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
doc
2022-07-22 13:10:01
10页
3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课件出示: 月 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n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板块二 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2)指名读诗。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2.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帮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感,初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诗词的情感。板块三 整体感知,诗情画意1.整体感知。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诗题意思、大致内容等)\n2.理解诗意。(1)理解:默读诗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预设:①借助工具书、注释、插图理解:“宿”,住;“移舟”,划船;“泊”,停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②查阅资料,联系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影响的现实理解“客愁新”。“客”指诗人,“愁新”指新的愁绪。体会诗人的心情,指导朗读“日暮客愁新”。(板书:客愁新)③拆词理解:“野旷”,空旷的原野;“江清”,清清的江水。④反馈:指名说,根据上面字词的意思,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2)交流: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补充:指名说全诗意思,学生补充,教师点拨。(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3.想象画面。语文要素(1)齐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板书:天低树 月近人)(2)思考:(课件出示“天低树”“月近人”凄清孤寂的画面)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谁能读出诗中的意境?(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借“天低树”“月近人”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板书:借景抒情)(3)赏读:想象意境,齐读后两句诗。4.体会诗情。(1)思考: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愁。(2)体会:面对黄昏的落日,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愁新”?他满怀愁绪向谁诉说呢?(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满怀愁绪无处诉说,似乎只有江月知晓他孤寂的心情。)(3)明确写法:这句诗很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心中的愁绪,这种方法叫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n(4)指导练读:学生带着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练读,教师指名朗读全诗。(5)配乐朗读:学生配乐齐读。5.背诵积累:出示背景画面和诗意,指导背诵。6.总结学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宿建德江》的学习方法,先划分节奏,接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然后想象画面,最后体会情感。(相机板书:朗读→理解→想象→体会)【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情,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样既能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指导学生习得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板块四 合作探究,自学新诗1.回顾学法:我们通过“朗读→理解→想象→体会”的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感受到了诗人孤身一人与月相伴停宿江边孤寂的心情。2.自学新诗:请同学们用以上学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合作交流。(1)初读评价: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互助理解。预设:①学生简介作者。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②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相应点拨。(诗意\n: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3)引导想象。语文要素①想象: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板书:黑云 白雨 卷地风 水如天)②理解:为什么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③赏雨:这是一场什么雨?(骤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骤雨的视频)④比较: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呢?(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带到诗句里读一读。⑤感悟: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第三句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狂风的急,深入感受狂风过后,西湖美景带给诗人的享受。)⑥赏读:“忽”字给苏轼带来了什么惊喜?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诗。(课件播放音乐《梦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齐读这两句诗。(4)体悟诗情。①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诗人苏轼醉了,他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强调诗题中的“醉”字)(板书:醉)②指名诵读,全班诵读。③想象画面,背诵全诗。(5)拓展“雨”诗。①学生背诵写雨的诗句。②教师出示写骤雨的诗句。课件出示:l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l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n③学生齐读诗句。【设计意图】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开放式的课堂,给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抓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对雨后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3 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汉字“鹊、蝉”。2.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整首词。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回顾检查,导入新课1.回顾:学生一齐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夜行黄沙道中)3.提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4.写作背景:辛弃疾,南宋词人。这首词是辛弃疾遭贬职后,闲居江西上饶时所写。上饶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有一天晚上,词人到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词。【设计意图】补充介绍背景资料,学生更能入情入境,体会诗词的内涵,感受词人写作时的心情。板块二 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n(1)学生自由读词,同桌互助纠正词句读音。(2)指名朗读。注意“见”的读音是“xiàn”,出现的意思。(3)教师指导读准“鹊”“蝉”的字音,并指导书写。“蝉”字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鹊”字左右等宽,横画错落有致。2.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感知节奏。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3.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这首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预设交流。(词牌,词题目,题目的意思,词中所写的季节等)【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划分节奏,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韵律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板块三 理解词意,想象画面1.理解词意。(1)默读整首词,请借助注释、插图及其他资料,还可以和同桌交流,弄懂整首词的意思。(板书:乡村夏夜)(2)同桌互说词的大意。(3)指名说词的大意,学生互助补充,教师规范语言表达。(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2.品读上阕。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语文要素(1)想象:自由读上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板书:景 迷人)\n(2)理解: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别枝”。(3)补白:在这迷人的夜景中,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4)悟情:这里的“说”字,是谁在说丰年呢?(青蛙、农民、词人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词人的喜悦之情)对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啊!(板书:说丰年)(5)赏读: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谁来读读上阕,读出词人企盼丰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女生读,想象画面齐读)(板书:情 喜悦)(6)悟写:明月出来真的惊飞了枝头的鸟儿吗?半夜的蝉鸣和蛙声更显得夜晚的宁静。这种写法叫什么?(以动衬静)你们还知道类似的诗句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7)讨论:这首词和《宿建德江》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3.品读下阕。(1)过渡: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像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课件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想象: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4)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学生齐读)“两三点雨”,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学生齐读)“路转溪桥忽见”。(5)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体会词人刚开始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林茂密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n语文要素(6)拓展:陆游有两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是哪两句吗?语文要素(7)联想:请同学们想象词人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会是怎样的。(感受作者的喜悦)(8)齐读: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下阕。(9)赏读:(课件出示下阕并配相关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若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到的。让我们一起再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4.升华情感。(1)小结: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板书:关心农民生活)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整首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2)配乐朗读:入情入境地齐读整首词。(3)全班齐声背诵。【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通过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地朗读,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板块四 回味拓展,布置作业1.交流收获。(1)引导:我们已经学完了一首美妙的词,谁来谈谈你的收获?(2)总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板书:热爱大自然)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2.作业布置: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成一篇美文。【设计意图】交流收获,让学生一节课下来,学有所得,总结升华,文美情真,感受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n【板书设计】 3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本课教学主要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画面美,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诗情画意,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宿建德江》的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教学时,以多种形式的读代替老师的讲授,如,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想象读、配乐读等,边读边想象画面,为学生自主学习下一首诗打下基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第一首诗的学法,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自学、想象、补白、感悟,体会雨前、雨中、雨后的奇景,感受让诗人陶醉其中的西湖美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首诗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教学中,以“想”为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词的画面美。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拨,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学生如临其境,与词产生共鸣,切身感受到我国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