的方法。如:“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要是春天,17 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风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你赶也赶不走。”这里,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了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针对练笔]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200字,注意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答:                                                                                                                                                参考答案: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壮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曲》中走出一群衣容熠熠生辉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类文赏读]当年朱自清漫步荷塘,淡淡的月色,淡淡的情。那婀娜的杨柳,缕缕荷香,淙淙流水,阵阵蛙鸣……如此充满诗意的荷塘,在当时却怎么也抹不去朱先生心头那淡淡的哀愁。阅读下面有关荷的文章,感受一下作者对荷寄托的情思。  一、美文悦读清 荷17 严 阵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①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还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知的东西。②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③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淡的沉默之美。④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⑤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通过匆匆而过的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⑥17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⑦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⑧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⑨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①为什么思念?作者开门见山,引入对荷的回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②作者尽情描摹“夏日清荷”,展现它的美,这里作者不仅将笔触对准荷的外表,更重视对其精神的赞美。③此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对荷的描摹,转入下文的思考。④“沉默之美”,这正是荷精神的一个写照。⑤荷的自信与坚持,正是自己所追求的,也是自己的一个美好的梦。17 ⑥一个转折复句,写出了自己失望的心情。⑦自己向往的两种美,第一种已经欣赏过了,另一种美却欣赏不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从清荷到残荷,它都展示着从外形美升华到精神美的整个过程,而精神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衰老。⑧三句话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整体排比成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⑨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抒发了对荷的外形及精神的赞美,并由物及人,表达了对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的期许,以及对这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①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②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③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二、思辨阅读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以便莲芽能够破壳而出,投入池塘中。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17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的。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17 ,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答:                                                                                                                                                参考答案:①是张扬生命的强者。荷花的从无到有,从稀疏到繁茂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莲子暗暗地积蓄着力量,破壳而出,“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正是生命强者的真实写照。②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一般来说,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凄凉、萧条之感,作者笔下荷花的凋落却是一幅生动细腻、柔和宁静的美丽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深感了生命的快乐。离去时如此宁静安详,如此飘逸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