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
docx
2021-08-24 14:21:40
5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抓住关健词语,理淸思路。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发展简史,掌握古典诗词的格式了解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学会欣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重点:于诗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感受本词宏阔的意境,体会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革命壮志。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毛泽东是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沁园春•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写于长沙,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国内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自己在长沙求学时的岁月,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词。,三、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反对党八股》。四、题目解说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词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词牌名还有“念奴娇”、"菩提蛮"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说明地点和写作内容。五、文体知识词: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六、全文分析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至“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点评:①这是词的上片集中写景的部分。其中的“看”字,有领起下文的作用。②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体现出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写景的层次,同时,也把所写景物写活了,避免了呆板。③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底选取了“鱼",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诗认又由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了这些景物的特点,赋予它们色彩、生命和情感。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点评:①诗人面对的自然界蓬勃、绚烂,充满生机,而联想到现实社会,却是如此沉闷、黑暗。诗人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出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谁又来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这几句把上下片贯串起来,为下片抒写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记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做铺垫。,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峠岁月稠。点评:①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忆往昔峥峠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这两句既总写以前的生活,又用“曾”和“忆”两个字表明已从上片的景物描写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②“忆"字有领起作用,统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性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点评:①这是词的下片的结句。作者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激励自己和一切命者保持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浪潮中的中流砥柱。②这几句运像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划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与豪情。同时,这一设问,也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七、中心思想《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八、写作特点本文在语言和手法上有许多别致之处:多用排比和整句,增加了抒情的力量;文中多处化用了诗文典故,典雅蕴藉,增加了文章的内涵。意象通常是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情感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O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作为主体的我,往往与意象这个集体合而为一。常见的意象有:(1)草木类:如梅兰竹菊(2)动物类:如大雁、蝉、杜鹃(3)气豫地理类:如夕阳、流水、雨、明明、秋(4)其他:酒。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用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写出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动静结合。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感叹祖国命运多舛,一个“问"字写出了作者心系国家,想要改造旧社会的雄心壮志。下片:着重抒情,情中显志。一个“恰"字,总领七句。通过“忆"青年时代的“同学少年"群体形象,表明一群有志爱国青年的革命热情和理想抱负。1.《沁园春•长沙》一词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大的形象,那么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一高大形象的?,提示:词的上片,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这一形象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卓然超群;“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洞察一切的政治眼光;一“怅"一“问",则表明诗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敢于担当的非凡气魄与胆量。词的下片,以一“忆"字总起,再现了“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这里虽无一处写诗人自己,但诗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表现了诗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这样,诗人的高大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我国古典诗词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沁园春•长沙》也不例外。这首词情与景的交融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提示:这首词的上片着写影抒情,充分体现了情交融的特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诗人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寓着诗人火热的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诗人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地带出下片的直接抒情。九、补充资料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生田园之典故。《万氏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双调一百四十词,平韵,别称寿星明,出现于晚唐,据《辞海》记载:“沁园春,词牌名。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引文见1980年版《辞海》905页),曲牌亦有《沁园春》,大致与词牌相同或有变化。曲牌是由词牌演化而来,其来历亦相同。有关《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窦宪夺沁园后召集趋炎附势的文人做时候做牌纪念,名为《沁园春》。二是沁水公主和驸马邓乾闲暇时吟诵诗词唱和,官中文人将其吟诵的词章制成词牌,名日《沁园春》。三是源自清化王顺兴字号的老掌柜王老先生。具体难以考证。十、总结全文这首词分为上下片。上片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是这首词的词眼;下片回忆峥喋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并在结尾三句,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看着框架图背诵全文。,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所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但仍然属于现代诗歌。B.为了适应格律要求,诗的前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向北流去"。C.词的上阕中,“看”字领起了“湘江秋景图"中的七句诗,这七句诗写景的顺序井然:由近观到远望,由仰视到俯瞰;前两句是静景,后四句是动景;第七句是由点到面的总结。D.全诗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形式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诗人(革命青年)立志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答案及解析:C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词的整体感知,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由近观到远望”理解不正确,应为“由远望到近观”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