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

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

doc 2022-07-22 13:10:02 10页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7 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重难点】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查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教学过程】板块一 简述背景,引出“大典”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2.齐读课文题目。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播放视频。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n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字词反馈。课件出示: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2)全班齐读。(3)区分词义。课件出示:宣告 宣读 宣布·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4)书写指导。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课件出示的词语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②教师指导。盏:“盏”的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爆:“爆”的右半部分为“暴”,注意底下不是“水”。射:“射”的左半部分的第六笔斜横和第七笔撇画不要穿过第三笔的竖段。隆:“隆”的右下部分为“”,不要少写一短横。3.梳理写作顺序:(1)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2)引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浏览课文,在有关语句下面画标记。(3)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①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②出示课件。\n课件出示:·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③提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情况?课件出示:【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板块三 默读课文,梳理文脉1.(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____”画出相关语句。·根据相关语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场面。(1)指导学生概括场面。①教师示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群众入场)②学生交流。③按时间顺序排列场面。课件出示:     (2)整合内容,试填过程。课件出示:\n(3)总结方法:段落中心句往往提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内容。2.概括大典过程。(1)引导:请借助情节图,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2)学生小组内交流。(3)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梳理大典场面,并借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板块四 思考体会,自读自悟1.自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预设:这一部分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2.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画出会场的示意图。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群众入场这一场面的?语文要素4.学生交流。(1)(出示课件)用横线画出写“点”的句子。课件出示: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2)合作朗读:女生读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写农民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会场布置和群众入场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描写方法。【板书设计】7 开国大典\n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语文要素【教学过程】板块一 聚焦典礼,感受盛况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课文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中最隆重的“典礼仪式”的场景中去看看吧!2.默读第5~10自然段,说一说:典礼仪式的过程是怎样的?着重描述了哪几个小场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典礼开始—奏唱国歌—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将“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颜色变红,突出这三个场面。)3.引导自读: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4.引导发现。(1)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n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2)指名学生读写“点”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3)提问:读了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在写毛主席)读了这些描写“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三十万群众)(4)引导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描写毛主席?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板书:点 聚焦典型)(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写毛主席的句子,全班齐读写群众的语段,教师读其他部分。(6)引导:文中写群众反应的部分用到了几个“一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面 烘托氛围)预设:这一部分写了五个“一齐”,表现了群众的激动喜悦和气氛的热烈庄严。【设计意图】聚焦点面结合写场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感受气氛的热烈,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面”有烘托氛围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语文要素板块二 聚焦阅兵,发现写法1.自由读第11~13自然段,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明确: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个方面的内容。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这个场面的?(1)预设:按各方阵行进的顺序来写。课件出示: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接着是一个战车师……接着是一个骑兵师……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2)预设: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场面。①默读: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②引导交流: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写了哪些“面”?\n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面: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群众的表现。③指六名学生轮读写“点”的语段,思考: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统一着装列成方阵武器多样整齐前进六马并行人字形飞过齐步行进横列前进挺胸站立动作一致④教学小结:各兵种的描写角度不同,各有特点。⑤合作朗读:分6小组接力读写“点”的语句,全班齐读写“面”的语段,读出场面的庄严、壮观。3.小组讨论:对比举行典礼的三个场面的点面描写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交流。①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②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点一面,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2)小结: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聚焦“阅兵”场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举行典礼和阅兵式两个场面的对比,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深化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认识。板块三 自主阅读,感受氛围1.聚焦课后思考题。(1)引导:课文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典礼的盛大、隆重,也体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课件出示: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n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2)指三名学生读句子。(3)学生交流感受。①预设: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体会到会场的环境布置隆重。②预设:从群众入场时“人的海洋”“红旗翻动”,体会到场面恢宏,气氛热烈。③预设:从“喊哑”“拍麻”等词语,体会到群众的激动、兴奋。(4)指导批注:读到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语写在句子旁边,作批注。(5)全班齐读。2.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1)默读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画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2)指名读句子,谈感受。教师相机点拨。①出示课件,指名读。课件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a.引导:你体会到了什么?(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b.师生接力读,提问: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反复的表现手法)c.播放视频片段。d.学生齐读。②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件出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na.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b.明确: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迎来了光明。【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紧扣课后思考题,教给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用关键词作批注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回读课文,迁移运用学法,自主批注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板块四 口语表达,复述场面1.教师引导:挑选课文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现场报道场面状况。2.小组内练说。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指名学生解说。【设计意图】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设计】7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开国大典》是一篇很经典的描写场面的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场面较多。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写得有声有色,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1.教方法,概括场面。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加以概括。指导学生关注段落中心句,根据段落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如,“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宣布典礼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n。这样,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就提升了。2.作比较,发现写法。“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形式,学生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已有认识,恰好在这一课又有体现。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两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形式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聚焦“典礼仪式”和“阅兵式”这两个场面中的点面描写,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举行典礼”这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举行典礼”这个场面的形式是一点一面,“阅兵式”这个场面的形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学生也明白了在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