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docx
2022-07-24 19:41:07
11页
部编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此前四年,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于潜艇的报告》获批,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1959年秋,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遭到拒绝。毛泽东警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黄旭华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排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1965年3月,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判,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植潜艇。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铜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西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黄旭华说。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摘编自刘诗平等《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注】黄旭华,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材料二: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海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摘编自丁查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和恶劣环境,凸显了主人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身先士卒的带头意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过程,又利于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论证“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这一观点。D.材料二第2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A.王振义院士不仅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培养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B.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之后毅然同国,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C.焊接工高凤林屡次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D.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津在故宫专心修复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基于材料二中“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错,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艰难不易。C项,“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错,美国方案也是可行的。对比是为了说明我国科研人员在方案的制定上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三步并作一步走”的可行性。D项,“身先士卒的带头意识”错,原文说的是“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是为了论证“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王津在故宫专心修复……水法钟”一事体现的是传承人的大国工匠精神,而不是科学家精神。4.①首先从过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过程中的重要性。②然后从现实的角度,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明确了努力方向。【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材料二首句用极其概括的语言交代了科技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直至今天所起的作用,即首先从过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过程中的重要性。材料二第2段开头“当前……”,即从现实的角度,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明确了努力方向。材料二今昔结合,体现了“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思路。5.①宣传楷模事迹,有利于激发科技报国的志向与热情,集聚不懈攀登的力量。②颂扬科学家精神,助力科学家精神代际传承,有助于应对激烈的科技竞争。③表现核潜艇事业发展的中国速度,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首先看材料一报道了什么事件,彰显了什么精神,然后思考颂扬这些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从文中来看,材料一记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参与核潜艇的研发,他带领自己的团队“白天养猪、修猪圈……,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这些表现彰显了科学家的精神,对这些精神的颂扬可以助力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而宣传这些楷模的事迹则有利于激发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热情。