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doc 2022-08-14 18:38:05 10页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座古城的新气象洪忠佩蚺城山与儒学山牵手,向着锦屏山蜿蜒,环抱着的星江生发出无尽的气象。粼粼波光之中,古老的渡口埠头还在,朱熹命名的廉泉清澈如初,然而星江河畔却早已是景观桥拱立飞架。古朴的婺源延展开来,呈现出一江两岸的城区格局。婺源县城又称蚺城。蚺城,得名于五阜起伏的蚺城山。那“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壁月、保安、锦屏”八大城门,俨如历史的时间戳。城内,粉墙黛瓦的民居,氤氲着水墨的气息。鳞瓦间,屋檐下,飘逸的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市井味道。山环水绕,婺源显得质朴而灵秀。顺着保安门的石阶而下,是小北门埠头。洗衣妇女在水面撩起的涟漪,水边玩耍孩童的嬉闹声,像是按下了时光机的回放键,让我与婺源的过往在水面上一圈圈地浮出。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我背着帆布书包从大鄣山沿轮溪而下,转校到了县城读中学。彼时,婺源只有星江大街两侧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进出县城,只有西门是钢筋水泥大桥,其他的都是木桥与浮桥。毕业后,几经辗转,我留在了县城工作。当时,我的工作单位就在星江河畔,与廉泉只隔一条马路。和廉泉做邻居多年,有时远方的朋友来了,我便提壶去廉泉取水泡茶,与来客共同分享一份古城的甘甜、惬意。真正让我沉下心来解读婺源,是十几年前调到县文化馆工作之后。十字街19号的二层砖木小楼,是与县图书馆合用的办公楼。在那里,我逐渐读到了李白、苏轼、黄庭坚、宗泽、岳飞等历史人物与婺源的交集,读到了朱熹等先贤在婺源留下的文脉,以及这片土地上千年传承的耕读之风。我试着从婺源出发,沿着时间的河流去追寻他们。可有时候,他们留给我的,却只有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未曾改变容颜的是蚺城山,至于山上的“溪山第一楼”、山下的“紫阳书院”,我只有去西湖荡的担水巷中听老人讲古了。“咕咚”一声,水桶落在古井里,倾斜、汲水、提起,老人一气呵成,而他讲述起“溪山第一楼”的来龙去脉,却是模糊的。婺源的肌理实在是神秘,我想要亲近她,常常需要通过一条河流、一棵古树、一块城砖、一条深巷,抑或是一口古井。婺源的街巷之中,遗存有许多古井,唯独虹井是在朱熹故居的小院里。“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想来,朱熹父亲朱松在为虹井题写井铭时,已经有了超出井水之味的体味。10\n夜里,南门街一片静寂,我与妻子住的阁楼与虹井近在咫尺。对一座古城作深度的注视,是需要耐性与时间的。走进婺源青石板的街巷,那鳞次栉比的古旧与深幽里,处处彰显着张力——先儒街、儒学前、大庙街、武营巷、衙前巷、龙船巷、四柱牌楼下、八角亭下……婺源有六十多条叶脉状的街巷,那是一个怎样的历史纵深呢?时常,我独坐街巷中,望着屋檐之间挤出的一线天光,听到的是弹棉花的声音、踩缝纫机的声音、敲铁皮的声音、剖竹起篾的声音,倏忽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每一次,我都恍若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从清代旧志的手绘图上看,婺源的城郭受三面环水的影响,历史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我常以为,婺源县城小有小的好处,比如上下班可以选择步行。甚至,早晚可以从新城区走到老城巷口,站着等一箅气糕或一笼韭菜豆腐包子蒸熟出锅,或者直接坐下,等摊主炒一盘螺蛳嗍嗍。如果愿意,还可以走去廊桥上听徽剧票友吹拉弹唱,抑或去星江河畔看老者垂钓。一晃,又是几年了。代替十字街19号的,是钟鼓楼,是武营广场,往前是“文公阙里”牌楼下的街市。新城区呢,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文公路、书乡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纵横交错,新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茶叶职业学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中心、徽剧传习所,还有体育中心与高铁站,无不显示着一座县城的发展与更新。所有这些,一条河流都在见证着。事实上,星江是江西五大河流饶河的源头之一。每天我在星江河畔徜徉,就是漫步在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范围之内。生活在婺源的居民是幸福的,在城区的星江河面上,就可以看到白鹭飞舞、鸳鸯嬉戏,不用走出五公里,还能捕捉到靛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的身影。婺源,是我栖息的地方,也常常走进我的创作之中。这座位于赣浙皖边界的古城的气质,星江河流的浸润,以及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不断地影响着滋养着我。贴近婺源,贴近星江,就贴近了我的精神原乡。一年四季,循环往复,有了天光云影,有了波光潋滟,有了鸟语花香,一座古城的气象,在星江河畔荡漾开来。(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1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文章第二段写城名由来,说婺源城八大城门“俨如历史的时间戳”,形象地写出婺源城年代久远的特点。B.文章写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与婺源有交集,写朱熹等先贤给婺源留下文脉,可知其人文底蕴深厚。C.文章说婺源城“历史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又说“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透出作者对“新气象”的自豪。D.作者写自己时常“独坐街巷中”,“从新城区走到老城巷口”吃传统美食,说明作者是一个怀旧的人。10\n【解析】 “怀旧的人”错,这是作者对婺源城生活节奏的感受。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文章第一段开篇即点题,写到了“古老的渡口”“朱熹命名的廉泉”还在,同时写到“景观桥拱立飞架”,照应了题目。B.文章写婺源城,从古城门、山水、古井、街巷、各色美食等方面着手,选材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的“形散”。C.“一条河流都在见证着”婺源城的“历史纵深”与现在的“发展与更新”,两者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今非昔比的感慨。D.文章说婺源城是自己的“精神原乡”,表达了自己对婺源城的依赖,卒章显志,对婺源古城新气象的赞许溢于言表。【解析】 “内心今非昔比的感慨”错,作者对这两方面是同等看待的。3.文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我试着从婺源出发,沿着时间的河流去追寻他们。