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2022年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反思(带目录)附单元概要、知识点汇总

2022年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反思(带目录)附单元概要、知识点汇总

docx 2022-07-16 19:04:05 65页
剩余6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附单元概要分析、知识点归纳单元目录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2祖父的园子3*月是故乡明4*梅花魂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三、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2猜读诗题。(1)教师引导:童年生活历来总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一幅画卷,诗人范成大将带领我们感受什么样的儿童生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2)教师引导:①猜猜诗题的意思。②读了诗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呢?(3)相机点拨: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会有很多的感想。同学们可以尝试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将重点词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猜出古诗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31首。4.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猜诗题的意思,指导学法。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指名学生读古诗。老师相机正音:“供”读一声“ɡōnɡ”时表示供给,读四声“ɡònɡ”时表示从事;在本诗中应该读四声。(2)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理解“桑阴”。“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荫了,当桑树成荫时,就是夏季。(3)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昼夜耘田供耕织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昼、耘、桑”。(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4.习得方法,自学古诗。(1)引导学生习得学古诗的方法。教师引导:这首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古诗的大意。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呢?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借助诗句旁边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大意,再把每行诗句的大意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2)学生利用这个方法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l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l四人小组学习,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并说说古诗的大意。(3)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5.教师相机小结: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不是简单地把诗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流畅、更生动。(再指名学生说诗意)【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习得学古诗的方法,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古诗。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1)指名学生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2)结合注释说一说“耘田”和“绩麻”分别是在干什么。(锄草;搓麻线)(3)查工具书说一说“各当家”是什么意思。(各忙各的农活)(4)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2.观察插图,感悟诗境。(1)插图也能帮助我们感受诗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这首诗的插图,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忙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的。(板书:劳动场景)一天的辛苦劳动后,回家看到妻儿各做各的事情,这样温馨的画面,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里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学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2)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的事情,就连小孩子们也——(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从诗中描述的小孩子学种瓜的情景中,你又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呢?3.想象画面,体会乐趣。(1)指名学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结合注释说一说“解”“供”“傍”和“阴”分别是什么意思。(懂得;从事;靠近;树荫)(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4.教师相机小结:能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劳动也是快乐的。(板书:勤劳)一起快乐地读最后两句——(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板块四赏读古诗,感悟诗情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2)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十分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板书:童趣、孩子)这样和谐、温馨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大家闭上双眼听老师在配乐中朗诵古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学生在语文练习本上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意在重视积累。三、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儿女耘田、绩麻农务繁忙童孙桑阴学种瓜天真勤劳四、教学反思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没有完美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古诗三首之《稚子弄冰》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教具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读准“稚”。(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钲)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④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玻璃碎地声)(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自得其乐)(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板书设计】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钲形态上——圆形声音上——玉罄穿林响玻璃碎地声——以冰为钲、自得其乐【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在教学第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读不好,教学第二个环节自然不好深入。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些人们劳动的画面,学生应该更容易入境。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因而整节课学生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古诗三首之《村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4.领悟作者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领悟作者的感情。三、教学策略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四、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宋代雷震)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4.理解课题。(1)指名解题。(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1)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七、板书设计: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山村晚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天真可爱八、教学反思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2《祖父的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2.体会作者的心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教学过程:板块一、介绍作者,揭示题目1.作者简介。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的北方院落里的花朵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在这本书中,她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萦梦绕的祖父的园子。2.板书课文题目。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倭瓜”中的“倭”字读作wō。“蚌壳”中的“蚌”字读作bànɡ。“水瓢”中的“瓢”字读作piáo。2.再读课文,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归纳学生的发言)(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儿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3.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板块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指导。(1)这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①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和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③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儿边玩儿。