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课件46张
pptx
2022-08-08 12:13:02
46页
《墨子》兼爱导入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乱象,墨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学说甚至一度成为社会主流,但为什么又昙花一现,直到近现代才被重新发现?今天,我们以《兼爱》为例,一探究竟。学习目标1.了解墨子及其著作思想;2.积累文章文言文知识;3.理解“兼爱”内涵及其局限性;4.赏析文章的论述特色与语言特点;5.思考“兼爱”的现实意义。墨子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墨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杨、墨三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批评儒家的礼乐和天命观念.揭示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人之言也”,肯定了“强力从事”的命题。但同时主张“明鬼”、“天志”,反映了墨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汉代以后,墨学几成绝学,直到清代,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读。①恶wū施②故不孝不慈亡wú③故盗贼有yòu亡④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功国者有yòu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读。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读。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再读课文,细解文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字词】①以……为:把……作为;②事:事务;③所自起:名词性短语,自己兴起的根源;④焉:于是;⑤譬之:把它比作;⑥如……然:像……一样;⑦必:一定;⑧攻:治疗;⑨弗:不;再读课文,细解文意。【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再读课文,细解文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字词】①起:兴起;②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亏:使……受损;④利:使……获利;⑤所谓:所说的。再读课文,细解文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再读课文,细解文意。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字词】①虽:即使;②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再读课文,细解文意。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字词】①虽:即使;②至:至于,另提一事;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盗贼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来使自己的家获利;抢劫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身获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互亲爱。再读课文,细解文意。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字词】①虽:即使;②至:至于,另提一事;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乱舞:纷乱之事;⑤之:助词,的;⑥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备;【译文】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获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来使自己的封国获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再读课文,细解文意。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字词】①兼:同时;②身:自己;③恶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④亡:同“无”;⑤贼:劫夺;再读课文,细解文意。【译文】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再读课文,细解文意。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译文】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再读课文,细解文意。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字词】①恶a:怎么;恶b:仇恨;②劝:鼓励;③治:太平;④交相:相互;⑤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⑥者:……的原因;【译文】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的原因,就是这个道理。”再读课文,细解文意。第一段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第二段从几方面分别论述“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第三段通过假设、对比,说明“天下皆相爱,则天下治”。第四段作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虽然篇幅较短,但是主旨明确,思路清晰,善用比喻,感染力强。再读课文,细解文意。请给“兼爱”下一个定义。兼爱,是指父子、兄弟、君臣、盗贼与他人、大夫们、诸侯们之间相爱,不相爱就是乱世的根源,相爱就是治天下的关键。再读课文,细解文意。你认同文章的观点吗?①一是墨子单纯追求一个和谐社会,没有把“乱”当成是社会的一种正常状态或一个新世界产生的契机,也没有看到社会之间不同的"乱"。在一个社会中,即使表面非常稳定,在内部的不同方面也会有一些“乱”。墨子把所有的“乱”皆源于不相爱,解决的方式都是“兼爱”。一把钥匙对一把锁。在墨子那里企图找到一把钥匙去解开所有锁,这显然也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二是墨子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诸侯林立,他没有看到各国之间战争的必然性,没有找到社会之乱的特殊根源,而是在普遍性的意义上让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兼爱”,所期待的是一个在贤君领导下的和谐、平等社会,“兼爱”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读课文,细解文意。