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38张
pptx
2022-08-03 13:00:02
38页
大《学礼记·之大学》道有一个人的妻子到集市去,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这个人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他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他马上杀猪煮了肉吃。你知道“他”是谁吗?学习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目2.掌握文言词句,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标3.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4.了解“修齐治平”基本思想,探讨其现代意义。齐读《大学之道》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香港大学——明德格物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文化常识【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sì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了解曾子】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n“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儒家“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五“亚圣”孟子(孟轲)圣“孔庙四配”——孔庙里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了解《礼记》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大学》则是四书之首。文题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大学”?解“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读“大学”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大学之道”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研读文本第一段分析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形→动,彰明、彰显③明德:美好的品德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⑤止:至、到⑥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此三者,“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大学之纲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领也。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朱熹)“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Ø“三纲”的关系明明德——个人(内圣)亲民——推己及人(外王)止于至善——最终追求“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②定:指志向坚定不移。③静:心不妄动(妄:胡乱)④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⑤虑:本指思考、谋划,这里指思虑精详⑥得:本指得当、合适,这里指处事合宜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②矣。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②道:规律。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讲述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第二段分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④。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②治:治理、管理③齐:使动用法,使……齐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欲齐其家者,先修①其身②③。欲修其身者,先正④其心⑤。①修: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②身:自身的品德、品性。③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④正:端正,使用用法,使……端正⑤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②。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④。致知在格⑤物⑥。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②意:意念。③致:取得、得到④致其知:获得知识⑤格: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译: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①物格: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至:极、最】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自①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④。①自:介词,从②庶人: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艺、庶民】③壹是:一律,一概。壹:副词,一概、都④本:根本译: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Ø“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平格致诚正修齐治天物知意心身家国下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Ø“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Ø思考:”三纲“”八目“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明明德——立德树人、以德治国亲民——以民为本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修身——自我完善(小我)齐家——家庭责任(中我)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大我)Ø总结全文《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说服力。Ø随堂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大学之道牛何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欲治其国者其“恕”乎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B项,均为介词,在。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Ø随堂练习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Ø随堂练习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朝闻道D.先诚其意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