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6 朱德的扁担》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6 朱德的扁担》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docx 2021-11-27 23:12:12 10页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6.朱德的扁担【课前解析】《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并能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关注课文:第1自然段,向学生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帮助,并引导学生抓住“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红军下山挑粮可谓困难重重。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并结合井冈山地势险要的图片,感受山路之长、山势之险,而战士们“每次、都争着去”,表现出他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勇气和热情。第3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及朱德同志的身份,想象他夜以继日的辛劳工作,进而理解战士们藏扁担的良苦用心,然后让学生说说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体会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第4自然段讲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8个字,可以按结构分为4类:独体字、上下、左右和半包围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分类,整体把握书写规律。其中“士、志”二字可合在一起指导,要着重强调“志”上部是“士”,不是“土”。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战”要重点指导笔画“斜钩”,要有点弯度。“师”要强调右边“帀”首笔是横,不是撇。关注词语:扁担、同志、带领、队伍、会师、红军、来回、战士、白天、起来。借助图片读词语“扁担、会师”,随文识记巩固“同志、带领、队伍、红军、来回、战士、白天、起来”。【教学目标】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2.能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伍、师、军”5个字。会写词语“扁担、带领、队伍、会师、红军、来回、白天、起来”。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扁担”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习第1至2自然段,理解红军挑粮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都很爱猜词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看看谁能最快猜出来。揭示谜底:谜底就是——扁担。(板书:扁担)指导读词:“担”字本身读四声“dàn”,在词语“扁担”中读轻声。学生齐读“扁担”。借助图片,认识实物:同学们看,这就是扁担,它是一种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扁担有关,是一位伟人用过的扁担,是谁呢?就是朱德。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16朱德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提出自读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现在请4位同学来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来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读准翘舌音“穿、争、常”,平舌音“藏”。2.归类学习,认字读词。(1)在名字中认生字。①提出要求: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两位革命领袖的名字,你认识他们吗?教师小结:第一张照片是毛泽东爷爷,第二张照片是朱德爷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们的名字。全班齐读。②简要介绍身份:认识了他们之后,你知道他们是谁吗?课前我们搜集了关于朱德爷爷的资料,谁来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大家?学生自由回答。简要介绍:同学们对于朱德爷爷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启发思考:这位毛泽东爷爷呢?想想你在哪儿见过他?简介身份:没错,天安门广场、课外书、电影里都有他的身影。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2)在语境中读词语。①开火车读词语: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词语,比比哪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②引导朗读:把这些词语带进句子再读一遍。③联系生活,理解词义:同学们,你们去爬山时有没有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回答。“陡”还可以组词“陡坡、陡立”。④顺势呈现井冈山地势,使同学们对井冈山的山高路陡有深刻印象。(3)在句子中记生字。①引导学习: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很长,我们要怎么读好它呢?大家先听老师读,边听边自己在书上画出停顿符号。教师讲解:要想读好长句子,除了遇到标点要停一停以外,句子中间也要注意停顿。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按照停顿符号读一读。②自主练习:课文中像这样的长句子还有很多,大家自己在课文中找一找, 画出来,然后和同桌练习读一读。3.字词送进课文,再读课文。引导朗读:现在我们把这些字词送回课文里,再来读一遍课文,相信大家能读得流畅又好听,要大声读,开始吧。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为什么要挑粮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井冈山形势。(1)提出要求: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畅,尤其是长句子是否通顺。(2)组织交流:“会师”就是指队伍会合了。第一自然段里说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指导朗读:两支队伍会合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所以我们要读出两支队伍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指名读,全班齐读。(3)介绍背景:喜悦只是暂时的,我们一起来看当时的背景情况。(4)引导学习:而当时红军所处的环境是——“不远处就是敌人”,说明红军当时的环境很危险。指导朗读:环境这么危险,“不远处就是敌人”要重读强调,突出红军的危险和形势的严峻。自己练读,全班齐读。1.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战士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1)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红军必须下山挑粮。①引导学习:从第一自然段我们得知,红军当时的环境非常危险,能不下山就不要下山,可是他们可以不下山吗?请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会告诉我们答案。预设:红军不可以不下山。②追问:为什么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组织交流:指名回答。(2)引导学生理解挑粮的困难,体会山路之长,之险。①顺势引导:当时战士们去山下挑粮困难吗?用横线画出战士挑粮困难的句子。组织交流:指名朗读。 ②联系生活,体会路途之长:五六十里有多远呢?如果从早上6点出发,不停地走,要走到中午12点才能走完,如果是走又高又陡的山路的话,那需要更长的时间。试着读读这一句,读出山路之长。③结合图片,感受山路之险:从井冈山到茅坪不光路途远,还非常危险,同学们看。引导体会,指名朗读:山是那么高,路又是那样陡,只是在上面走就已经很困难了,红军还要挑着重重的粮食,真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在读这一句时,要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表现出下山挑粮的重重困难。指名读,读出山势之险。(1)体会战士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①引导思考:从井冈山到茅坪的山路又长又险,这样难走,战士们害怕吗?齐读最后一句。②体会精神,指导朗读:红军战士们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每次”还“争”着去。“可是”后面稍微停顿一下,来突出后边的“每次、都争着去”,读出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勇气和热情。学生试读。1.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却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情景。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2)教师讲解:他们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哪个字需要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呢?预设:“师”字。注意右边“帀”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板书:师)2.