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docx
2022-08-25 23:28:58
9页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的]1、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3、查阅材料,自主地、纵深地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构造2、字词(包括两篇)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三、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考虑以下咨询题:交流咨询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交流咨询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留意什么?(骄傲喜悦庄重严肃)交流咨询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请考虑: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表达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四、鉴赏课文(合作探究)9/9\n关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展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咨询题1:这那么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能够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咨询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双关。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咨询题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那么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那么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初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咨询题4:品味精炼而意蕴丰厚的语言(1)为什么说英国的辞别仪式是“日落仪式”?9/9\n(英国曾经占据了特别广阔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能够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因此把英国辞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2)课后三第1题(意味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意味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比照,启示人们觉察这一仪式的深沉内涵。)(3)课后三第2题:(英国人从海上登陆香港,开场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而现在,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又从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特别强的话,把香港百年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比照。)五、自主总结:通过这篇新闻,谈谈你对这一件事的认识。(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遵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四面八方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刻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刻这一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的】1、学习作者选取特别角度写作严重历史事件的写法。2、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9/9\n【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课前观看影片《南京!南京!》、《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日本人在南京展开过杀人竞赛,创立过731细菌部队;德国人那么创办了杀人工厂。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本文选取独特视角,发表之后,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二、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该新闻的视角)咨询题1: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明显差异点是什么?(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咨询题2: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点能够看出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标题“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能够看出。)咨询题3: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9/9\n咨询题4: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犯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那么呢?(留意:此咨询题能够不答复,可在静默中沉思。)三、鉴赏课文(体会新闻中记者所包含的感情)咨询题1: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目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描摹着他们内心的感受。阅读文本,划出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绘,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绘,如“还有一些参观者凝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由于他们不知道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截了当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咨询题2:为什么关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能够作祷告的地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讲解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注:能够把本人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咨询题3:新闻报道中,记者关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本人的感情和推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表达事实的同时表达本人的看法或者浸透本人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截了当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9/9\n咨询题4:作为新闻,我们清楚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包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能够从哪些地点看出记者的情感?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包含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竟然阳光明丽暖和,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中的“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所以美妙,但布热金卡由于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彩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本人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咨询题5:“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如此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不记得:在德国人撤离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如此描写的作用。(两种事物构成强烈反差,是挖苦,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妙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消灭。)四、自主总结咨询题1:为什么要屡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慨。)咨询题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如此的新闻呢?(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慨。)咨询题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9/9\n(罗森塔尔打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本人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咨询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五、课外作业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姐,长得饱满,得意,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平和地微笑着,大概是为着一个美妙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2、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旧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四周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此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如此的耻辱,如此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不记得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匪徒行径下遭受的苦难。不记得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如此的历史。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你会有何感想。《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据新华社电 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别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认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别的责任9/9\n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施行的暴行,不管是规模、根源依然造成的损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严密联络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尽管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挤的引诱是宏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从”。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照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同意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觉察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目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特别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大前景及阻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日本驻结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宏大损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抱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9/9\n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结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结合国做奉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弦外之音,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所以都是否认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假设说日本已深入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咨询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耀其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