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doc
2022-07-22 13:10:03
7页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回忆鲁迅先生:这幅画像上的人物我们不再陌生,他是谁?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他?2.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金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回忆鲁迅先生为话题,回顾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交流鲁迅先生留给学生的印象,使鲁迅先生的形象逐渐立体而丰满,为这节课进一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作铺垫。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2)指名朗读,提示诗中“啊”的读法。(3)读出节奏。\n①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要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间的停顿,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②范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句,教师范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n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③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2.再读诗歌,梳理结构。(1)默读提问:大家快速默读诗歌,说说诗歌中写了几种人。(2)补充资料: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说,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3)再读思考:说说臧克家的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板书:反动统治者鲁迅先生)(4)梳理结构: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第1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2~4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5~7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1)自主发现: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臧克家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交流反馈。预设:“有的人”反复出现;每一节都写到了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诗中小节之间一一对应,如,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3)总结写法:这首诗歌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的写作手法)(4)合作朗读:同桌合作练读诗歌,可以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人,也可以交叉读对应的两个小节。(先读这类人的人生观,接着读这类人的结局)(5)对比朗读:全班男女生对比朗读诗歌。\n【设计意图】本课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要素板块三借助资料,自主探究1.自主探究: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读出来。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看看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把相关的诗句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想法。2.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想法。3.交流汇报。预设:(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①引导:你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句名言?(想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②点拨: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①补充资料:由此,你会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作品?课件出示: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②点拨:你感受到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3)理解“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借助前文:由这句话你会想到前面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关心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4)理解“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①回想:由这一句,你会想到哪些画面?(先生逝世当天的情景)\n②补充资料:人民对鲁迅先生饱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补充毛泽东和叶圣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课件出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毛泽东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③齐读:齐读毛泽东和叶圣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④总结: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4.升华主题: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用“有的人”代替呢?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观?(板书: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齐读第1小节,你发现了什么?(2)提问: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板书:活着——死了行尸走肉死了——活着虽死犹生)(3)思考:他们有着怎样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批判歌颂)(4)小结:本文不单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他们为人民无私奉献,即使他们已逝世,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们的心间。5.深化形象:同学们,学完了本单元这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说说在你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又是从何处有这么深刻的感受。把相关的语句大声地朗读出来。\n6.配乐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汇报,让学生自己沉入诗歌,从字里行间去感知人物形象,再通过资料补充,前文回顾,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就在学生的头脑里熠熠生辉。板块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2.拓展延伸: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有很多,自己上网搜索一下,选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重温诗歌,朗诵诗歌,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生自己在查找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的过程中,既能巩固自身查找资料的能力,也能使鲁迅先生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板书设计】27*有的人反动统治者活着——死了行尸走肉(批判)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死了——活着虽死犹生(歌颂)【作业设计】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1.多种形式朗读,层层深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形象和人生理想。2.发挥能动性,自主探究。\n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紧扣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简单点拨或适当补充资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人物形象深刻的感知,都是学生自主生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