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docx 2022-08-25 22:28:50 15页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这个已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了,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15-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好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的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含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各地还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早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是全社会的“狂欢”。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15-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气氛。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朴素愿望。B.古代的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C.现在元宵节吃的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人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7题。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15-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15-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B.陶渊明一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无奈中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他所不齿的时代得以独善其身。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5.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7.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15-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妖术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遂划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http://www.wln10@0.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语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皆翳形术③也,犬血可破。”公如其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15-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选自《聊斋志异》)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③翳形术:即隐身法。8.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以觇之    觇:暗中观察B.倚剑危坐危:端正C.烛之,则纸人  烛:用烛光照D.卜之而爽爽:心里踏实9.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④公方骇,鬼则弯矣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15-(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3)方语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12~13题。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选自《古诗十九首》)12.诗歌开篇四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13.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是消极的,而有人认为是旷达的。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操持家务的诗句是“         ,         ”。-15-(2)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3)         ,固前圣之所厚。(《离骚》)(4)         ,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并序》)(5)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三、语言文字运用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16.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据介绍,在美术馆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场租费为两万元左右,许多尚未成名的画家对于这个数字只能望尘莫及。B.巴黎圣心堂,这座80米宽80米高的大教堂,突然在蒙马特高地拔地而起,正襟危坐,和周围的环境实在有些不太协调。C.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也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基石。D.国务院派出了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新国八条”的楼市调控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情况。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几十年来,吴良镛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营建了一批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建筑。-15-B.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C.在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D.某些地区农民工住宿条件极其恶劣,几十个人睡在阴湿的地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卧。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魏晋诗歌反映出诗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思考,    ,诗人们表现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整个魏晋时期,乱多于治,长期的政治黑暗让诗人不免悲哀失望,    更多的诗人渴望摆脱死亡阴影,    。总的来说,魏晋诗歌的主题无论是生死、隐逸或是游仙,    ,感叹生命的短促和渺小,也试图不断探索并从中寻求解脱,而历史的发展也的确证明了文人们这一意识的顽强生命力。①对待生命的深入思考②追求生命的久远③在认识到生命有限的前提下④其中都渗透了浓厚的时间意识⑤像陶渊明式的诗人毕竟是少数A.④①③②⑤B.③④⑤②①C.③①②⑤④D.③①⑤②④19.下面是两副打乱了次序的对联,一个是七字联,一个是十一字联。请根据要求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莽莽红尘盈盈绿水五色艳争江郎梦三篙频送往来人一枝春暖管城花一息各分南北路(1)题毛笔店联:(2)题渡口联:20.仿照示例,选取本单元的相关诗歌、诗人再写两句相关的话,使三句话组成排比句。魏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厌恶官场,关注个性追求,不是写下了歌颂田园、渴求闲适的《归园田居》吗?-15-参考答案1.D【解析】元宵节诞生之日开始吃元宵,一是于文无据,二是吃元宵大体是从宋代开始的。2.B【解析】元宵节期间,人们出门不是为了“走街串巷,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娱乐。3.C【解析】A项,元宵节的主要功能应为“娱乐”而非“求子”。B项,“元宵节这一天”不对,应该是“期间”。D项,“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不对。4.DE5.①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文学史上、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然后从文中筛选相应的信息组织答案。6.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是抓住“条件”一词,可从时代背景和人生轨迹两方面分析、思考。7.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15-8.D【解析】爽:差错。9.B【解析】②说的是于公的生死观,④与于公任侠勇武无关,⑥说的是卜人。10.B【解析】“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的说法不妥,假如他不相信,就不会给仆人占卜了。11.(1)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2)(于公)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了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3)(于公)才醒悟过来,那些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置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参考译文】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地说:“你三天之内会死!”于公惊讶诧异了很久。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作为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于公心想,生死已经是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于公不听。-15-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暗中观察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一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也没有死的征兆。刚要躺下睡觉,忽听窗缝有响声。(于公)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了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小人突然缩小,又去寻找窗缝,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上。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疾手快,挥剑一击,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是柔软的肉体。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被砍碎了。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地瞅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着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他怕被房子压住,心想不如出去和它决斗,就哗啦一声拔开门闩,奔了出去。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在昏暗的月光下,只见它脸色黑得像煤炭,眼里闪烁着黄色的光;上身没有穿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头,箭头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大鬼发怒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劈下来。于公像猴子般敏捷,纵身往前一跳,大鬼的刀劈在阶石上,阶石立即断裂了。于公从它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加恼怒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于公挥起宝剑,横七竖八地砍了一阵,发出敲梆子似的梆梆的声音。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于公)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置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于公依照他的说法,做好准备又去找算卦的人。算卦的又和上次一样隐蔽起来了。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却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异史氏说:“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况且即使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何况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自己卦术高明的人,那不是更可怕吗?”12.①用了起兴的手法,用松柏、涧石引发下文对自己命运的描写和对达官贵人的批判。②-15-通过对比,用松柏的常青和涧石的永恒来反衬人生的短暂。【解析】注重分析诗句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和其表达的情感。比如“磊磊”是石头聚集的样子,“远行客”指远离家乡的过客;诗人到洛阳本来是充满希望的,但是黑暗的现实使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13.示例一:消极的思想。“远行客”表明诗人的身份,体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深深忧虑。诗人想着能够在京都有一番事业,但是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能实现的,于是诗人在失望和无聊中,流连于山水、沉溺于酒色,欲借此来忘却现实和人生的烦恼。示例二:旷达的思想。到京都洛阳后,诗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饮酒游历,虽然酒薄马驽,但是诗人却十分快乐;其中“游戏”一词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蔑视,用“游戏”来表现自己的反抗。【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失意之士的感伤诗。诗人对王侯权贵穷奢极欲的社会表示不满,但诗歌也体现了人生短暂故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诗歌开头两句,托物起兴,用高丘上柏树的常青、山涧中岩石的长存,兴起人生的短暂,并以此跟下面两句中远行客一样的人生作对比,抒发对人生不能像柏树一样常青、像岩石一样长存的感慨。接下来四句写诗人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的状态。“洛中”两句,上句写景,概括京城的繁华热闹;下句写人,描写引人注目的达官贵人形象,他们结党营私、相互勾结。“长衢”以下四句写冠带人物活动的环境。最后两句,写穷奢极欲的宴会。14.(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2)雨雪霏霏(3)伏清白以死直兮(4)纤纤作细步(5)所思在远道15.B【解析】《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16.B-15-【解析】A项,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B项,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D项,()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17.B【解析】A项,成分残缺,“践行”后缺宾语,应在“大地上”后加上“人生理想”。C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仅”放在“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后。D项,句式杂糅,“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句式杂糅,可改为“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或“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18.D【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先易后难、有选择地填空,逐一排除错误项,最终得出答案。通过分析第一整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给我们的提示,可以确定第二个空承接上一小句中的“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应填写①,故排除B选项。再看第三整句,通过前后语意分析,推出“无论……都……”这一句型,可以确定第五个空应填④,故排除A选项。剩下C项与D项中,第二整句两个空通过带入②⑤两分句,不难判断答案应为D项。19.(1)五色艳争江郎梦 一枝春暖管城花(2)莽莽红尘,一息各分南北路 盈盈绿水,三篙频送往来人20.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心系楚国百姓,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吗?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操,天下大乱,渴求天下英才,不是写下了延揽人才、祈求完成大业的《短歌行》吗?【解析】示例的结构是:第一句点明朝代、诗人,接着写遭遇的困境,然后写创作的作品。仿写时根据这个结构特点选取相关诗人进行表述即可。-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