从“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开始,材料一多次列举中国核潜艇发展轨迹,这些内容表现出核潜艇事业发展的中国速度,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这个人是你的母亲周海亮婚后好几年,除了春节,他从来不回老家。儿子想奶奶,跟他闹了好几天,他只好跟妻子商量把母亲接过来住些日子。他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说她去了城里,马上就转向了。他说时间长了会习惯的,母亲说她不可能习惯。他说小宝想您了。母亲想了想,说,好吧。就这样母亲第一次来到城市。母亲带来两个蛇皮口袋。一个装满了刚从菜园里摘下的新鲜蔬菜,一个装满了刚从地里掰下的青玉米。那样的蔬菜城市里到处都有,价格很便宜;那样的青玉米更多,他们早已吃够。母亲带来她能带过来的乡下的所有,却惟独没有带来乡下的习惯。她知道即使住在儿子家,也不能太过随便。他忙,妻子也忙,他们把母亲留在家里,让儿子陪着她。妻子对母亲说,马桶按下小钮,冲半桶水,按下大钮,冲整桶水;给小宝热牛奶,用燃气灶,往右拧开关打火;冰箱门不大好,尽量关严,否则会费电;家里开着空调,不要打开窗户;陌生人叫门,尽量不要开……母亲说知道了,可表情就像个懵懂的孩子。母亲小心翼翼关上门,她不敢用抽水马桶,不敢动电视,不敢开冰箱。后来她硬着头皮打开燃气灶,为自己的孙子煮了一杯牛奶。中午他回家时,闻到一股很浓的煤气味。儿子睡觉,母亲在沙发上择青菜。他冲进厨房,关掉气灶,打开厨房的窗户,又冲进卧室,打开阳台的窗户。母亲惊恐地看着他,脸色苍白。母亲说出什么事了吗?他说没事,脸却黑得可怕。母亲垂下头,不敢多说一句话。妻子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晚上她再一次跟母亲讲燃气灶的用法,她说多险啊……妻子说您想啊,开火得拧一下开关,关火难道不用拧一下?母亲说真不会用,明天想回去。他听了,忙来劝。母亲说:在城里真住不习惯,以后小宝想我,就回乡下看我。我真住不习惯……母亲第二天就回了乡下。这时他才想起来,母亲一次也没有用过家里的洗手间。母亲腿脚不便,可她仍坚持去一公里外的公厕。母亲留下的青菜和青玉米,他们吃了很长时间,还是没能吃完。到最后,只好扔掉。第二年春天,妻子与他离婚。那些日子他每天浑浑噩噩,终于被公司解聘。他整天闷在家里,借酒浇愁。终于有一天,他在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汽车撞倒。虽然没什么大碍,可是至少需要卧床养伤半年时间。母亲再一次进了城。母亲在电话里说,有些想你了。他不想让母亲看到他现在的模样,他说您不是住不惯吗?母亲说还是住些日子吧,会习惯的。当天母亲就用燃气灶给他煮了晚饭,她说,你放心,我不会忘记关气灶的。 他讶异地发现,母亲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她把冰箱整理得井井条条,每次关冰箱,都不忘看看冰箱门是否关严;她把空调的温度调得恰到好处;每当有敲门声,她总是先询问,再通过猫眼看清门外的来人;她把洗手间和地板拖得一尘不染,她用微波炉给他烤面包,用果汁机给他榨新鲜的果汁。甚至,母亲还帮他发过一份求职材料的传真。后来他心情好了些,就和母亲聊天。母亲说你想不想买一台电脑?他说买电脑干什么?母亲说你以前不是喜欢写作吗?现在还可以写。昨天我问楼下的老大姐,她说现在写作,得用电脑。他说都扔这么多年了,还能写吗?母亲说写写试试。母亲说问过那位大姐,组装电脑会便宜些。说完,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纸包,里面包了一沓钱。第二天中午母亲没回家,只打回一个电话。她说你要17还是19的浏览器?17的便宜,也清晰,但太小,看着可能累眼睛。内存和显卡……那一刻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识的字不超过一百个的农村老人,竟然说出了浏览器、内存、显卡……电脑买回来后,他开始了写作。开始不顺利,不过也零星发表了一些。发表量越来越大,他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半年后,他几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可是不管如何,他想,假如没有母亲的鼓励,假如没有这台电脑,他自己那种灰暗的心情,还会持续多久?现在他彻底忘掉了自己的不幸,感觉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突然有一天,母亲在客厅摔了一跤。母亲说,地板太滑了,这城里怎么也住不惯。那一刻他努力抑制了自己的眼泪。他说要找人把地板换成地毯。母亲说不用了,明天想回去。他问为什么?母亲说因为你不再需要我的照顾了,我留在这里,只会耽误你写作。地里的庄稼也该收了,你爹一个人忙不过来……他求母亲再住些日子,可是母亲说真不习惯。地板、燃气灶、微波炉、冰箱……都不习惯。如果你想我了,就回乡下看我……他叫一声妈,泪水滂沱。母亲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他而存在,为他而改变。这里面,惟独没有自我。这个人,是他的母亲。这个人,也是你的母亲。(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带来一蛇皮袋新鲜蔬菜,一蛇皮袋青玉米,此举在儿子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那时他对母亲丝毫没有感激之情。B.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识字不过百的母亲说出了有关电脑的专业术语,儿子惊讶不已,深感母亲的不易和伟大。C.母亲说她住城里不可能习惯,但当她认为儿子需要自己,就迅速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变成一位标准的城市老太。D.“那一刻他努力抑制了自己的眼泪”体现了他对母亲的歉疚,母亲为他努力适应城市生活,而他从未让家适应母亲。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垂下头,不敢多说一句话”这一细节体现了母亲内心的担心、慌张和不安。B.母亲的关切、照顾和鼓励,让儿子重新振作起来,并最终彻底忘掉了自己的不幸。C.小说写“母亲在客厅摔了一跤”为母亲再次提出回家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小说通过母亲两次上城举动的对比,表现了母亲为儿子而改变,缺失自我的特点。8.请简要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9.小说以“这个人是你的母亲”为题,有什么用意?6.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那时他对母亲丝毫没有感激之情”错误,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并且由文中“他们早已吃够”“母亲留下的青菜和青玉米,他们吃了很长时间,还是没能吃完”可知,对于母亲带来的东西,他虽然早已吃够,并且城里随处可见,但仍然吃了很长时间,是因为这是母亲的心意,是有感恩之心的。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缺失自我的特点”错,母亲为了照顾儿子,习惯自己认为不可能习惯的城里生活,学会了曾经看来不可学会的事情,不是缺失自我,而是对儿子爱得深沉的表现。8.