你认同文章的观点吗?②墨子在《兼爱·上》中所采用的论证语言并不是学术式的表达,而是诗化的、比喻类的。《兼爱·上》开篇即是一个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指,在两个或更多的实体之间进行一个类比,从而表明他们在一个或多个方面是类似的。用公式简化就是a、b都具有属性P、Q,a又具有属性R,因而b可能也具有属性R。套用这个模式,可以看出,开篇进行类比的是“乱的治理”和“疾病治愈”。在第一种事物a(治疗疾病)和第二种事物b(乱的治理)中共同具备的属性是∶都需要"治",a(治疗疾病)需知道原因,才能治好疾病,与此类比,b(乱的治理)也需知道乱的原因,才能治理好乱象。进而得出结论,圣人治理天下必须要知道乱的原因,才能治理好,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好。再读课文,细解文意。你认同文章的观点吗?判断这一组命题的可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实体数量,实体数量越大,过去经历的场合越多,论证越强。这一组比喻中实体的数量是治病的数量。墨子观察过多少次疾病治愈的例子不得而知,他不是一个医生,恐怕没有达到一个很大的样本。2.前提中实例的多样性。比如医生的水平各不一样,所患的疾病有疑难杂症也有轻微小恙等等,同等的多样性和复杂程度会增加这组类比的可靠性,反之则不然。3.类比双方相似方面的数量及相关性。双方相似的方面越多论证越可靠。治病和治国的相似性仅体现在二者都是人的活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组逻辑上论证很弱的类比,墨子的结论"圣人治理天下必须知道乱的原因,才能治理好,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好”可信度较低,并不是一个简单类比因果关系。再读课文,细解文意。《兼爱》论述特色及语言特色。①层层推论,反复言说;②运用类比论证,形象生动;③语言浅显,举例贴近生活。局限:极苦自身,缺乏群众基础;墨子在宣传“兼爱”思想的过程中,不是仅仅限于口头的鼓吹宣传和能言善辩的争论,而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用自身及墨家成员的积极行动将其付诸实践,并作为终身的行为规则。要想达到“兼爱”的理想境界,需要在爱的精神领导之下将“非乐”“节用”“节葬”等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这就需要在物质条件不管是丰裕还是贫乏的情况下都要以“自苦为义”。局限:极苦自身,缺乏群众基础;墨子热切的希望全社会所有成员能够不分等级贵贱相互爱护,并从中共同受益,这样才是所谓的教义之本。自苦不仅仅是针对普通的平民百姓,更主要的是对王公贵族,因为普通百姓在那个自给自足,物质条件本来就不富足的社会已经足够节俭和辛苦,因此更多地是希望王公贵族能以节俭和吃苦作为日常准则,其最终目的是杜绝奢侈浪费、实现资源的均衡化、人们身份地位的无差别化,最终有益于最广大的人民。局限:极苦自身,缺乏群众基础;“自苦为义”作为墨子的生活准则,首先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中的节俭自律和吃苦耐劳中。墨子在饮食上遵循“量腹而食”、穿着打扮上遵循“度身而衣”、工作上遵循“日夜不休”的原则。墨子的吃苦耐劳精神,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律和节俭,而是以吃苦为荣。墨子及其弟子竞相吃苦,为天下人民大众的利益四处奔走,不知疲倦。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这种苦行救世、行劳天下的举动,在当时及后世都留下了很大的影响。局限:极苦自身,缺乏群众基础;“子墨子自鲁过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己。”卿由此可见,在墨子的时代,“自苦为义”几乎成为了墨子及墨家成员身份的标志。所以尽管庄子对墨子苦行救世的学说和自苦为义的行动不予赞同,但他对墨子的这种言行一致、不畏艰苦的精神和人格品质所感动。庄子曰∶“虽然,墨子真天下只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稿不舍也。才士也夫!”墨子不仅不贪图荣华富贵,而且还不惧政治权贵。只要道之所在,义之所召,墨子必定不计艰辛,不畏强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实践他的主张。局限:极苦自身,缺乏群众基础;但是如此为民服务的学说,在现实社会的推广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墨子舍生取义、自苦救世的情怀。人性之中本身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人渴望在付出后会获得相应的荣誉或得到切实的利益。但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行,获得可以预见的利益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的是自苦、自贫,要穿粗布衣服、穿木制或者草编的鞋子,白天夜晚劳作不休,以吃苦耐劳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这样苦行僧似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盼望美好生活的普通民众来说无异于苦海无边,超过了普通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度”的范围,因此,渴望现世利益、期待美好生活的人们对需要艰苦付出却没有约定期限的“兼爱”社会只是观望。“乌托邦”的理想,难以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难以吸收坚定的追随者。局限:极苦自身,缺乏群众基础;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在提倡厉行节俭、节约、以自身行动来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们可以接受的限度,照顾到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为人民考虑,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积聚起深厚的群众基础。局限:重实用性,缺少精神支撑;先秦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虽然出现了社会分工的趋向,但是远未形成变革性的社会化分工,墨子及墨家所代表的小手工业者阶层的数量远未发展到可占据统治地位的程度,其阶级基础相对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来说力量还相当薄弱,而当时以封建宗法制为主导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恰好为儒家有差别的“别爱”思想提供了适宜生长的丰厚土壤。