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
docx
2022-08-25 23:10:16
3页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在把握第三四段文意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理解并学习人物形象,理解说服的技巧。3、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学法指导】1、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言行总结人物形象特征;2、背诵文言课文时,掌握分层次、抓关键、理虚词的方法。【问题模块】(一)认真阅读第三段,圈点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理解该段,并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A、夜缒而出用绳子吊着出城B、郑既知亡矣。已经C、敢以烦执事。D、越国以鄙远,E、焉用亡郑以陪邻?F、若舍郑以为东道主G、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H、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I、惟君图之。J、秦伯说,与郑人盟。2、“夫晋,何厌之有?”一句有何特点?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智退秦师。4、我的质疑(二)口头翻译最后一段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凭借、借助B、失其所与,不知C、吾其还也语气副词(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语气。)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与谁与归?”)如果没有那人E、亦去之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2、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晋师撤离3、我的质疑3(三)问题探究1、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的?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厉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说秦的结果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2、你觉得烛之武、佚之狐、晋侯、秦伯各是怎样的人?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前往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解除国难。其言行,表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也表现出他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佚之狐:有识人之明,谋略超群。晋侯:原来的盟军忽然倒戈,风云突变。这时的晋文公并没有如手下一样,怒发冲冠,而是异常的清醒和理智,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日后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3、如何看待晋文公的“不仁”“不知”“不武”?“不仁”“不知”“不武”是他退兵的三条理由,“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头脑清醒、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学习小结】写作特点。1、波澜起伏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2、伏笔与照应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却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