①勤劳质朴;②善良明理;③慈爱无私;④智慧有远见。【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要紧紧抓住构成事件的故事情节。母亲第一次到城里带来两个装满蔬菜和玉米的蛇皮口袋,第二次来城里照顾出车祸的儿子学会了诸多看来不可能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她勤劳质朴的特点。母亲不愿意到城里来住,当听说孙子相念她,虽不情愿还是来了;当儿子遭遇车祸,她改变了自己来照顾儿子,儿子伤好,振作起来后,马上以不适应离开,体现了她善良明理的特点。她可以为孩子做出一切改变,哪怕委曲自己为难自己,体现了她慈爱无私的特点。当儿子因为婚姻和工作而消沉的时候,他能够为儿子指明道路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体现了她智慧而富有远见的特点。9.①交代了小说的写作对象——母亲,小说的情节围绕母亲展开。②这个母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标题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小说中的母亲带有普遍性,不仅是文中“他”的母亲,也是所有为子女默默付出的母亲形象,表现了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感激之情,凸显了小说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理解小说的标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对本文来说,要从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人物来回答,同时还要联系作品的中心主旨。从文章的故事情节来说,文章的内容是围绕母亲来展开叙写的,文章题目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并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说,文中母亲的形象具人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个人是你的母亲”直接点明了她是具有相同的特点为的所有母亲的代表。从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说,题目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直接把文章要抒发的感情,即对于母亲的歌颂与赞美表达出来了,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还要注意一点,以“这个人是你的母亲”为题,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逐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谁,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口:“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致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搅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①,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厦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B.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进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C.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造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D.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指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君主或尊长逝世后名字前加“讳”,以示敬意。B.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C.郡国,郡与国都是行政区划。汉代“国”是诸侯王的封域,区域略大于郡。D.故事,指先例、陈法,一般指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的旧日的典章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又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就公布法令要各郡国研究儒家经典。C.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法,惟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D.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2)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14.陈寿评价太祖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请概述太祖遗令对其丧葬安排的“非常”“超世”之处。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句法结构和断句标志看,“军师祭酒”,官职名称,由曹操设立在东汉末年,建安三年正月设立。故“军师祭酒”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C。“绣”是“救”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以绝军后”属于目的,单独成句,排除A。1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但无“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之意。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惟有桥玄”错误,从“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颗异焉”可知,曹公年轻时,识得他有雄才大略的是“桥玄、何颗”两人,而非只有乔玄。13.①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就全部出动追赶。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入校,这样或许可以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会明,适逢天亮;遁,逃走;悉军,军队全部出动。