①默读课文第4至第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儿和玩儿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想象“我”的心情。学生甲:“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学生乙:“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学生丙:“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学生丁:“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儿还是干活儿?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干活儿就是玩儿,玩儿就是干活儿,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和倭瓜等。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看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园子里的那份自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我”在园子里是快乐的,是自由的。)4.是啊,这里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难怪作者在另一部作品中称园子是她的后花园呢!有人说,一个人的快乐是藏不住的,一张口,从你说话的声音中都能听得出。不知道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是否感受到了这一点。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几遍。5.小结:园子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但是,你不觉得她的自由快乐,还来源于领她到园子中的慈爱的祖父吗?所以作者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板块四、总结全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生机勃勃快乐自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的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2.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让他们画出哪里表现出了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的写法,用心感受生活的写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3*《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词。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4.(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认读生字。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6】徘徊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蒙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学习多音字“燕”①yàn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②yān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举例: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7】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出示课件11】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3】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4】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③“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9】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3】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①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②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板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7】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①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作者喜欢哪些月亮吗?(喜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②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的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3】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①“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③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板书: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7】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板书: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出示课件28】学生朗读字幕,感受“月是故乡明”。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布置作业:(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北京的月亮:风光绝妙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2、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和感悟。3、在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语言文字中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本课设计的课外知识较多,在了解这些内容时教师引得较多。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4*《梅花魂》教案及教学反思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2.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4.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四、教学策略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内主要是正确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默读法本课课前有默读要求,要继续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多次提到梅花,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梅花所代表的意像,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寄寓的爱国情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1.欣赏古诗。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这首诗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2.在我国,梅花,因为它所代表的品格,历来都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这节课,我们就和作家陈慧瑛一起,通过一篇课文,了解发生在一位华侨老人身上的与梅花有关的几件事,感受这位华侨老人的思想感情。3.教师板书课题——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你能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吗?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魂”指梅花的精神品格。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2.介绍作者。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厦门人》《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等。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腮边虬枝玷污眷恋郑重秉性撩乱凉飕飕朦胧手绢华侨葬身异国(2)识字方法。加一加:王+占=玷风+叟=飕(3)词语解释。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段(1):写因梅花而想到外祖父。第二段(2—15):回忆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第三段(16):照应开头,写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赞扬华侨的爱国精神。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与梅花有关的外祖父的哪几件事?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教诗词落泪)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珍爱墨梅图)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难归而痛哭)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赠予墨梅图)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送给“我”。(送梅花手绢)3.以上五件事中,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从“‘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这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4.体会重点句子。(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①外祖父对待古玩和墨梅图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外祖父不介意“我”偶尔摆弄古玩和从不让“我”碰那张墨梅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独”“分外”“爱惜”说明了外祖父对墨梅图格外珍爱。②外祖父为什么要保存这幅墨梅图?是因为外祖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梅花托物言志。可以看出他对梅花和祖国的热爱与思念之情。③外祖父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从对外祖父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仅是梅花,而是祖国的象征,华侨老人对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表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儿玷污。④对比阅读,说说哪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a.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第二个句子是反问句,更能强调梅花的清白不能玷污。b.训罢,便用刀片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抹净。