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22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都江堰 同步精品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x
2022-08-25 22:30:54
4页
【优化方案】2022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三单元都江堰同步精品实战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基础考查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邈远(miǎo)濡养(rù) 痛哭流涕(tì) 汩汩清流(ɡǔ)B.铁戟(jǐ)长锸(chā)颓壁残垣(tuí)衮衮诸公(ɡǔn)C.牟取(mú)圭臬(niè)金杖玉玺(xǐ)突兀在外(wù)D.诘问(jié)韬略(tāo)众目睽睽(kuí)寒风劲厉(jìn)解析:选B。A项,“濡”读“rú”;C项,“牟”读“móu”;D项,“劲”读“jìnɡ”。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缮 废驰 典籍 可掬可捧 清朗可鉴B.趋附 喧嚣 图谱 精神涣发 蔼然含笑C.惯例 遴选 质朴 砰然心动 烘鸣如雷D.流泄 震颤 强捍 遥向呼应 至圣至善解析:选C。A项,驰—弛;B项,涣—焕;C项,砰—怦,烘—轰;D项,泄—泻,捍—悍,向—相。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两会召开前夕,有些代表提出只有把政府消费账本彻底打开,让它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众目睽睽的监督,“三公”经费才有可能真正降下来。B.回顾古芜湖至今的变迁,所谓的八景已大多无存。除了那些被载入历史的盛景,化入诗歌的词句,记者眼见耳闻的多半都是风景中的断壁残垣和当地人的唏嘘感叹。C.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雪域高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广袤的西藏冰清玉洁,散发着独特的地域魅力。D.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思想,这句名言也被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解析:选C。冰清玉洁:比喻人格高尚,操行纯洁,不能用来修饰“雪域高原”。把下列四句话填入横线上,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种神貌:____,____;____,____。①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②李白与刘备③豪迈与沉郁 ④诗情与战火A.③①②④ .②④③①C.④②①③.①③④②解析:选B。余秋雨在《三峡》原文中说:“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种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本题可从声音、神貌两个角度答题。二、类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4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文段写作者对都江堰的崇敬之情,但开头却说“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欲扬先抑。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到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举例说明并分析其目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喻,如“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拟人,如“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排比,如“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从而达到了作者抒发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及实现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的目的。文段是怎样把目的“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交代出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头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层层推进;运用侧面烘托,引发好奇;采用多种修辞正面描写都江堰的水,写出了都江堰的魅力,作好了感情铺垫,从而引发读者的震撼。自然而然引出行文目的“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分析文段的语言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言优美有文采,极富个性化。文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不仅使文段生动形象,而且使作者的态度鲜明;多用四字词语、短句,使文段有气势;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上善若水张笑天4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开头一段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三、语用创新(2022·济宁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综合评价判断什么是“文化散文”的四个方面。(每方面不超过10个字)总的来看,“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所在,却还是在文化意识的表现上。文化散文的“文化”,绝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显而易见,所谓“文化散文”,根本还是文化主体对文化客体的一种生命投注,其灵魂则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情趣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落后与进步、愚昧与智慧、小气与大器的巨大差异。如果说新时期“文化散文”的兴盛得于多种努力,那么由此表现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和思想境界确实有明显差异。这就是说,“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的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取材上的文化性;二是文化意识强烈;三是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四是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中央电视台文化频道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征集“文化遗产日”口号活动。下面是征集到的三句口号,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简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①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②人类的日记本,历史的教科书③保护 传承 发扬 丰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我最喜欢第①句,一个“留”字用得很准确,文化遗产要保留下来,而保留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所以这句口号准确地表达了设立“文化遗产日”的作用和目的。(2)我最喜欢第②句,用“人类的日记本”来比喻文化遗产很恰当,文化遗产就是对人类历史的记载;用“历史的教科书”来比喻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很恰当,充分地说明了保留文化遗产就是为了教育后代。(3)我最喜欢的是第③句,四个词八个字,准确地概括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目的:先是保护,保护不是光收藏,而是要传承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越来越丰富。四个词简洁明快,内容丰富,逻辑性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