(2)俊造,指才智杰出的人、优秀学生;庶几,或许。14.①死后“敛以时服”;②不准以“金玉珍宝”陪葬;③举哀适度,葬毕除服;④将屯如常,各司其职。【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大意是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可见其“非常”和“超世”。主张死后“敛以时服”,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可见其“非常”和“超世”。不准以“金玉珍宝”陪葬,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可见其“非常”和“超世”。由“葬毕,皆除服”可见,他主张举哀适度,葬毕除服。由“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可见,主张将屯如常,各司其职,说明太祖是不一般的人,杰出的人才。【参考译文】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从小就机智敏锐,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世人并不看重他;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两人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是不能济世拯民的,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吧!”20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随后)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建安元年七月,献帝回到洛阳,太祖便赶到洛阳,保卫京都。此时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太祖迁都许县。九月,献帝车出轘辕关,向东进发。自从献帝(被董卓威逼)西迁长安,朝廷日渐混乱,直到此时,宗庙社稷的礼制才得以重新建立起来。建安三年正月,曹公回到许都,初次设置军师祭酒之职。三月,曹公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公军队(撤退途中)行进困难,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向后方)行进。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联军守在险要地方,曹公军队前后受敌。曹公便连夜在无法通行的险要之处开凿了一条地下通道,把辎重全部偷运过去,同时布下伏兵。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了,就全部出动追赶。(这时)曹公便发动埋伏的骑兵、步兵,两面夹攻,大败贼军。建安七年正月,曹公驻军谯县,派使者用牛、羊、猪三牲的祭品去祭祀(已故太尉)桥玄。建安八年秋七月,曹公颁布政令:“自战乱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年轻人没见过仁义礼让的风尚,我为此非常担忧。现公布法令:从今以后,各郡国要提倡和研究儒家经典,有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入校,这样或许可以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建安十五年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啊!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那些出身卑微(而被埋没了)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使我能够得到而任用他们。建安十七年正月,汉献帝命令曹公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建安二十一年夏天五月份,天子将曹操的爵位晋升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史官)评论道:“太祖筹划方略,推演谋算,东征西讨,鞭挞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各用其长,克制情感,从长谋算,不计旧怨。最终得以总揽朝纲,缔造帝王大业,是因为他的智力胆略超群绝伦。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之人,超绝一世的豪杰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注】①畴:田地。②甑(zèng):煮酒之器。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C.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是因为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却情感陡转,由喜转愁,诗意跌宕起伏。16.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是因为”强加因果。颈联写“行人隔水遥相语”,此时人们隔着河大声对话,表现了雨后人们仍然兴奋不已的心情,并不是因为“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16.①比喻,将田地里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②远近高低的角度变化,颔联出句为近景低景,对句为远景高景,此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③动静结合,颔联上下句静中有动,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颈联为动景,出句写行人隔河相语,对句写立鹭摧枝,突出了生活趣味;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⑤虚实结合,颔联禾苗、峰嶂为实,万畴、千嶂带有想象的成分,实中含虚。【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写景艺术,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用。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从虚实角度,颔联中写“畴”“嶂”,为诗人眼前所见实景,而“万”“千”则含有想象的成分,为虚写,虚实相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插秧歌》中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阅读唐代诗歌,处处听得到“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采采芣苢薄言撷之(2)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易错字:芣苢、撷(2)易错字:渠、霎(3)答案不唯一,符合含有“雨”的意象、出自唐诗的要求即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2022·山西太原高一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扁担最大的用处是挑粮食。