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9课 复活(节选) Word版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9课 复活(节选) Word版含解析

doc 2021-10-15 21:34:06 20页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9课复活(节选)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1.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二、典型事迹托尔斯泰的苦恼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20 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可是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82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拒绝参评诺贝尔文学奖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国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三、思想情怀列夫·托尔斯泰名言(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2)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4)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5)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6)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情境活动]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读了上面的文字,结合你所掌握的有关托尔斯泰生平事迹材料,谈一谈你对“博爱”思想的感悟。答:                                                                                                                                                20 参考答案:博爱,包含着恻隐与悲悯。恻隐虽然只是怜悯人之痛苦的一面,却是普遍地博施于所有的世人。因此,一种悲悯的胸怀既是博爱之缘起,又可以说是博爱之本。博爱,是普照的阳光,是遍洒的春雨,让人间充满温暖。博爱,又是一种宽容。她用理解、尊重、关心来对待别人、看待万物,她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人文精神。[写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托尔斯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进入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高峰。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代》《复活》等。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嫣然(yān)        (2)斜睨(nì)(3)啰唆(luō)(suo)(4)鬈发(quán)(5)擤鼻涕(xǐng)(6)窘态(jiǒng)(7)踱步(duó)Ⅱ.多音字20 1.组词辨析法(1)转(2)佛(3)降2.语境辨析法(4)他对朋友的要求有些过分(fèn),直接导致了朋友们和他分(fēn)手。(5)他始终坚持实地测量(liáng),因此获得了大量(liàng)的第一手数据。二、写准字形(1)(2)(3)(4)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2)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3)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含贬义。(4)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5)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6)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语境运用(辨析正误)(7)门开了,那位衣冠楚楚的科学家大步走上讲台,笑容可掬地向听众问好,并开始了他的演讲。(  )辨析:(×)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有时含贬义,指外表内心不一样。此处不合语境。(8)中年人眸子里满是鄙夷不屑,态度十分强横,声音大到震的整个包间都嗡嗡做响。(  )辨析:(√)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使用正确。(9)山里山外的风光截然不同,云雾层层中神秘感不可名状。(  )辨析:(√)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使用正确。20 (10)自古以来,外臣和内廷的宦官大多数都是水火不容的,外臣很歧视那些宦官。(  )辨析:(√)水火不容: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使用正确。Ⅱ.易混辨析1.熟悉VS熟习课本原句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辨析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如:熟习业务。熟悉:知道得很清楚。如:熟悉情况。即境活用  他来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尽力先熟悉工作环境,再熟习操作流程。2.径自VS径直课本原句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辨析  径自:凭自己的意愿行动;自己直接行动。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即境活用  他没有理会爸爸的话,径直走向轿车,发动车子径自走了。3.驱除VS祛除课本原句  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辨析  祛除:驱散;消除。一般用于疑虑、邪魔、疾病。驱除:驱赶,扫除。一般用于具体的事物。即境活用  我们要加大力度驱除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同时也要祛除其他从教人员心中的疑虑,使他们安心从教。[NO.1文本初读]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20 答:                                    参考答案:①二人分别 ②聂赫留朵夫要赎罪[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策略]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因此,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要注意从环境、人物、主题的角度分析切入。1.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后,为什么“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答:                                                                                                                                                                                    参考答案:①“一动不动地站着”说明玛丝洛娃平静的外表下面,进行着激烈的内心活动,她或许在为聂赫留朵夫的无情而恼怒,或许为自己的遭遇而伤心;②“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表现了复杂的感情,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来意揣摩不透,或者对他的表示不屑一顾,对他的为人充满鄙夷。2.聂赫留朵夫在称呼玛丝洛娃时,为什么在“您”与“你”之间犹豫不决?答:                                                                                                            参考答案:想到玛丝洛娃的遭遇,自己有着深深的负疚感,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不知道玛丝洛娃还能不能接受自己,因此一时不知道如何称呼。3.分别时,聂赫留朵夫伸出了一只手,但是为什么玛丝洛娃并没有同他握手?答:                                                                                                            参考答案:说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伤害之重,20 玛丝洛娃很难再一下子相信他的话而心存戒备,因而和他保留一段距离。4.(素养提升)“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示例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任务驱动二 赏析文本重要语句[学习策略] 赏析文本语句一要注意分析语句的表达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二要注意分析语句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启迪等。具体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灵活掌握。5.“他的出现使她震惊”和前面哪一句话照应?她为什么会感到“震惊”?答:                                                                        参考答案:和前面“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照应。之所以感到震惊,是因为她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聂赫留朵夫。6.如何理解“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句话的含意?答:                                                                                                            参考答案:20 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7.小说的结尾一句“‘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有什么作用?答:                                                                                                            参考答案:“‘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中“真怪”“摇摇头”说明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不相信,“向铁栅栏那边走去”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这样的结尾,留有余地,余味无穷,引人思考。