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pptx
2022-07-16 19:04:05
43页
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这是北宋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题壁诗。诗文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全诗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可谓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二、说学情古诗学习对四年级的学生很生涩难懂的,对诗的理解程度只能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层次的品味。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验诗歌的意境上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想象诗歌的画面。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读写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默写古诗。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四、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诗题)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豪放派的代表之一。2、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在黄州度过了四年贬谪生活,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又被改为贬谪汝州,途经庐山时,苏轼被庐山风景深深吸引,于是与好友同游。这首诗题写在庐山山麓西林寺的墙壁上,故称《题西林壁》。板块二、初读古诗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3)我读古诗,讲读法。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2)我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板块三、品读诗意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出示诗句)(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教师指导理解(4)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互动交流。出示图片:(庐山景色图)提问“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设计意图: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品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想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2.品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2)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6)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听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6)感想交流完以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古诗。【设计意图: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事实依据,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更容易感悟情感。此环节努力做到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诗知人,再由人悟诗。】板块四、拓展延伸第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第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板块五、课堂小结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从中感悟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或事。板块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2.写一写:把从古诗《题西林壁》中体会到的道理写在日记中。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内容,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不足之处: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