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docx
2022-08-17 04:46:02
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第18页共18页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的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的《碧潭》中有两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第18页共18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D.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须关注。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3分)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炷”,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第18页共18页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分)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 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第18页共18页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第18页共18页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与儿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有删改)第18页共18页6.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大公无私。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4分)9.“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6分)第18页共18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18页共18页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3分)第18页共18页(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分)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村居初夏[注]陆 游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第18页共18页B.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C.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D.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描述。(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融为一体的千古名句是:“ , 。”(3)《望海潮》中“ , ”二句,写要将钱塘美景画成图画夸示于同僚,委婉地称扬长官必将因政绩卓著入朝执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乡土小说成为一条最强的主线。回归乡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表现农民的命运,以农村生活为主要选材,以农民形象作为主要对象,几乎成为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使命。而赵树理无疑是不能不提的一位。第18页共18页赵树理能够突破新文学乡村小说的创作传统,在文学大众化道路上① ,毫无疑问,“深入生活”这座桥梁使他了解和把握了中国文化最底层的传统精华。赵树理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活在文化信息闭塞的乡村,由于家庭的原因,不但他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农民的生活与文化,与他构成了比常人更深刻的紧密联系,所以,在青年期的文化选择中,尽管他也经历了一定的困惑,但他最终仍然是坚定地摒弃了当时时髦的五四新文化,选择了与他② 的农民文化。这次文化选择直接影响了赵树理此后的乡村小说创作,他不是站在审视乡村的角度上,而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社会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农村和农民。 当下呼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声音越来越多,三农问题也进入许多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视野。然而文坛现状却并不能适应这一国情,文学作品中很少能够看到农民的具体生存状态,农民易读易懂、③ 的通俗性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文学的不在场,是乡村痛苦得不到传递和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转移到城市,都市精神面貌被充分表现,农村题材写作却陷入沉寂。中国城市与农村不仅存在经济差距,也有着文化隔膜。某文学评论家说: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比民间高的位置,俯视民间,这样写出来的民间是没有生气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赵树理这样的作家,敢于把自己投入到农民写作之中去,真正能够为农民说话。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第18页共18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西北大地上,只要有人在的地方,① 。秦腔吐字重、声音大,所表达的情感直白热烈。西北人民心中的郁闷、每日劳作的辛苦,都被一声声秦腔疏散了。秦腔粗犷豪迈,正如西北人民的性格,爽朗正直、朴实大方。尽管秦腔深受西北人民的喜爱,但它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例如表演者经济收入低,剧场设施简陋,主创人才青黄不接等。好在新的传播方式引起了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② ,可能得先去看看戏本,问问讲的什么故事,了解有哪些名角;而现在,年轻人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听秦腔,搜索感兴趣的曲目。因此,传承和发展秦腔既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③ ,使之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 2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天上的大雁排成了一个人字。B.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C.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D.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第18页共18页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材料一 “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乡土中国》)材料二 2021年10月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表彰392名“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些青年先锋身份各异,来自五湖四海,却能扎根另一个家乡,奉献青春、发展“土产业”、保护“土建筑”,挖掘“土文化”,助力“家乡”振兴。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和阅读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或议论性的文章,在班级“家乡文化建设”专题讨论会上分享。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8页共18页参考答案1.B 解析B项,“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不是“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一的第3段可知,这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导致的结果。