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兼爱》课件44张

《兼爱》课件44张

pptx 2022-08-08 12:13:02 44页
剩余40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兼爱》——《墨子》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但这个“守”一般都已不指守城,而多指守旧,成了贬义词了。一、导入: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一、导入:墨守成规二、墨子简介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墨子约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二、墨子简介师从儒者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据《淮南子·要略》之说,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对立的学派。创立墨学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三、《墨子》简介《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四、时代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五、朗读并翻译课文相篡(cuàn)牂(zāng)羊胁(xié)息敦(dūn)厚黧(lí)黑练帛(bó)之冠(guàn)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以自利:此所谓乱也。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而使君王受损失以自利。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译文:即使在社会上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3.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译文: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六、文本分析(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3)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4)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承一一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转——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比喻论证医生治疗病人父子、兄弟、君臣为例以“盗贼”为例以“大夫、诸侯”为例七、总结结构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八、主旨归纳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九、深入探究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因此,有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九、深入探究在当时的社会墨子的“兼爱”理想能实现吗?九、深入探究:探究墨家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墨子》: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释义: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首先,墨子认为能不能实现?墨子认为可以实现,不但能实现,而且简单易行。就像少吃饭、穿粗衣、冲锋陷阵那么这样“天下百姓之所皆难”的事(有多难),只要统治者提倡都能做到。更何况兼爱还有好处,因为你爱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爱你(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帮助你(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样利人利己、两全其美的事,怎么会做不到?反过来,如果你不爱别人,别人自然也不爱你;你不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也不帮助你。这道理,难道还不简单吗?墨子认为,兼爱的难以实行,并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于人心。世人不愿吃自己兼爱的苦,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世人尽管反对兼爱、但遇到利害关头的时候,便要去选择能够兼爱的朋友和他共事。其实,世人如能排除自私自利的心,视人入己,兼爱并不难行。(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等级社会,自然亲情和人伦纲常被视如神圣。君权神授、君主就是法律、父权制、家长制和人情网等得到绝对认同。在这方面,儒家“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与此不同,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孟子抨击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禽兽逻辑,指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爱自己的孩子,总比爱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爱兄弟的孩子,也总是比爱邻居的孩子要多一些。这是常理,也是常情、常识。这不需要讨论,每个人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和大众心理。由此,儒家与墨家一传一绝的不同命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样看来,孟子的观点是对的。我们基于血缘而形成的亲疏关系,是符合人性的。而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了,甚至会成为“伪善”。(3)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4)中国人注重前者、热衷于义,淡漠后者、耻于言利。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国人耻于言利的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墨子的尚利倾向却为中国人所不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与墨家不同的历史命运可以在其对中国人心理倾向和价值评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释和说明。(5)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探究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1)墨子主张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兼爱要求人人关心爱护别人,交往时要相互尊重,爱人如己。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际危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缺失、诚信失落等问题导致人际关系日益冷淡和疏远。而且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贫富差距、城乡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道德的素质还有待提升,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的因素。交相利的时候,莫忘兼相爱,那么“三鹿奶粉”事件就不会再重演,坑蒙拐骗就不会再发生,我们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会建成。而墨子主张的爱人如己、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不仅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非攻”的思想,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互不侵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国与国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为了达到全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这个范围已经超越了民族、种族的本身,而是把这种“大爱”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就不仅仅只是关心自己身边的一个小的团体,还应在能力所及时,同样关爱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墨子“兼爱”思想特别是“非攻”思想,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立足现代,心存“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立足现代,心存“兼爱”世界中国中国世界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3)墨子“兼爱”中的关注平民阶层生计思想与我们今天实行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切合,其“交相利”的目的也与我们市场经济追求平等互利、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谋而合。可见,墨子的“兼爱”不是由于本身理论的不先进,反倒是由于其理论过于先进而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的承受能力而被统治者所排斥。我们这个时代对墨子的“兼爱”是有足够的承受力的,我们的政府也是可以接纳其积极思想的。而且今天关注的农民工、农村医疗保险、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正是我们国家对低阶层民众的生计关心,这正体现了墨子“兼爱”思想的要求。虽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正在努力的路上。十、文言知识总结1.通假字既以非之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教驯其臣破碎乱行贵必敖贱“以”通“已”,已经“于”通“迂”,迂远“辩”通“辨”,分别,辨别“驯”通“训”,训练“碎”通“萃”,聚集“敖”通“傲”,轻视2.词类活用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破碎乱行越王击金而退之使动用法,使……获利使动用法,使……分散;使……混乱使动用法,使……退却3.判断下面的句式并翻译此则天下之害也。特上弗以为政。何以易之?此何难之有?译文:这些都是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判断句)译文:只是国君不把这作为处理政事的准则。(省略句)译文:用什么来改变它呢?(宾语前置)译文:有什么难的呢?(宾语前置)十一、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0年全国二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