农忙季节,稻田地里熟了,一部分人负责担任稻谷,一些人负责脱粒。大家普遍用的脱粒机都是人力驱动的,脚下踏板一踩,起伏之间将上下的驱动力通过齿轮转换成了箱体内滚环的旋转力。负责脱粒的人一边踩踏板,一边两手握住禾苗根部,将稻穗贴近高速旋转的滚筒,一粒粒的稻谷便_____________地落在机斗里了。机斗里的稻谷装筐之后,就该扁担_______________了。装好的湿稻谷有一百多斤,一般年轻人都能挑得起来。将箩筐上的绳子结环套进扁担两端,半蹲身子,肩窝顶住扁担中部,扎好马步,一手扶住扁担,一手撑在大腿上,腰手一起使劲,肩膀往上一顶,一担稻谷就挑了起来。起身之后略微调整一下担子的重心,就可以往前走了。掌握了挑担的技巧,再重的担子似乎都显得不那么重了,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的挑担人,就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展现出劳动者独特的美感来。如今,老家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顺利摘除了贫困帽子,农村的建设__________________,面貌________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纷纷扬扬大有作为日新月异耳目一新B.沸沸扬扬大显身手沧海桑田焕然一新C.纷纷扬扬大显身手日新月异焕然一新D.沸沸扬扬大有作为沧海桑田耳目一新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农忙季节,稻田地里熟了,一部分人负责收割稻谷,一些人负责脱粒。B.农忙季节,稻田地里熟了,一部分人负责收获稻谷,一部分人担任脱粒。C.农忙季节,田地里稻谷熟了,一部分人负责收获稻谷,一些人负责脱粒。D.农忙季节,田地里稻谷熟了,一部分人负责收割稻谷,一部分人负责脱粒。2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该句使用了比喻修辞,“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的挑担人”是这句话的本体。B.“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是这句话的喻体,形象地刻画出挑担人行走时的动态美。C.“劳动者”是对“挑担人”的一个升华,把“挑担人”上升为对“劳动者”的歌颂。D.“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是地点状语,突出挑担人工作的艰辛,增强了劳动的独特性。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纷纷扬扬:形容雪、花、树叶等散乱飘洒。沸沸扬扬:像水开后气泡翻滚一样的喧闹,形容议论纷纷。根据语境,形容“稻粒”脱落,应该用“纷纷扬扬”,排除BD。第二空,大显身手:形容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根据语境是说“扁担”的作用,“大有作为”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应选用“大显身手”,排除A。第三空,日新月异:指发展,进步极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沧海桑田: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根据语境,这里不仅指社会变化很快,而且还形容向好的方面发展很快,所以应该使用“日新月异”。第四空,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根据语境,这里指社会变化,而不是强调人看到和听到,所以使用“焕然一新”。19.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主宾搭配不当,“稻田地里熟了”改为“田地里稻谷熟了”,排除AB;②动宾搭配不当,可把“担任”改为“收割”;③结构混乱,句式前后不一,把“一些”改为“一部分”,排除C。20.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D项,“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的”是“挑担人”定语;另外,“突出挑担人工作的艰辛”错误,从“展现出劳动者独特的美感来”可知,应该是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歌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要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阅读者并不容易。①,而是分析式的阅读。那是非常复杂的阅读技巧——比滑雪复杂多了,是一种心智的活动。一个初学滑雪的人必须先考虑到身体的动作,之后才能放下这些注意力,做出自然流畅的动作。相对来说,②是比较容易做到,考虑到心智上的活动却要困难许多,尤其是在刚开始做分析阅读的时候,因为他总在想着自己的想法,大多数人都不习惯这样的阅读。虽然如此,③,而且一旦学会了,就越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类比手法,请简要分析文段中使用类比手法的表达效果。21.①何况不是简单的阅读②考虑到身体的动作③分析式阅读是可以学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学习分析式阅读”。第一处,由“而是分析式的阅读”可知,前面使用的句式应该是“不是……的阅读”,再结合前面“要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阅读者并不容易”,可见此处应是进一步说明不容易,使用表反问的词语“何况”可以突出这不容易,因此填写“何况不是简单的阅读”。第二处,由后面一句“考虑到心智上的活动却要困难许多”可以确定补写句子的句式结构,应是“考虑到……的……”,再结合前面一句“一个初学滑雪的人必须先考虑到身体的动作”可知,此处填写的应是“考虑到身体的动作”。第三处,由前面“刚开始做分析阅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习惯这样的阅读”可知,此处应该还是说“分析式阅读”,结合后面“而且一旦学会了”可知,“分析式阅读是可以学的”。22.①把分析式阅读类比为滑雪这项人所共知的复杂运动,和初学滑雪一样,分析式阅读也有一个过程,且比滑雪更为艰难,但也像滑雪一样是可以训练出来的。②使读者对分析式阅读的复杂性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从而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把握类比这种手法。