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五上语文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部编五上语文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doc 2021-11-15 19:00:12 8页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21《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课题古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悟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人、词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诵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中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及意象,边读边想象,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优美、生动。2.感悟画面,体会诗人、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教师)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作者资料和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以“秋”为题,且诵且悟(用时:5分钟)1.课件出示描写秋天的诗句,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质疑: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你发现了什么?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1)大声吟诵,交流发现:同是写秋天,但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喜有忧,前两句抒发乐秋之感,后两句抒发诗人悲秋之怀。(2)多种方式朗读,读出诗人喜和忧的不同情怀。①课前出示秋天主题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捕捉诗眼,体会诗人抒发的不同情怀。但不必让学生具体说出每句诗抒发的情感,只需整体把握喜和忧即可。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引学: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吟诗抒情,寄情于景。我们现在来认识两位诗人。重读重点字,体会情感。(轻、扑,胜春朝,怒、卷,愁)②韵律朗诵。③师生接读,试背。2.了解诗人王维和张继。(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汇报诗人生平。(2)交流发现:王维是一位心胸豁达的诗人,常写乐山乐水的诗;张继仕途不顺,郁郁寡欢,常写诗抒怀。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0分钟)1.出示《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2)初步感知:两首诗中诗人心境是否相同?2.检测朗读,夯实字词。3.指导写字。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悟。1.对照大屏幕,自由读课文。(1)读准字音和停顿。(2)交流发现:《山居秋暝》以喜为主,《枫桥夜泊》以愁为主。2.抽读古诗,汇报要注意的字音、字形强调:“泊”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bó。3.观察教师范写,认真练写。4.朗读感悟。1.教师根据学生自由朗读情况,引导抓住诗眼初步体会诗情,不必要求太高。2.检测字词可运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教师适当点拨。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也可利用范读来正音。8 三、自主研读,感悟诗意(用时:15分钟)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对比阅读。(1)指导学生先自由读,再找到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2)巡视指导。2.出示《山居秋暝》,倾听发言,适时点拨,启发想象画面,指导朗读。(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朗读第一、二句,体会静态美。(2)引导学生围绕第三、四句,体会林间灵动之美。(3)指导学生回顾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思考: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3.出示《枫桥夜泊》,倾听发言,适时点拨。(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和诗眼汇报读书收获,并适时鼓励评价。相机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2)指导学生从诗中找到作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到什么,学生从中感受到什么。1.自由读两首诗,展开交流。(1)动笔画出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色。(2)自主学习,写一写批注。2.汇报《山居秋暝》读书收获,并说说自己的理解。(1)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空山、新雨、明月、清泉。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幅优美的林间秋景图。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恬静之美。(2)抓住“喧、浣、莲、舟”理解诗句中描绘的动态美。借助图画,描绘画面,读出灵动之美。(3)把体会带进古诗中,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3.围绕《枫桥夜泊》进行读书汇报,说说自己的理解。1.对比两首诗,要重在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在读书中,启发学生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写批注。3.汇报月落、乌啼、霜满天时要结合画面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不要生硬地叙述古诗的意思。4.汇报《枫桥夜泊》后两句时,教师要让学生提炼出学法,即抓住时间、地点、事件来学习古诗,联想、体会诗人的情感。8 相机板书:寒山寺、钟声。(1)汇报要点一:写月写的是“月落”,写乌鸦写的是“乌啼”,写霜写的是“霜满天”,每一种景物都透露着凄凉愁苦之感。①个别读。读第一、二句,读出凄凉之感。②抓住诗眼“愁”,试着理解诗人愁什么,再读好这两句话。(1)汇报要点二:诗人卧于客船中,夜半时分,听到寒山寺中的钟声声声入耳,一种孤寂的愁绪令人彻夜难眠。①个性朗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围绕钟声,进行想象:“钟声”让诗人在这个难眠之夜想到了家乡,想到了自己的抱负、想到了未来的前途……1.结合板书,围绕钟声诵读诗句。8 四、抓住意象,升华主题(用时:10分钟)1.总结:回眸已千年,枫桥边,物是人非(擦去板书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寒山寺),不变的是钟声。2.出示有关钟声的句子,引读。(1)所以3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道一—(2)600多年前的高启写道一—(3)800多年前的陆游写道——3.引思:为何这么多诗人相隔数百年,也喜欢写钟声?2.接读。(1)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夜雨题寒山寺》清·王士祯(2)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泊枫桥》明·高启(3)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宿枫桥》宋·陆游3.探究:是张继第一个写到了寒山寺钟声,他为后人启思,使人情感共鸣。此环节可以理解为以文带文,由诗中意象“钟声”带出在张继之后再写钟声的诗句和诗人。教师在教学时应梳理好语言,引读诗句,层层升华情感,催发学生对诗人张继的敬佩之情,对诗中钟声的共鸣。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学法迁移,导入新课(用时:10分钟)1.导入: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品味诗情。这也是我们上节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用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长相思》。1.交流总结:运用抓住意象品读词句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诗情。2.倾听教师介绍,了解《长相思》的体裁。3.初读,按照学习提示自学生字。(1)读词,读准“榆、畔、聒”等的读音。1.教师根据学生自由读的情况,引导抓住诗眼初步体会诗情,不必要求太高。2.检测字词可运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教师适当点拨。8 2.引学:这是一首词,句式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这首词又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让我们先扫清字词障碍。3.出示学习提示。(1)自由读两遍,读准字音。(2)指导识记多音字更(2)了解“更”在本课的音及义。3.初读词,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也可利用范读来正音。二、自主研读,理解内容(用时:20分钟)1.指名读《长相思》,顺势学习这首词。课件出示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1)指名朗读,思考:上阕写了哪些景物?(2)交流: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些景物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说出感受。(3)小结:诗中的景物也叫意象,关注意象,读好句子,我们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上阙,体会情感。2.课件出示下阕引导学生自学: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习。1.共同学习上阕。(1)一名同学朗读上阕,其他同学注意找到上阕中写到的景物:山、水、榆关、灯。(2)小组交流汇报。①两个“一程”写出了山水迢迢,路途遥远,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怀揣忧愁。(读“山一程,水一程”)②从“夜深千帐灯”感受到孤寂愁苦的情绪。(读“夜深千帐灯”)(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上阕。如:三名同学分别朗读,全班齐读。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下阕。1.引导学生慢读句子,边读边品味景物及关键词。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在说不透彻时,教师加以引导并梳理语言。同时,注意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3.学生自学下阕的前提是学会上阕的学法,即找意象、品词、说感受、读出体会。教师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处理朗读可以尝试配乐、慢读、节奏变化、轻读个别词等方法。8 (2)巡视指导学生的读书和批注。(3)聆听学生回报,相机指导朗读。(1)自由读下阕,动手圈画词中意象。(2)抓住词语,理解意思,读出感受,写出读书批注。(3)汇报要点:①“风、雪、乡心、故园”这些景物是下阕所描写的。②“风雪”“一更”从环境的恶劣烘托诗人的凄苦愁绪,那声音整夜未停让思念家乡的心无法入睡。(多人朗诵下阕)三、指导书写,积累语言(用时:10分钟)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榆、畔”,指名读。提供自主学习写字的机会。2.教师示范写个别字,相机指导。3.巡视,订正学生书写。4.出示诗词,再次朗读,积累。1.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2.交流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自主书写。3.观察教师的范写,练习并对照,发现问题自主订正。4.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指导书写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注意事项。范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8 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注意整合同样结构的字的相同写法,引导学生在书写时做到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