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2项脊轩志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2项脊轩志课件

ppt 2022-08-17 09:00:11 62页
剩余5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12课 项脊轩志\n诗海探珠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n【赏析】这首诗描写闽中秋天的景色,叹息闽中路途艰险,曲折地表达旅人怀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写闽中秋景,是近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第三句宕开笔势,宏观地写出整个闽中山水全景,概括出闽中地势:北边是山,山路崎岖;南边是海,波涛汹涌。前三句诗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写出闽中景色既娇美又壮丽的特点。结句突然转折,发出“只\n堪图画不堪行”的慨叹,表达出旅途之人的内心感受,由路途之艰难,暗含思乡之情怀,语意含蓄,耐人寻味。【思考】作者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抒发了什么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n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第12课 项脊轩志基础自主学案美文佳作欣赏\n基础自主学案\n二、通假字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阻挡)②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n\n\n\n\n\n六、特殊句式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判断句)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③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④使不上漏(省略句)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⑥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n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介词结构后置)⑧室西连于中闺(介词结构后置)⑨鸡栖于厅(介词结构后置)⑩其制稍异于前(介词结构后置)\n七、名句默写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②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项脊轩志》)\n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n寺丞。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n2.资料链接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n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n九、整体预知\n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项脊轩志》的第三自然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提示】第三自然段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n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n2.文章第五段是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段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提示】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n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n事情。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之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n3.《项脊轩志》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提示】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n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n4.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普通通的小屋如此一往情深,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它呢?【提示】这间小屋牵系着一些人和事,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屋几经变迁,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和离析。小小的“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n的喜悦和悲哀。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愁绪,都是从与这间小屋相关联的作者的生活遭遇中产生出来的,这种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穿首尾,决定了这篇散文艺术的构思的方向,也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形式。正如清人梅曾亮评此篇云:“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n5.作者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名师点拨】作者善于借景抒情。文章先写项脊轩修葺后作者“偃仰啸歌”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接着作者又把自己的喜悦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凭借景物的鲜明形象诉诸读者,给读者以想象与回味的余地,使感情表达更显蕴藉含蓄,委婉动人。作者还\n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比如写老妪叙说母亲的往事,“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片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恋。\n6.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名师点拨】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n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n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n[细剖·深析][楼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有很多细节令人怦然心动,找出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n[沙发]文中“偃仰啸歌”这一细节抒发的是使人高兴之情。“偃仰”就是“俯仰”,而“啸歌”就是放声高呼。这些词和词组连起来就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文章的第一段先写项脊轩在修葺前是个狭小、陈旧、残破、昏暗的处所,是一个“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处所;后来又写书房的“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因为作者的修葺变得很是\n敞亮,很是幽静。在如此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中生活、念书,怎么让人不舒适呢?因此作者在项脊轩中仿佛已忘却了本身身处的是一个仅一丈见方的小轩,而如同李白般洒脱飘逸。我感觉这体现的是项脊轩带给作者的是个与世隔绝的只属于作者本身的天地。而在如此一个美妙的环境中,怎么能叫人不放声高呼呢?因此《项脊轩志》只写项脊轩的舒适及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体现了作者其乐无限,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n[板凳]文中最后一句话写得精彩。作者在前边写到了与妻子在项脊轩中一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不久他的妻子便去世了,然后老屋也就逐渐走向了衰亡。这棵枇杷树因为是妻子昔时所亲手种植的,对于作者来说就显得尤为珍贵。而当妻子死了以后,人都已不在了,而枇杷树却“亭亭如盖”,也表示了时间飞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n是深爱着妻子的,我们也能够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是情深似海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诗,就是崔护曾经写过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写的也是一种人亡物在、物是人非的感情。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淡淡的忧戚和思念妻子的浓浓的深情。\n[三楼]文中“鸡”、“篱”、“墙”三个意象写得精彩。“鸡栖于庭”,译过来就是“鸡在门厅中休息”,我们知道在古代庭院中门厅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显示这个家庭的地位,一般家庭对此都很重视。但作者这个家却让鸡在庭中随意出入,可见没有人顾及这个家庭的脸面,这就看出了这个家庭衰颓、衰落、杂乱不堪的景象。后面的两个意象“篱”和“墙”,写在同一句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n起头在没有分炊的时候必定是同一个大天井,那么在分炊后各自建造篱笆,象征着家庭已经分裂,有了隔膜。但是篱笆毕竟还比较矮,有空隙,相互还能举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墙,墙又厚实又冰冷,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很冷淡了,也已不再是一家人。这个时候作者就发出了“凡再变矣”的感慨。我感觉这虽然只是一句很简略的陈述句,但是也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因为才变了两次就已变到各人互不相认的田地,这实在是使人不能忍受,但愿不要再变下去。\n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n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n随堂练笔请将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等诗句写成一个运用细节描写的片断,不少于100字。\n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开发亲情,就像迷茫中的一块指路牌,为你指引前方的道路;亲情,就像一盏灯,照亮你应走的人生;亲情,就像一杯茶,可以温暖你的心灵。亲情,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道路;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飘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亲情,是一碗心灵鸡汤,给受伤的心灵一声呵护。\n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写亲情的至美文章。作者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朴素流畅,真挚动人。一个小小的“项脊轩”凝结着作者多少的深情厚意啊!当我们重新来到项脊轩,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又会怎样心潮澎湃呢?[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亲情”、“爱心”、“感动”等有关话题作文。\n2.鲜活素材速递于文华的亲情歌曲打开于文华的博客,最近一篇的《野菜的味道》吸引了众多网友,纯朴的文字写出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博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一直不舍得用,每天看到这筐野菜,就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小女儿在眼前晃动……”多么真实的画面,睹物思人,孩子在外,父母牵挂!\n“用嗓子绣花”的于文华已是当今歌坛“一种歌声的代名词”,亲情歌曲也已成为于文华的品牌,歌唱父母亲情的歌曲更是数不胜数,《想起老妈妈》、《恩重如山》、《你的生命如此美丽》、《故乡爹娘》、《妈妈爱你》、《单亲妈妈》等,其中《想起老妈妈》更是唱出了于文华对妈妈的思念:“劝她外出走一走,她\n说钱要省着花,催她四处转一转,她说田里有庄稼”,歌词中唱出了老妈妈的真实生活,唱出了天下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唱出了天下所有母亲那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爱![适用话题]此材料可用于“选择”、“亲情如水”、“爱”等有关材料作文中。\n美文佳作欣赏茶 醉姚宜玦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n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n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n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n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n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n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n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n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n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n回家后,一下午在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月醉了。\n【赏评】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作者写泡茶的方式,对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文章首段一连写了“六种醉”,层层铺垫、意蕴丰富。文章最后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n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作者以想象跨越时空,表达茶在我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表达作者对如茶般苦涩甘美的人生的领悟,增添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结构上与上文照应,前后勾连,令人回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