任务驱动三 分析概括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策略]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具体分析时可以抓住文章标题、关键的句段,特别是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8.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向自己要钱,进行了怎样的思想斗争?答:                                                                                                                                                参考答案:聂赫留朵夫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觉得玛丝洛娃失去了灵魂,金钱至上,不再可爱,她已经无药可救了,怕她连累到自己,想给她一些钱一刀两断;同时他又觉得自己正在进行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让他去接近玛丝洛娃。9.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答:                                                                                                                                                                                                                                                            20                                     参考答案: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10.(素养提升)有的人认为,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有的人认为,“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阅读《复活》的相关章节,然后谈谈你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聂赫留朵夫的蜕变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经历人性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的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种爱是纯洁美好的。20 二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踏入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其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于是造成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三是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极为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作品在描述他的忏悔时,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因此,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示例二)作者通过玛丝洛娃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及其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捺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种情感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最后使她觉醒。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提出的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新生。因此,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任务驱动四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玛丝洛娃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B.文中的人物其实都是作者的化身,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作家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C.玛丝洛娃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聂赫留朵夫后来的残酷给玛丝洛娃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D.在节选这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初的罪恶,祈求宽恕。解析:选B “文中的人物其实都是作者的化身”错,应该为“他们都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的心理描写。托尔斯泰描写的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还关心这个过程本身,关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而且是瞬息万变的现象。B.独特的讽刺手法。所谓“独特”是指托尔斯泰的讽刺凭借的不是夸张,20 而是不露声色,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采用浪漫主义的描写去暴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C.《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具体可以分析为:在小说的许多场面上看到了两个对立的世界:人民的世界和老爷的世界等。D.生动细腻的神态描写,真实地再现了玛丝洛娃当时内心的情绪变化,凸显了人物性格。解析:选B 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13.聂赫留朵夫要为自己的行为向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答:                                                                                                                                                                                                                        参考答案:有过动摇。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她造成伤害后,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但是看到玛丝洛娃向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连累,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14.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答:                                                                                                                                                                                                                                                                                                                                    20                                     参考答案: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过程。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NO.3思维拓展]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被认为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你是否认同这个评价?阅读《复活》后,写一个300~400字的书评。答:                                                                                                                                                                                                                                                                                                                                                                                                                                                解析:聂赫留朵夫是《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写书评时要注意结合小说中有关主人公的行为,分析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参考答案:聂赫留朵夫原是个正直、有美好道德追求的善良青年。贵族社会地位和环境的熏染,使他堕落成典型的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20 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观点。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写作实践]如何进行动作描写节选部分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如“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运用了“想”“夺眶而出”“哽住”“抓住”“控制”“哭”等动作,写出了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时激动而愧疚的感情。下文接着写到“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运用“离开”“忍住”“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写法点拨]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那么,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呢?要做到以下两点:1.写出连贯的动作动作描写要进行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2.准确运用词语我们的语言十分丰富,如表示动作的词:拿、提、拎、推等,具体运用哪些词语就要看文章的具体环境了。