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第二个句子写出了外祖父擦脏手印的具体动作,从“,慢慢、轻轻”这种非常小心的动作可以看出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2)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①外祖父赞美梅花的这段话讲了哪几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②外祖父说的这段话中的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③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借物喻人。④读了外祖父的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课文题目的?《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5.理解“三哭”。(1)一哭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①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为了让“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②你能说说对课文中提到的诗词的理解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词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③读到一些诗句“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是因为什么?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所以伤感地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2)二哭有一天,母亲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干吗要回去呢?”“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啊!”哦!祖国,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地方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可是,我马上想起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母亲:“外公走吗?”“外公年纪太大了……”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椅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个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①默读上面一段话,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②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外祖父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而伤心。突出外祖父的思乡之情。(3)三哭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毕竟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船快开了,母亲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①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一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是思乡的深情和不能回国那孤独的痛苦,一下子使外祖父变老了许多。②思考:外祖父让“我”带回的只是一块手绢吗?外祖父让“我”带回的不只是一块手绢,外祖父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了却了自己的心愿。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哪!前后照应,点明中心;表达了外祖父对梅花的爱,同时也寄托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爱。7.通读全文,再次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梅花魂”作为题目呢?“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四、课堂总结与作业1、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2、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心。2.搜集描写梅花的诗句。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梅花魂》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外祖父爱梅花,梅花品格爱梅花寄托了爱祖国前后照应、首尾连六、教学反思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不少遗憾:教学知识点抓得不准,致使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需要其他时间补充。在以后教学中,在导入课文学习时,就应该播放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此时,我应在课文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再用一次图片展示,让学生们再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理解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以采访的形式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2.根据采访时整理的记录,分享时做到有条理地表达。二、教学重难点围绕着“童年”话题主动进行访谈,访谈前列出问题清单,边听边记录,并学会有条理地表达。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童年”。单元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童年,了解他们小时候的那些故事。(板书课题: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二)、引发思考,总结看童年的视角1.教师说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看小毛驴推磨》我姥姥家在海城市的一个小山村。小的时候,姥姥家自己磨豆腐。一个大石磨盘,中间有个窟窿眼,把黄豆放进去,撒上水。石墨很沉,就套上小毛驴,转着圈儿推磨盘,把黄豆磨碎。每次推磨的时候,都要把小毛驴的眼睛用厚厚的布蒙上。然后,小毛驴就乖乖地一圈一圈地转。我呢,跟在旁边,也一圈一圈地转。不知不觉间,头竟有些晕乎乎的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小毛驴不头晕,为什么姥姥总要蒙上小毛驴的眼睛?……2.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谈论童年往事?(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看到的有趣的场景;做过的有趣的事情;问过的有趣的问题……)3.引导学生看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讨论一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回顾自己的童年往事?(景物;事情;人物;动物;想法;发现……)4.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讲述一件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或者场景、一个地方、一个人物、一个曾经的想法、一处风景……(预设学生可能经历过的生活往事:看蛐蛐打架;看小狗啃骨头;看小猫捉老鼠;问一些奇怪而有趣的问题;做一些可笑的事情:孵小鸡。和大人不一样的想法:山那边有什么?盐弄脏了为什么不能洗?)5.总结:可以从多个视角看童年。(三)、列问题提纲1.过渡: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看童年的不同视角,那么,该怎样去询问大人们的童年呢?1.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比如祖父母、父母、朋友、邻居……2.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相对贴近采访对象的问题。(课件出示两个问题清单示例)问题清单一: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问题清单二:(1)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2)最喜欢哪个玩具?为什么最喜欢它?(3)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明确:列问题清单时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提问(如问题清单一),也可以围绕同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进行深挖(如问题清单二)。3.想一想,采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记录,不随意打断别人。)4.教师布置课下任务:了解大人们的童年。(四)、交流分享1.小组交流。借助问题清单以及整理的采访记录,说说在访问过程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受。2.选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示例:我采访了邻居王阿姨几个问题:(1)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珍贵的教科书》)。(2)干过什么傻事?说过什么傻话?(六岁时,爷爷给了我五角钱叫我自己买零食,花了两角,还剩下三角,如果回去,肯定要还给爷爷,因为身上没口袋,怕弄丢,就攥在手心里。走在半路,看见一垛砖在路边,于是我从中间拿掉一块,把钱放了进去,把砖放回去,以后想花钱了再来取,当时感觉自己实在太聪明了!为了以后好找,还做了特别的记号,在放钱的那块砖上画了个小圈,不细看看不到。回到家就说钱花完了,爷爷也没说什么,就出去玩了,那时小,玩一会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当我再次想起这件事,已经是一个月后,马上去放钱的地方,当场我就惊住了,砖垛没有了,一块砖也没留下!当时感觉整理个世界都黑暗了。)(3)做过的最自豪事情是什么?(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名,被老师、家长夸奖,同学们心生羡慕。)(五)、修改提高,班级评议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听到的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具体。2.开展童年故事会。3.从内容、态度、表达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四、课堂小结1.说说你在本次口语交际的收获是什么。2.分享时,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比如大人们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等。四、板块设计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七、教学反思由于学生平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因此本次的口语交际课进展得很顺利。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一起交流讨论。部分同学的语言不够流畅,还需对遣词造句进一步地推敲。《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学重难点】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多煤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已小时候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蹣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待了责任的真正内涵。