(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讲解:“军”是上下结构,注意它的主笔是秃宝盖,秃宝盖的横要长,覆盖下面的“车”字;“扁”是半包围结构,户字头要写得略小,撇稍长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空间。 3.学生独立书写。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坐姿。4.提出要求:自己读一读本课的词语,然后写一写,每个词语抄一遍。五、板书设计六、课后作业16朱德的扁担师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朱德爷爷,理解了红军战士们为什么要挑粮。回家后把课文再读两遍,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巩固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战、士、志”3个字。会写词语“同志、战士”。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3.能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内容。4.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同桌订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现在老师要来听写一下,写完后同桌交换订正,看谁能得满分。(扁担、带领、队伍、会师、红军、来回、白天、起来)2.引导回顾,复习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红军战士们为什么要下山挑粮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红军战士们下山挑粮时,朱德同志为什么也要去挑粮?为什么还要在扁担上做记号?这节课我们继续往下学习。4.教师板书课题(板书:16朱德的扁担)。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听写,及时巩固生字;通过练习说话,回顾课文内容, 也为后面讲述故事作铺垫;最后用问题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新课的学习。)二、品读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挑粮的故事1.提出自学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集体交流: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试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预设:因为战士们心疼朱德,所以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追问:战士们为什么心疼朱德同志,他都做了些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组织交流:指名回答。2.观察图片,练习说话:大家看,这就是朱德同志挑粮的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朱德。想象说话:猜猜此时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学生自由回答。3.引出游戏: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连词小游戏。明确要求:请一个小朋友来连一连,给词语找找朋友。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看他连得对不对。引导发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搭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我发现左边三个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拓展练习:观察得真仔细。你还能照样子再说一组这样搭配的词语吗?4.联系身份,体会辛劳:指导朗读:在读这一句时,“白天、晚上”,尤其是“整夜整夜”要读重一些,表示强调,读出朱德同志的夜以继日和万分辛劳。学生试读,全班齐读。5.教师引读:扁担被战士们藏起来了,朱德同志是不是就不会再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了?不料——换词理解:联系实际,理解词语:谁能用“不料”来说一句话?启发思考: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不愿让他再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为什么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在上面做记号?教师引导,体会精神:要想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除了要加紧练兵,还要储备足够的粮食。挑粮路遥远难走、困难重重,但是红军战士们毫不害怕,“每次”都“争着去”。大家想想,战士们都是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身为他们首领的朱德同志更是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能退缩。所以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 要和大家继续一块挑粮。(板书:以身作则)联系生活,引导思考:但是朱德同志这次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呢?我们平时在自己的书上或本上写名字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讲解:朱德同志在扁担上写名字,用的是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不仅告诉了战士们这是他的扁担,还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板书:同甘共苦)5.引导朗读:那后来呢?大家还藏朱德同志的扁担吗?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全班齐读。启发思考: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学生交流。6.再读课文,带着对朱德同志的敬佩再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观图、练习说话,联系身份,引导学生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并在启发思考和联系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感受他的坚定决心,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三、回读全文,讲述故事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提炼出每段的关键词,练习讲述。(板书:第一段:会师、红军、敌人第二段:挑粮、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争第三段:白天、晚上;藏、找第四段:敬爱、不藏)2.提出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3.小组展示,师生评价。4.擦掉部分词语,只留下(第一段:会师、红军、敌人;第二段:挑粮、争;第三段:白天、晚上;第四段:敬爱、不藏),学生独立练习讲故事。5.再次展示,指名讲述,师生评议看谁讲得完整又清楚。四、指导观察,练写生字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讲解:“志”的上部就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是“土”。还有心字底的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中间一点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 在卧钩的外边。教师范写“志”。(板书:志)2.引导观察:同学们来看“战”字,你觉得这个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战”字,提示书写要点:“战”的左边要写紧凑,右边要写舒展。“戈”的斜钩是这个字的主笔,从竖中线起笔,要有点弯度,就像一张弓,要写得较舒展。(板书:战)3.学生独立书写。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坐姿。4.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再次练写。五、板书设计第一段:朱德、毛泽东、会师、红军、敌人以同16朱德的扁担第二段:储备粮食、挑粮、五六十里、山高路陡、每次、争身作则甘共苦第三段:朱德、白天、晚上、心疼、藏、找第四段:敬爱、不藏志战六、课后作业1.练习讲述: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2.拓展延伸:课下搜集朱德同志或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选一个最让你感动的,举行故事会时讲给大家听。(设计意图:将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真正学会语文。)【教学反思】革命题材类课文,学生缺乏背景知识,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 认识朱德,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用好课后练习,并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本身来体会人物品质。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提出的也大多是零散的问题,并不系统。因此我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习,从“朱德同志为什么也要去挑粮、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为什么朱德同志要在扁担上写名字”等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