虽然,墨子针对社会的弊端,提出了企图以“兼爱”代替“别爱”,以一种人类普遍和无差别的情感来战胜世间的一切不平等、祸乱、调和一切矛盾,实现全天下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美好理想,但是这在当时只是仅限于墨子及墨家成员自身的小集体性质的规章制度,并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局限:重实用性,缺少精神支撑;传统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君臣等级制度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守旧思想,最为重要的是阶级利益之间的对立,注定了统治者最终不会采取墨家“兼爱”的思想。与此同时,广大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下众,虽然在爱天下百姓、爱人类整体的美好感召下,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抱有一定的幻想,但是长时间的期待过后,是遥遥无期的绝望。墨子及其墨家成员,虽然用“极苦自身”“止楚攻宋”等一系列利民的实际行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变革的真心,但是阻止攻伐只是避免了一时的战争之苦,躲避战争过后,生活依旧如原来的样子。人们在没有约定期限的对美好未来的等待中,逐渐变的麻木,而所谓的兼爱世人的思想,也总会在现实的残酷中变得难以实现。局限:重实用性,缺少精神支撑;如果说宗教是苦难生活中人们的麻醉剂或是一个新的希望的诞生,那么墨子思想的深刻性远没有达到宗教的程度。信奉墨子思想的人群不够广泛,他们只是集中于小手工业者阶层,虽然也有入世做官辅佐统治者的官员,但是他们要么像高石子一样只能做到严于律己,无法起到对于其他人的带头作用,要么就会像胜绰流于世俗,丢失了最初的追求。而要想真正在人们心中留有长久的地位,就需要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倒的信念。不管是道教、儒教、佛教还是基督教,他们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在劳苦大众心中树立起过不倒的信念,有过对现世生活的顺从与对来世生活的期冀,所以它们能够长久的存在。局限:重实用性,缺少精神支撑;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却从来都没能走出自己的团体之外,被大多数的人们所认同。人们只是有过对它所倡导的人爱人社会的向往,但是向往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精神世界没有因为“兼爱”的存在而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因此最终走向中绝的“兼爱”并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或者说它的命运归向何处,都未曾得到普通人的过多关注。局限:重实用性,缺少精神支撑;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却从来都没能走出自己的团体之外,被大多数的人们所认同。人们只是有过对它所倡导的人爱人社会的向往,但是向往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精神世界没有因为“兼爱”的存在而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因此最终走向中绝的“兼爱”并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或者说它的命运归向何处,都未曾得到普通人的过多关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墨子在"兼爱"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等规范,树立人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使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人们心中不倒的信念。局限:偏封闭性,未能与时俱进;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内部结构严密,阻碍了学说思想的与时俱进。一种学说生命力的长久,关键并不在于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的规范和严密,而在于它是否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与时俱进。墨子“兼爱”思想的发展,更多的是靠墨家组织内部的成员去倡导和推动实施。对于组织外的非墨家成员,他们对学说的信任与实施行动,完全没有动力。因此,墨家“兼爱”学说更多的是按照一种内部政治组织的运作方式来推进,这本身就暴露了墨家学说思想发展的一大障碍∶需要借助组织机构等外力来推动才能存在,而不是学说本身与时俱进的蓬勃张力。局限:偏封闭性,未能与时俱进;有强大的墨家团体组织做后盾,与其他学派相比,墨家在“学”上所下的功夫最少,理论完善和更新的速度缓慢。对于“兼爱”思想来说,后期墨家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对思想可行性的辩论,而缺少了实质性执行方式的补充。这种对学说思想粗放式的经营态度和方式,使得墨学"兼爱"思想缺少了与时俱进的动力。局限:偏封闭性,未能与时俱进;秦汉之际,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多元的态势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农业国家。它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经济上提出以农业为主。面对这种格局的日益稳定,曾经的诸子百家如儒、道、法等家也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内容与结构,以求与当时急剧的社会变迁相适应。然而墨学没能应时而变,逐步远离现实。墨学作为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很难与皇权贵族相融合,后期又偏向逻辑学等科学的探究,使得墨家学说越来越偏离与时俱进的发展轨道。局限:偏封闭性,未能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兼爱”思想自封以至于失去发展动力的教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扩充原有的认知;要根据变化的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六大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并将其列入“十一五”规划,十七大再次将促进社会和谐确定为主题,这些都是不断发展完善和谐社会理论的实际行动。十八大更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这均是打破封闭性,为走向更加和谐美好未来做出的建设性努力。积极启示以兼易别,有助于调解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身先示范,有助于社会公共道德体系建设;团体纲纪,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弘扬;生态关爱,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