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2022高中语文 3.6.2 我心归去学案 苏教版必修1
docx
2022-08-25 22:59:54
5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2022高中语文3.6.2我心归去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过程】一、作家作品韩少功,中国散文家,剧作家,原籍湖南。1968年初中毕业时,仅15岁就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大学毕业,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总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表现楚文化、被视为寻根小说代表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九十年代又因《马桥词典》一书在文坛掀起风波。有中篇小说集《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随笔集《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22年4月,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二、方法点拨1.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基于上述散文的特点,鉴赏散文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识得“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和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在篇首和篇尾都可。“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当然也不是每篇散文都必有“文眼”。(2)要抓住线索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以时间或空间顺序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事理为线索等。(3)要了解散文联想的方式(4)要品味散文的语言【知识储备】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惦念() 贫瘠()逃遁() 静谧()矫饰()悲怆() 熠熠闪光() 奇诡()潦倒()2.判断字形正误,错的请改正概莫能外 既定 眷顾 贫困潦倒 萍飘四方 艰辛 瑕不掩瑜 狼籍计日程功 省吃俭用 莫衷一是 剑拔弩张 坐镇指挥 笼络人心【整体感知】5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写作本文时作者身在何方?心归何处?2.阅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根据不同的地点,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快速浏览课文,提炼、概括、整合信息。)【合作探究】1.作者笔下的法国与故乡各有怎样的环境?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2.第5节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的,点出思乡主题的?3.到5、6节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内容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完全可以作结,为何还要加上后三节呢?【鉴赏重点语句】1.“把自己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你来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现实,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3.鉴赏“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这句话。4.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第7段中“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怎么理解?56.“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作者反复提及对故乡的失望是真的失望吗,为什么?7.“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这句话你怎么理解。8.第9段的“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9.作者认为“故乡”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课堂拓展】赏读艾青《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艾青)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迁移应用】阅读文章,完成问题。老 家孙 犁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5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我解嘲似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1.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2.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的?(6分)54.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