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兼爱》课件31张

《兼爱》课件31张

pptx 2022-08-08 13:00:05 31页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兼爱《墨子》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3.通过“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了解背景01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了解背景作者简介02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贵族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作者简介初学儒,后自成学派,广收门徒,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被称为“科圣”。作者简介链接:“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练习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工分禄,以劳定赏。伦理:主张“兼爱”。为官要“兴万民之礼,除万民之害”。为民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墨子的主要思想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诸侯国的支持。墨子的主要思想课文字词03字词1、字音恶施(wū)亡有(wú)2.通假字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3.古今异义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字词4.一词多义①焉焉能治之(连词,于是)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其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其孰能讥之乎(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③爱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字词5.词类活用兄之不慈弟(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谁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6.特殊句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示判断)此所谓乱也(......也,表示判断)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兄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君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1.概括第1段的内容,找出中心句,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2.概括第2段的内容,思考本段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3.研读第2段,思考: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4.概括第3段的内容,思考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6.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7.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爱人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如此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8.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8.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8.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8.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9、“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9、“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9、“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文章结构文章主旨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想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谢谢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