因此,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准确使用词语,精选动词,力求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准确、具体、鲜明,这样才能把人物形象逼真地写出来。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20 1.要表现人物的品质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2.写人叙事中穿插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具体的事件中写人物的动作,也就是说在叙事过程中,需要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或品质时,可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人物通过典型的、细致的动作描写,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3.要分步写清楚在对人物动作进行细致观察后,既要把人物做事情的全过程写清楚,又要把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写具体,这样才能够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层次清楚。[针对练笔]仔细观察一次打扫卫生的场景,注意同学的动作,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片段。答:                                                                                                                                                                                                                                                            参考答案:别看张敏的个子矮,可是每次做扫除,她擦的玻璃最干净了!为了看看她到底有什么绝招,我仔细观察了她擦玻璃的动作。她敏捷地踩着椅子上了桌子,又从桌子迈上窗台。她先用一块干布掸了掸玻璃,然后再换一块潮湿的抹布,踮着脚,一只手抓住窗棂,一只手从上到下用抹布蹭玻璃。接着又自上而下从左到右蹭了一遍。玻璃上有污点,她就使劲蹭几下,还不干净,她又用手指抠几下,啊,污点终于被她消灭了。她从窗台上下来,站在地上,端详着被她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美滋滋地笑了。原来她擦玻璃这样细致,还真有两下子呢![类文赏读]20 作家余秋雨曾说:“阅读最大的理由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分平庸的困扰。”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书里有各种知识,有人生智慧,更主要的是书中有高尚灵魂的引领,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个高尚影响另一个高尚。文学的功能便是以各种方式教育人,教育的目的亦是以德树人。请静下来读读这几篇文章吧,让我们去拜谒托尔斯泰坟墓,让我们跟随一个大师去拜谒另一个大师,在“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去向托翁高贵的灵魂致敬!因为那明媚的阳光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纯粹的光彩!一、美文悦读世间最美的坟墓①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茨威格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②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给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③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④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20 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陵寝,西敏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地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⑤,①标题是对这篇文章的主旨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托尔斯泰最高的评价。②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是全文的中心句。③一组排比,强调了托尔斯泰坟墓的简单、朴素,令人敬畏。④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风”“阳光”“白雪”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⑤对比手法的运用,抒发了对这位伟大的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①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②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③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④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陵寝,西敏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地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二、思辨阅读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陈忠实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20 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由最初的惊讶到赞美再到由衷的敬意,托翁的形象在读者面前真实而高大起来!20 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长久以来,我们对托翁的认识只限于肤浅的表面,读了本文后,你对托尔斯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答:                                                                                                            参考答案:①托尔斯泰的写作条件极其朴素;②托尔斯泰属于贵族,却愿热情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③托尔斯泰崇尚体力劳动。三、时评鲜读明媚又忧伤的爱情绝唱梁 颖何为经典?人们众说纷纭。我喜欢这样一种理解:“‘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这样的阐释就像是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量身定制的,契合至极。的确,时间的长河大浪淘沙,汰洗出诸如《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之作,让人百读不厌,遍遍生鲜。小说呈现了两种爱情。最广为人知的,是安娜、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安娜是个为爱而生的女人,无法忍受枯索无味的婚姻生活,以一颗滚烫的心,奔向弗龙斯基的怀抱,而安娜全身心的交付换来的却是情人的厌弃,最终在彻骨的寒冷中卧轨自杀。之所以说《安娜·卡列宁娜》是书写爱情的绝唱,是因为托翁捕捉到了人世间各色爱侣都需面对的难题:被爱情点燃的那颗心,如何才能在时间的消磨下不被辜负?并以长篇小说的巨大体量详加铺排,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推到极致;其次,20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因为触及普遍的人性而让每个人都能对镜自照,或是看到自己的情热空掷,或是看到自己的“始乱终弃”。再进一步,如果我们将安娜的爱情故事看作一个隐喻,又可以延伸出另一个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即使付出全部热忱,也无法触及梦想的人生荒谬感和顿挫感。古今至文多血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积累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托尔斯泰,就是那种饱蘸情感血泪写作的作家。关于小说这一文体,理论家们并不提倡作家过多地抒发议论,而托尔斯泰喜欢对自己笔下的人和事随时发表见解,这种跳脱理论藩篱的率性写作,亲切而活泼,真挚情感的加持使小说感染力爆棚。在写到安娜卧轨的那天,托尔斯泰痛哭不已,安娜的离去使他无法平复自己激荡起伏的心情。小说中托翁叹惋道:“一盏明亮的烛火就此熄灭”,丰沛的情感使人肠断,且带给一代又一代读者无尽的兴发感慨。然而小说所写的远不止爱情。列文这一形象,是托尔斯泰的精神自画像。旧俄时期的作家,大多出身于贵族,但他们都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阶级。托翁的胸膛里,始终跳动着一颗高尚而痛苦的心。如何才能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他一生不竭思考的命题。在小说中,托翁借列文这一形象,对土地私有制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使得小说跳脱了爱情的狭窄视域,有了辽阔的向度。彼得堡、莫斯科,旧俄小说里熠熠生辉的双城,广大的乡村,在托翁的笔下裕如切换,如同一幅从容流淌的风土画卷,使我们可以随时穿越,向十九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活色生香的晚宴、舞会、赛马场、安娜的香闺和列文宁静的乡间庄园投以好奇的一瞥,并获得莫大的满足。长篇小说的结构至关重要。找到了与内容最搭的结构,小说就成功了一半。该书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围绕安娜、卡列宁和弗龙斯基展开,一条围绕列文和基蒂展开。结构技巧已臻炉火纯青,那种气定神闲的叙事节奏让人欲罢不能。因为是双线,它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因此在安娜卧轨之后,小说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讲述列文的故事,列文终于摆脱了抑郁的心境,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结构还可从另一维度来分析:小说以安娜为扭结点,所有人都和安娜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作家有条不紊地理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便四两拨千斤地完成了小说结构的构建,可谓举重若轻。总之,这样的一本书,你值得拥有,且涵泳其间,一读再读。俄罗斯是盛产作家的国度,有着灿若群星的文学大师,阵容相当20 豪华,而其中的领军人物,非托尔斯泰莫属。如果说,普希金是“诗人中的诗人”,那托尔斯泰就是“作家中的作家”。托尔斯泰的语言有着逼人的朴素质感。小说中那种精准到无可替代的词语俯拾皆是,在文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当今人们,应多读一些优秀的外国经典,从中汲取伟人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少一些浮躁和不安,对托翁等俄罗斯大家的崇拜,绝非没有理由!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