(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小结:如何把-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引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四、佳作共赏。1.刚才我们获待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2学生完成习作。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六、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板书设计】那一刻,我长大了某件事、某个瞬间【教学反思】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写作、点评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写作目的的不断强化。通过学习不同表达方法的训练,尽可能地锻炼、提升学生的观案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写好故事,更准确地刻画人物。单元概要分析第一步:单元内容总述1.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配合“童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说童年”和“写童年”等内容。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指导学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该单元的整体认识。第二步: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古诗三首1.自主学习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理解古诗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自主、合作、探究。有感情朗读。2.祖父的园子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2.默读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2自读自悟。朗读感受。3.月是故乡明1.学会生字新词。2.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那几个场景。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理解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3课前阅读。自读自悟。感知童趣。4.梅花魂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品读欣赏2.默读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3.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4.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自我感悟互相交流深入探究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1.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2.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对象童年有趣的事情。3.要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4.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1自主选择放手交流培养信心提高能力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1.把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瞬间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2.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2互相交流,打开思路。阅读范文,掌握写法。自评互评,学会修改。语文园地一1.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2.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表达方式的特点,学会仿写。3.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2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点归纳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耘(yún) 稚(zhì) 漪(yī) 倭(wō) 逛(guàng)篝(gōu)旖(yǐ) 旎(nǐ) 顷(qǐng) 玷(diàn)秉(bǐng) 眷(juàn)(2)难写的字昼:中间部分是“日”,不要错写成“目”,注意不要丢掉最下面的一横。耘:左半边是“耒”,不要错写成“丰”。晓:右半边是“尧”,注意不要多加一点。拔:右半边是“犮”,不要错写成“发”。割:左半边中间部分是“丰”,不要少写一横。承:中间共有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逛:半包围结构,不要将“犭”错写为部首。(3)多音字供gòng(供职)gōng(供求)   横ℎéng(横线)ℎèng(蛮横)晃ℎuǎng(明晃晃)ℎuàng(摇晃)  壳ké(蚌壳)qiào(地壳)燕yān(燕园)yàn(燕子)  斗dǒu(斗胆)dòu(斗争)分fèn(分外)fēn(分别) 折zℎé(折节)sℎé(折本)zℎē(折腾)2.词(1)必须掌握的词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榆树 锄头 承认水瓢 阴凉 冷艳 幽芳 郑重 宝贵 眷恋圆滚滚 明晃晃 孤零零 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乐此不疲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离乡背井 美妙绝伦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良辰美景 能书善画颇负盛名 万里长城 风欺雪压 低头折节(2)近义词四时~四季 童孙~儿童 信口~随口漂亮~美丽 瞎闹~胡闹 闪烁~闪耀存心~故意 随意~任意 圆滚滚~圆溜溜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大概~大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盼望~渴望 威风~威严徘徊~踌躇 气派~气势 澄澈~清澈闪耀~闪烁 幽芳~幽香 玷污~侮辱稀罕~稀奇 郑重~慎重 秉性~性格眷恋~依恋(3)反义词昼➝夜 晓➝晚 寒➝暖 新鲜➝陈腐承认➝否认 自由➝禁锢 黑暗➝光明阴凉➝燥热 不可胜数➝屈指可数广阔➝狭窄 夸大➝缩小 平凡➝出众冰凉➝火热 爱惜➝糟蹋 训斥➝赞扬清白➝污浊 秀气➝粗笨 衰老➝年轻(4)词语归类①量词一个大花园 一朵花 一个小毛球 一个果园一棵樱桃树 一顶大草帽 一个黄瓜 一只大蜻蜓一朵倭瓜花 一个绿蚂蚱 一条腿 一只白蝴蝶一个月亮 一轮明月 一颗泪珠 一幅墨梅图一枝画梅 一只金鸡 一块手绢 一颗心②修饰词圆而粗的柱子 风光旖旎的莱蒙湖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 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 心爱的小月亮冰凉的泪珠 慈祥的外祖父 最宝贵的画雪白的细亚麻布 血色的梅花 眷恋祖国的心长长地叹一口气 早早地起了床 郑重地递给③动词摘黄瓜 追蜻蜓 捉蚂蚱 点起篝火 刮去污迹④特殊词语ABB式词语: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孤零零 凉飕飕类似的词语:响当当 气冲冲 乱哄哄 空荡荡AABB式词语:马马虎虎 整整齐齐类似的词语:忙忙碌碌 平平安安 干干净净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类似的词语: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描写景色的词语: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 顶天立地烟波浩渺 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美妙绝伦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类似的词语: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万紫千红 湖光山色 姹紫嫣红 百花齐放 春暖花开 草长莺飞风和日丽 春意盎然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这句话将榆树的叶子比喻成蚌壳,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光亮的样子。2.排比句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句话连用四个“在”字,写出了作者在世界各地都见到过月亮,突出了他乡所见月亮之多。3.拟人、排比句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睡醒”“逛”“说话”等词语将“花”“鸟”“虫子”等拟人化了,使所写之物更加形象、亲切,并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园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作者的心情也是快乐、自由的。4.描写优美的句子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朗润园的美丽月景。既有视觉描写(月光闪耀、碧波、空蒙、一碧数顷),又有嗅觉描写(荷香),还有听觉描写(宿鸟幽鸣),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5.含义深刻的句子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外祖父竭力地赞美梅花的精神,赞美梅花高贵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秉性、骨气的热情讴歌,说明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6.转述句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改为转述句)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他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他看。考试点睛:“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经常通过以下形式考查:(1)将原句改为转述句。(2)判断直述句和转述句的说法是否一致。三、考试热点1.《古诗三首》常以解释词语、句子的形式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2.《祖父的园子》第16、17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3.《月是故乡明》常以选择、判断的形式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4.《梅花魂》第13自然段常以填空、选择的形式考查对梅花品质的理解。四、“1+X”阅读推荐篇目:萧红《呼兰河传》推荐理由:这部小说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区)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这部小说语言洗练,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口语化的语言、简短的句子,再加上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小说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阅读方法:阅读前要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创作这部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可采用默读的方法,边读边想,厘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特点,边读边勾画,还可以摘抄妙词佳句,或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