可有时候,他们留给我的,却只有一个个远去的背影。答:__①婺源城历史悠久,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很多先贤事迹,行文写出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②年代久远,很多人文事迹已经无从考证,透露出作者对历史人文记忆丢失的失落之情。__【解析】 (从上文作者列举了很多跟婺源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影响,及下文作者问询老人时“他讲起……却是模糊的”可知。每点2分)4.本文为《××日报》“我与一座城”征文刊登作品,如果你是编辑,请谈一谈刊用本文的理由。(6分)答:__①本文写了我与婺源城的渊源,在此读书,在此工作,婺源城是我的精神原乡,符合“我与一座城”征文主体要求。②本文写“一座古城的新气象”,既涉及婺源城的传统文化的保留,又在此基础上谈到婺源城的新气象,符合当今保护与开发并举、经济与传统兼顾的主题。③文章语言上突出的特点是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如“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壁月、保安、锦屏”“文公路、书乡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形成繁复恣肆的效果,表现出城的历史底蕴与现实变化。④行文上时空交错,给人立体感。文章既以时间为轴,写了婺源城的变化,又从空间变化,展现了婺源城的面貌。(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河墅记【清】戴名世10\n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台,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__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__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夫科目①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②,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注】 ①科目:唐代以科举取士,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等名目,故称科目。②犹然山泽之癯:仍然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癯(qú):清瘦。5.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B.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C.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D.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解析】 “艳”作“羡”的定语,二者不能拆分,排除A、B两项。第二个“而”为转折连词,与“未必”相连,“未必”作“有”的状语,两者不能拆分,排除B、D两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县,行政区划单位。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B.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C.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百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典故。D.小子,既可指平民百姓,又可是自称谦辞,还是对人轻蔑的称呼。文中指对人轻蔑的称呼。【解析】 文中是自称谦辞。10\n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此文写河墅之景,不作繁琐的铺叙,而以山岩、茂林、古木、清池、高台,点染出一个不染嚣尘、离世远俗的隐者之居的环境,兼有古朴与清幽之趣。B.木崖先生也曾参加科举,但几次科场失利,为官无望,便决心隐居山泽,著书立说,于山水古木中终老一生。C.文章第二段由记科场失意的潘木崖之墅转而引出大段议论,抨击科举制度荼毒士人、倒置贤愚的种种弊端。D.作者认同读书人遁世远举,撰写此文表达了他对老师隐居生活的向往,自己也想隐居,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解析】 文中有“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说明先生如果想做官机会还是有的,不能说“为官无望”。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4分)译文:__这就是穷困不得志、避世隐居的人用来从容不迫、自得其乐的地方。__(2)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4分)译文:__可挣扎在世俗社会的沉浮之中,不能马上顺遂意愿,经过先生的别墅而顿生羡慕之心,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__9.文章第二段的议论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答:__他在文章的第二段中的议论,情绪激昂,气势恣纵,他为先生的际遇鸣不平,矛头直指贻误人才的科举制度。__【参考译文】江北的群山(此指大别山),蜿蜒起伏,磅礴雄伟,连绵横卧于皖、豫、鄂三省好几个州县的境内,其中雄奇魁伟秀丽和特别突出的区域,都在我县。县城依山而建(或“依着山势建起来”),城外林壑幽深,有许多园林沼泽的胜境。出城沿山脚走过西北方向的间隙,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条小道,是供打柴人往来的。(沿此小路)转几个弯进山,步行二三里,在一条小河的拐弯处,在山峦高耸,岩石壁立的峡谷深处,茂密的林木下,有几排房屋,这就是潘木崖先生的别墅。我提起长袍下摆走进去,(只见)一泓清流在庭前缓缓流淌,左边高台峙立,宅旁参天大树环绕。于是,登上高处远望,田野青碧,一望无际,远山重峦叠嶂,松涛阵阵,水起波澜。噫!这就是困顿不得志而避世隐居人士用来从容不迫、自得其乐的地方,而我的老师木崖先生正是居住在这里。科举考试被尊贵得很久了,天下读书人没有不为之追求艳羡的,早已深入于膏肓、肺腑之中,(人们)全都要求得从这里出身,可未必有适用于天下的地方(人才)。其中落第者,未必都不是人才;考中的人,未必都是人才。居于上位的人因此而忧患,于是广泛10\n地搜索寻访,从而涉及那些隐居于山林中的布衣之士;而士子中也有趁机通过其他途径走了捷径的人,常常可以获取大官的权位。潘先生名声传遍天下三十年,也曾与诸生一道屡次参加有司主持的科考。主考官们的好恶与普通百姓不同,常常想着就要高中却又落第了。一旦放弃并远离科考,专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精心探究诸子百家之书,创作文章和诗歌而传播于世,世上没有不知道先生大名的。