2.D 解析A项,“缺乏音乐节奏之美”无中生有;B项,“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曲解文意,根据前文的“我们也希望”和后文的“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可知,诗并不总是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是和谐统一的;C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3.B 解析B项,材料一的标题是《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李商隐的诗歌不属于现代诗歌。4.①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表达作者对鉴赏诗歌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在分析古今诗歌的传承时常举现实事例来论证观点。②从论证的语言来看,材料一用“往往”“有时”“应当”等限定词,使文章表达更严谨、周密;材料二常引用诗歌中的句子,运用排比、整句等,使文章语言更具有文学性。5.①充分了解诗是音乐元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提升自我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和对意象的领悟能力。②用两副眼光去欣赏诗,对待诉诸意象的诗,就更多地用意象、形象的角度;对待音韵节奏较强的诗,就更多地用音韵节奏角度。③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对古今诗歌的传承也要有所了解、研究。6.D 解析D项,“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7.C 解析C项,“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第18页共18页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10.B 解析运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可知“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是一个主谓句,“上皇”是主语,“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是谓语部分。如果在“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中间断开,那么句子的意义就不完整,据此排除A、D两项。另外,“故皇”是“先皇”之意,不能作“镇”的宾语,也可据此排除A、D两项。“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虽童孺皆为王”的主语,因较长,可以在主谓之间断开,据此排除C项。从意义完整的角度分析,“于天下利乎”的意思是“对国家有利吗”,中间不能断开,也可据此排除C项。11.D 解析“庶务”是“国家的各种政务、各种事务”,后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D项“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的表述错误。12.B 解析B项涉及的关键信息:“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据此,可以得知:唐太宗反对使用重法治理,而不是认为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故B项错误,属于曲解文意。13.(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14.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加强宗室力量来震慑天下,因此皇室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和睦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上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的问题。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上微笑着说:“民众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官吏贪污求贿,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罢了。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官吏,使民众衣食富裕,就自然不偷盗,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上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问以执政之道。回答说:“第18页共18页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相互参半,乖谬失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确实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肃穆清静,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上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绸,皇上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论罪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接受的,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上高兴,召来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在官位极力诤谏,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什么国家不能够大治!”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15.B 解析“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食叶蚕声白雨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是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极言养蚕之多,并不是真的有雨声。16.①表达了诗人对麦穗如黄云、蚕声如大雨的丰收场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生活的赞美以及回归农村自得其乐的心情;③隐含了诗人晚年政治抱负终难施展,借农村生活排解愁绪的情味。17.(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18.示例①独树一帜 ②血脉相连 ③喜闻乐见19.示例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但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20.(1)构成:本体是“深入生活”,喻体是“桥梁”,无比喻词。(2)表达效果:①用桥梁来比喻“深入生活”的便捷与高效,生动形象;②用桥梁来阐释作家“深入生活”的途径和价值,准确严谨。第18页共18页21.D 解析D项与文中画线处的“人”均为“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的意思;A项意为“人字形状”;B项意为“身体”;C项意为“别人”。故选D项。22.参考答案①就会有秦腔 ②过去人们听秦腔 ③运用新的传播方式解析第①处,后面主语直接变成“秦腔”,说明补写的句子是关于“秦腔”的,上文主体是“人”,此处语句应该是关于“人”“秦腔”的,也就是“就会有秦腔”。第②处,前面讲“新的传播方式引起了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后文说具体听秦腔的方式,如“先去看看戏本,问问讲的什么故事,了解有哪些名角”。结合“现在……”分析,此处应该是讲“过去人们听秦腔”。第③处,前面讲“传承和发展秦腔”“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紧跟时代的步伐”,后面说“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且语段说“新的传播方式引起了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此处从传播方式角度来说即可。23.写作指导综合两则材料来看,本次作文的关键词如下:“当代青年”“家乡文化建设”“使命”,侧重谈青年如何承担在家乡文化建设中的使命,这里的“家乡”可以是自己的故乡,也可以是他乡的热土,自己的第二故乡。“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和阅读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或议论性的文章”要求考生写作的时候要结合材料,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以及阅读体验;文体上,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班级‘家乡文化建设’专题讨论会”设定了具体情境,写作中要有情境意识;同时这也给出了写作主题的方向,应围绕“家乡文化建设”来写。参考立意:①赓续赶考精神,投身家乡文化建设。②萤烛微光,增辉日月。③建设使命,我辈担当。④触摸乡土,勇挑重担。第18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