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x
2022-08-25 22:46:03
2页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文体以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大体内容。2.掌握第一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3.背诵课文。预习思考 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3.关于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合作讨论 一、疏通文意第一段内容概要: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 )翻译: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翻译: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二、问题探究《师说》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从哪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课后作业一、背诵默写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