近来朝廷求贤的诏令屡屡颁下,士人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多得很,可先生还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并将以此种方式安度晚年。难道此生只能空手而归吗?在下(小生)久已怀有隐居的念头,可挣扎在世俗社会的沉浮之中,不能马上顺遂意愿,经过先生的别墅而顿生羡慕之心,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9分)红 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解析】 “无奈”错,诗中无此意。11.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_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夫人之相与__,__俯仰一世__”。(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曷不委心任去留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10\n(3)《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并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的句子是:“__闻姊家有阁子__,__且何谓阁子也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陶渊明有一张无弦琴,他并不会弹琴,但是他每每________的时候就会去弹弹琴。没有琴弦,有什么可弹的,可是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很多东西不需要太过于追究,不会弹奏又何妨,只要那个特定的时刻心中有那样一份情怀就好了,所以陶渊明不________于现实的田园,通过“得意忘言”的途径,________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的丰盈。在陶渊明那里,因为有了一双慧眼,一双意趣盎然的眼睛,所以他能够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  )生活中的平凡之物(  )平凡之事皆是风景。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处风景能否驻进你的心灵,关键看你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生活的忙乱需要躲避,心灵的拥挤滞塞也需要疏通,心眼足够大,智慧才会更多吧。当一个人心里诗意盎然、志趣高妙的时候,他的风景就会________。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意兴盎然 沉迷 获得 不胜枚举B.意兴阑珊 沉迷 达到 比比皆是C.意兴阑珊 拘泥 达到 不胜枚举D.意兴盎然 拘泥 获得 比比皆是【解析】 第一空,意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意兴阑珊:将残、将尽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此处形容“弹琴”,显然是有兴趣、有趣味才会弹,故选“意兴盎然”。第二空,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沉迷:指深深地沉溺某事物。此处根据后文“现实的田园”和“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的丰盈”来看,是指不限制于现实,还能获得精神上的丰盈,故选“拘泥”。第三空,获得:得到,取得;捕得;捉到。达到:指到达;达成;得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此处后文搭配“……的丰盈”,“达到”与之不能搭配,故选“获得”。第四空,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此处强调的不是“列举”,故选“比比皆是”。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不仅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更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B.不仅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更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C.关键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D.关键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和你是否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解析】 原句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有……有……有”和“是不是”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此处应该先写“风景”“高山大河”,再写人通过自己的意趣让其成为美景,排除B、C。分句之间关系不当,根据前文“10\n有了一双慧眼,一双意趣盎然的眼睛,所以他能够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平凡之事皆是风景”可见,风景本身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趣、情怀和诗意,故应该是递进关系,排除D。15.在原文括号处,依次填入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B )A.”! —— ,    B.!” : 、C.”! : 、D.!” —— ,【解析】 第一处,叹号必须放入引号内,表示这是陶渊明诗中的感叹,而非本文作者的感叹;第二处,对“审美的至高境界”的解释是一个较长的判断式表述,使用冒号更好;第三处,较短的名词性短语之间,应该用顿号。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提出的“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按照__①__:一种是干燥的高地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一种是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另一种是跟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在不同地域生活着的人们,__②__: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但是,__③__,在类似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不同民族,文明道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当我们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不断求变的思想要素。