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docx
2022-08-02 14:30:35
7页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 导入新课,初读感知1.结合图片,谈话导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那里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人们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用的是煤油灯。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赴延安。为什么延安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走进延安,走进那段峥嵘岁月。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预设: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的什么?,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识记。(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正音。延安 昔日 茅屋 土炕 一旦 明媚(3)提醒学生注意:“炕”是后鼻音。(4)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比较的方式识记,如“惜——昔”“抗——炕”“但——旦”。4.教师范读,感知音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请学生用着重号画出诗歌的韵脚。(2)交流,小结:全诗押的是ɑnɡ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3)模拟交响乐的方式朗读诗歌:第一节由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领读,第二节男女生轮流齐读,第三小节女生齐读,第四小节男生齐读,第五小节男女生领读,第六小节第一小句全班齐读,后面一组排比句组组递进读。在合作朗读中感受诗歌声韵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特点。诗歌教学不能靠分析,而重在朗读和感悟。在第一板块中,就设计了三次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教师范读,找出韵脚;合作朗读,感知音韵。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层次丰富、精心设计的朗读活动中,学生对诗歌的特点有了入脑入心的认识,同时,也氤氲了情感的“场”,为品读诗歌进行了情感铺垫。板块二 品读诗歌,理解内涵1.学习第1~2小节,理解延安精神。(1)自由朗读第1小节后,请学生个别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燕子在温暖的春光中翩翩归来,小树在雨露的滋润和太阳的照耀下茁壮成长,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3)指导朗读:语速略慢,语调平和;在“像”“在追寻”后面稍作停顿;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雨露、太阳”这四个词时,语气加重,稍作强调。(4)女生齐读第1小节。(5)默读第2小节,思考:追寻延安,是在追寻什么?把相关的词句圈画出来,交流。(6)学生交流,教师追问:追寻延安,仅仅只是在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吗?联系整首诗想一想。联系第5小节,领悟:作者是在追寻延安精神。(7)提问: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思考思考。(8)学生结合资料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资料,结合有代表意义的图片,予以点拨:①“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讨论革命的道理。②枣园有毛泽东同志居住的窑洞,在窑洞前有几棵梨树,“梨花的清香”暗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③南泥湾原为荒地,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来到这里,挖窑洞、吃野菜,自制工具搞生产。他们以惊人的毅力,艰苦奋斗三年,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就是追寻三五九旅全体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④杨家岭有当年党中央的办公楼和中央礼堂,许多重要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暗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9)学生齐读前两节,读出对延安精神迫切的向往之情。2.学习第3~4小节,理解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1)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分别朗读第3、4小节,说说:这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对比。(2)提问:这两节中哪些事物形成了对比?学生交流、明确:今天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家电与昔日的茅屋和土炕,今日的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与往昔的老牛破车。(3)引导:在鲜明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什么?预设1:感受到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预设2:感受到尽管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我们依然“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依然“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教师点拨: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延河”“枣园”等事物都有它的象征意义,第3、4小节也是这样。忘不了、丢不掉的只是“温热的土炕”和“宝塔山的脊梁”吗?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想一想。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用“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表达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峥嵘岁月;“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塔,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4)小结:今天的发展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却延安精神。(5)齐读第3、4小节。提示:重读“永远告别、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不能丢”这几个短语,语速略慢。,3.学习第5~6小节,感悟时代呼唤延安精神。(1)自由朗读,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预设1:“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指导朗读,读出热烈的赞美之情。预设2:“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点拨:这一句从反面说明延安精神的重要。预设3:“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点拨:正面咏叹对延安精神的追寻。(2)出示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伟大成就的图片,如载人飞船、高铁、“蛟龙号”……小结: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不仅仅是对已逝岁月的怀念和赞美,更是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重要保障。有了延安精神,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才有希望。(3)指导朗读:读第5小节,应饱含深情,语速由慢而快,语调先抑后扬;读第6小节,应充满向往和赞美之情,语速稍慢。这一环节中,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过程。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质疑,以读促悟,以悟带读,在形式多样、层层推进的朗读中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诗歌的纵深处,让延安精神在学生的心田里潜滋暗长。板块三 总结全诗,朗读回味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1)指名交流,梳理学生的发言: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总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更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它必将鼓舞着我们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2.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课的尾声,一次总结,一次配乐朗读,体现了初读、走进、回归的教学轨迹,体现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板书设计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作业设计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因为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世界都较远,所以要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并不容易。在上课之前,我就指导、布置学生查阅资料,避免了课堂上教师长篇大论介绍资料的枯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借助具体的事物理解延安精神的环节,我适时地请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来谈自己的感悟,因为有所准备,所以课外资料和文本的对接显得自然,孩子们的发言都闪烁着宝贵的思想火花,虽不完美,但足够真实。2.去“分析化”,把“朗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金钥匙。这首诗歌尽管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我在教学中还是尽量避免烦琐的分析造成学生兴趣的“磨损”。整堂课,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在读中感受音韵之美,在读中理解延安精神,在读中让情感的湖水浸润心田,在读中获得启迪和警示,最后,又通过朗读内化和表达情感。学生一直在体验,在感悟,在生成,而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