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8.2登高》ppt课件(1)
pptx
2021-08-19 14:34:28
14页
登高杜甫,杜甫(712—770),字,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世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是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并成为“”,他也被后人成为“”。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品被称为“”。子美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现实李杜诗圣诗史,请齐读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乐府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一、二)平声或(三、四)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讲对仗。律诗的首尾两联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登高》从“哀”字开始押韵,一韵到底这是格律的变体,也是格律的极致。这就是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说“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八句皆对仗。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句中自对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曹植说“高台多悲风”,结合你过去学习的登高诗以及本诗,谈谈你对曹植这句诗的理解。0201思对于首、颔联,学界常用“一密一疏”来评价两联关系,你能理解这个评价吗?(试试看从意象的数量以及作用上把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做出相关评论,现将其中的一部分留空,请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将它补全。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____________;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久旅也;百年,暮齿也;________,衰疾也;______,高迥处也;独登台,____________。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地之远也羁旅也常作客多病台无亲朋也,对于首、颔联,学界常用“一密一疏”来评价两联关系,你能理解这个评价吗?(试试看从意象的数量以及作用上把握)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水中陆地、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秋空高远明净,更显人渺小孤单。为景物蒙上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以鸟自况,孤独无依。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请再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艰难、潦倒:国事艰难,国家动乱;人生潦倒,生活艰难,漂泊在外,两鬓如霜,壮志难酬。两个词形容的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03思B:酒能移情,如果尾句是,“潦倒不停浊酒杯”,我们还会好受些。可是连酒都停了,前七句的悲哀之气就郁结不流了,因为只能直面惨淡的现实了。这种最后也不给读者一个发泄口的手法,古代文学中较少。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我们实在太爱大团圆结局了。A:作为全篇感情的结穴,这个结尾确实有点“黯然神伤”。就杜甫的实际处境而言。这样的结尾无可厚非,但就诗歌的艺术境界而言,尾联(特别是末句)只是顺延敷衍颈联的意蕴,而乏新意,也是事实,尽管并不影响诗歌的结尾。对于尾联,我看到这两种说法,你更赞同哪一种?,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杜诗风格:沉郁顿挫,作业:以第一人称扩写《登高》,试试看在青葱岁月里体会这样一个垂暮老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