答:__①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②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精神③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每空2分)__17.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4分)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两年来,北斗系统实现了18次30颗卫星发射连战连捷。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为最终实现全球组网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按计划,明年上半年还将发射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将比预定目标提前半年完成全部组网卫星发射。答:__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进入冲刺阶段,(2分)将提前半年完成全部组网卫星发射。(2分)__四、写作(5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针对当今青少年攀比享乐、不以浪费为耻的现状,宏德中学高二某班决定召开主题班会,请写一份演讲稿阐释你的思考和认识。10\n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审题要点:材料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年少时养成的习惯会变成天性,以至于长大之后变得自然而然,很难改变。这句话是强调习惯的重要性;第二句是《朱子家训》,这段话是强调人们要勤俭节约,珍惜事物;两则材料结合,再加上任务指令中“针对当今青少年攀比享乐、不以浪费为耻的现状”,可知作文核心要围绕青少年要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来写,关键词是“习惯”和“节约”,二者不可偏废。文体要求:任务要求写演讲稿,以议论文为佳,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参考立意】 (1)青少年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重要性。(2)批判浪费,赞扬节约。节约光荣,浪费可耻。(3)让节约的习惯成为我们的自然天性。【参考范文】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进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光盘行动”开展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菜肴只吃了几口就被倒掉,有的菜肴甚至原封未动也被弃之不理,食堂的泔水桶里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完整的馒头,午夜里收集残食的垃圾车一辆接一辆……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这说明“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尚未在全社会树立起来。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一向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悠久的农耕时代里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里也存在好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一面。这就导致了一种怪现象,许多人平时往往比较重视节约,但有时候又大手大脚地浪费,这在请客吃饭上就有鲜明的体现。凡是请客,唯恐菜肴不够丰盛,经常三五个人也要点满一大桌,明明吃不下去这么多,为了显示热情好客或财大气粗,故意多点菜,仿佛不如此就不够有面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便是普通百姓到了年节时刻特别是春节,也一般会在阖家团圆的时候置办一桌丰盛的家乡菜。但能够像以前那样风卷残云把菜肴一扫而空的情况却越来越少。大多数不过是聚在餐桌前唠嗑谈心,吃饭徒具形式而已。但即使如此,满桌佳肴好像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视人情、亲情是我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餐饮是增进感情、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因此带来的餐饮浪费也是很惊人的。粮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既需要耕作者付出辛勤的汗水,也是土地、水、化肥等许多宝贵资源的凝结。浪费食物既是对劳动最大的不尊重,也是在浪费土地、浪费水、浪费化肥。我国有14亿人口,但耕地面积不过20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在全世界都是倒着数的;水资源更是极为紧缺;石油等能源非常紧张。这样脆弱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是浪费不起的。10\n与此同时,浪费食物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很多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在公共场所抽烟才算是不文明行为,倒点儿剩饭剩菜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有的说“我自己买的食品,我有权处置”,有的说“吃剩饭剩菜不健康”,有的说“不好吃就应该倒掉”……但一个文明的人绝不会为了面子而故意多点菜,只会理性地根据实际需要下单。点了一桌子菜最后却不吃完而倒掉,这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请客吃饭,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就好。否则,铺张浪费,请客的、吃请的都有压力,反而破坏了轻松自然的氛围。古人曾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个人在吃饭上的表现也能体现修养和风度,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以实际行动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的普及。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