“类比”,是把不同的两个(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然后分析画线句,找到类比的双方,并通过其中一方的特点来推出另一方的特点。画线中用“滑雪”进行类比,后文用“一个初学滑雪的人必须先考虑到身体的动作,之后才能放下这些注意力,做出自然流畅的动作”来展现滑雪的过程,初学滑雪先关注身体的动作,之后才能做出自然流畅的动作,以此来说明分析式阅读也有一个过程,也可以像滑雪一样训练出来。因为滑雪是大家所熟知的运动,所以通过这一熟知运动的类比就让读者更为直观的了解分析式阅读。四、写作(60分)23.(2022·北京房山区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经验的获得通常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历练、艰辛、波折、磨难……你有着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或了解到过他人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请以“这真是让人长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的体验或感悟。【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提示我们,经验的获得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可能有艰辛、波折、磨难等等,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因此在写作时就要把这个曲折的过程写下来。可以先写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才发现不容易,要写出失败的过程及当时的感受;还要有一个“契机”来“转败为胜”,可以是自己的顿悟,可以是受某个人的启发等;然后再写艰难的过程,最后才是来之不易的成功。总之,要把过程写得曲折一些,最后的“经验”才会让人倍加珍惜。题目“这真是让人长经验”,“这”应当针对的是一件具体的事;“真是”是由衷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认可;“长经验”说明通过这件事让人增长了经验,这个“经验”可以是做好某件事的技巧,可以是获得了新的知识,可以是某个特别的经历,甚至可以是某种教训等等。“你有着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或了解到过他人怎样的获得经验的故事?”表明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经历相对容易写,因为可以直接写自己的心理感受,把过程中自己所承受的心理折磨写详细就能体现经验获得的不易;如写别人,则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写这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展现经验获得的不易。最后注意要有“经验”的升华,即通过这件事感悟到生活的哲理,这样的文章才深刻。参考立意:当志愿者真让人长经验;摸索出解题技巧真让人长经验;观看太空实验真让人长经验;应对突发状况真让人长经验。【佳作示例】这真是让人长经验在十月含着丝丝桂香的风里,几个红色的身影在广场上晃动,向人们发放《预防儿童走失、被拐骗宣传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这一天,妈妈带着我到玉海广场参加“守护天使关爱宝贝”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宣传预防儿童走失、被拐骗知识,分发宣传册。初次接触志愿事业的我很是兴奋,迫不及待地套上红色志愿者马甲,毫不犹豫接过一大摞宣传册,蹦跳着穿梭在人群中,找寻着目标。我径直向一位坐在长椅上的阿姨走去,“阿姨,现……”我的话还未说完,便被阿姨打断:“我不需要!”她生硬地说着,冷漠而又厌恶地看了我一眼,起身便欲离开。我急忙跟上去,“阿姨,您可能误会了,我……我只是在发……“我知道你要发什么,广告纸、宣传单?我再重申一次,我,不需要!”她像机关枪一样语速极快,说完,她挣开我的手,头也不回地走远了。我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那位阿姨远去的背影,觉得周围的人似乎都在嘲笑我。许久,我垂下手,脸涨得通红,失落沮丧如潮水般涌来,吞没了我。我怎样也想不到满腔的欢喜快乐竟在霎那间化为乌有。我狠狠攥紧拳头,却又无力松开,只觉鼻子一阵酸痛,泪水不由自主地滚落。瘫坐在石椅上,望着来往人群,我只想放弃。妈妈走了过来,将右手搭在我的肩上,“哲,妈妈相信你可以!刚才那位阿姨可能有事情,你可以尝试向孩子发放。加油!”我抹去了眼泪,静静望头顶的那片蓝天,任秋风吹拂脸庞,使滚烫的脸恢复如初。是啊,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怎能被这小小挫折打倒?再说,做任何事都需要动脑筋,我发的是《预防儿童走失、被拐骗宣传册》,确实应该像妈妈说的那样,找带小孩的家长。长出一口气,握了一下拳头给自己鼓劲,我重新拿起宣传册,站起身。平复一下心情,我鼓起勇气,走向一位叔叔,他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我在小女孩面前蹲下,问:“小朋友,如果有陌生人让你和他走,你答应吗?”说罢小心翼翼地抬头,生怕又被误解。没想到叔叔微笑着看着我,使我长出了一口气。“当然不会,老师跟我们说过,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小女孩掰着指头认真地说。我把宣传册递去,“你真棒!这本宣传册送给你,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学习如何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哦!”小女孩接过去,“谢谢!”她脆生生地说。我转身轻快地离开,如释重负,一鼓作气,继续分发。即使再次被拒绝,也不再悲伤,只是笑笑,心情如一阵被桂子沁染的风,甚好。不一会儿,原本沉甸甸的一大摞宣传册便只剩了一本。我觉定把它留给自己。因为这件事,让我真的长了经验。是的,只要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跌跌撞撞,也满存希望。即便跌倒,也不再恐惧。这,就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得到的经验。回程车的玻璃窗上,映出了我自豪的笑脸。【点评】本文叙事完整,情节波澜曲折,中心突出。“我”高高兴兴地做志愿者,但出师不利,吃了“阿姨”的闭门羹,让“我”很受打击,妈妈的鼓励和指导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我”也掌握了发放宣传册的一些简单技巧,给一个小女孩发宣传册很成功,之后就比较顺利了。“即便跌倒,也不再恐惧”是“我”通过这次志愿者活动学到的经验。文章叙事生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