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docx 2022-08-25 22:28:50 13页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3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7题。易水不寒卢世龙(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13(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13(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C.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D.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E.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5.文章第(3)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在文章第(11)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7.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13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伍子胥无忌复言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为质而召之。”王使使谓奢曰:“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伍奢曰:“臣有二子,长曰尚,少曰胥。尚为人慈温仁信,若闻臣召,辄来。胥为人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安天下,执纲守戾,蒙垢受耻,虽冤不争,能成大事。此前知之士,安可致耶?”平王谓伍奢之誉二子,即遣使者驾驷马,封函印绶,往诈召子尚、子胥。令曰:“贺二子,父奢以忠信慈仁,去难就免。平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遇奢为国相,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奢久囚系,忧思二子,故遣臣来奉进印绶。”尚乃入报子胥曰:“父幸免死,二子为侯,使者在门,兼封印绶,汝可见使。”子胥曰:“尚且安坐,为兄卦之。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尚曰:“岂贪于侯,思见父耳!一面而别,虽死而生。”子胥曰:“尚且无往,父当我活。楚畏我勇,势不敢杀。兄若误往,必死不脱。”尚曰:“父子之爱,恩从中出,侥幸相见,以自济达。”于是子胥叹曰:“与父俱诛,何明于世?冤仇不除,耻辱日大。尚从是往,我从是决。”尚泣曰:“吾之生也,为世所笑,终老地上,而亦何之!不能报仇,毕为废物。汝怀文武,勇于策谋,父兄之仇,汝可复也。吾如得返,是天佑之。其遂沉埋,亦吾所喜。”胥曰尚且行矣吾去不顾勿使临难虽悔何追旋泣辞行与使俱往。楚得子尚,(执而囚之。复遣追捕子胥。胥乃贯弓执矢去楚。楚追之,见其妻,曰:“胥亡矣,去三百里。”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胥曰:“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使返报平王,王闻之,即发大军追子胥。至江,失其所在,不获而返。子胥行至大江,仰天行哭林泽之中,言:“楚王无道,杀吾父兄,愿吾因于诸侯以报仇矣!”闻太子建在宋,胥欲往之。伍奢初闻子胥之亡,曰:“楚之君臣且苦兵矣!”尚至楚就父,俱戮于市。(选自《吴越春秋》,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致二子则生     致:招来B.楚得子尚,执而囚之     13执:拘捕C.伍奢初闻子胥之亡     亡:死亡D.尚至楚就父,俱戮于市     戮:杀死9.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胥曰/尚且行矣/吾去不顾/勿使/临难虽悔/何追/旋泣/辞行/与使俱往B.胥曰/尚且行矣/吾去不顾/勿使/临难/虽悔/何追/旋泣辞行/与使俱往C.胥曰/尚且行矣/吾去/不顾/勿使临难/虽悔何追/旋泣/辞行/与使俱往D.胥曰/尚且行矣/吾去不顾/勿使临难/虽悔何追/旋泣辞行/与使俱往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伍尚,慈爱温厚,仁义守信;小儿子就是伍子胥,文武兼备,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俊才。B.楚平王曾设计想除掉伍奢的儿子。不是楚平王的计策不高明,而是伍奢的儿子伍子胥智力超群,其诡计得以落空。C.伍尚仁慈温厚,仁义守信。开始,伍尚没有识破楚王的阴谋,当弟弟戳穿楚平王的阴谋后,伍尚还是选择随使者而去。D.伍子胥逃走后,楚王先派使者追捕,后派大军追捕,但都没有追到伍子胥,这样,也就为楚国留下了后患。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为质而召之。(2)吾之生也,为世所笑,终老地上,而亦何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13,曰:“后五日早会。”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12.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顾谓良曰     顾:回头看B.旦日视其书     旦日:天亮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假若1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乃为装遣荆轲B.乃得复见将军于此     信钓于城下C.信亦知其意    吾其还也D.父以足受     以其无礼于晋14.下列对文段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B.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C.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D.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能忍辱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人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13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大丈夫的尊严。D.韩信受辱时,众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1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我们两个意见不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往一块走了,以后我们只能是秋毫无犯。B.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的进步,其实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说老师劳苦功高不为过。C.一个国家只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D.你说他就说他,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是典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建制。B.《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C.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被当时人所崇拜。13D.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王朝,一个英雄,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漩涡,   。   ,   。   ,   。   ,依然唱着秦宫小曲,在西凤酒香中吼几声秦腔,依然把对生活的追求融在民间艺术中。①曾经叱咤风云的秦穆公,如今一抔黄土掩住了风流与豪气②而万里山河又毁于二世之手③唯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得到永恒④今天我们依然在这华夏故土挥汗如雨,依然同命运抗争⑤成为被人遗忘于城郊的土丘⑥他没有想到秦王嬴政会统一六国A.③①④②⑤⑥B.③①⑤⑥②④C.⑤①③②④⑥D.⑤⑥③①②④20.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评价针对性强;至少选择两种修辞手法,表述富有文采;100字左右。刘邦、项羽、荆轲、徐志摩、烛之武参考答案1.C【解析】C项,偷换概念。引用句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2.C3.B【解析】B项,无中生有。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这一结论。4.AC13【解析】A.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了的痛心。C.“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错,无此含意。5.①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②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③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6.①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②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7.人生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精彩的人生有所作为,让生命有价值。荆轲明知刺杀秦王有去无回,但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舍个人生命,毅然前往。人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所作为。8.C【解析】亡:逃走。9.D10.D【解析】“都没有追到伍子胥”错。原文中,使者追到了,但伍子胥开弓搭箭,使者吓跑了。11.(1)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明,如不杀掉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患,可以用他们的父亲做人质,把他们召来。(2)我(若不去,)活着也是被世人耻笑,即使最后老死在这块土地上,又能怎么样呢?【参考译文】费无忌又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明,如不杀掉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患,可以用他们的父亲做人质,把他们召来。”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能把两个儿子召来就可以活命,不然就死。”伍奢说:“我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伍尚,小的叫伍子胥。伍尚为人仁慈温厚,仁义守信,如果听说我召他,马上就会来。伍子胥为人,小时好文,长大后习武,文能治理国家,武可以平定天下。他坚守纲纪法度,能蒙垢受辱,即便被冤枉也不抗争,故能成就大事。这是有预见的人,怎么可能把他召来呢?”楚平王认为伍奢这是有意抬高他两个儿子,就派使者驾着驷马大车,带着封装的官印、绶带,去把伍尚、伍子胥骗来。使者宣读诏令说:“13祝贺二位,你们的父亲伍奢因为忠诚守信,慈爱仁义,消除灾难,得到赦免。大王对内为囚禁忠臣而愧疚,对外为被诸侯耻笑而羞愧,因此反而任命他为国相,封二位为侯。伍尚赐为鸿都侯,伍子胥赐为盖侯,你们相距不过三百多里远。伍奢长期被囚禁,思念你们,所以大王派我来送上印绶。”伍尚于是进屋告诉伍子胥说:“父亲有幸免死,我们二人被封为侯,使者就在门外,带着加封的印绶,你可以见见使者。”伍子胥说:“你还是先安心坐下,我为你卜一卦。(卦象预示)国君欺骗他的大臣,父亲欺骗他的儿子,现在去正好被处死,哪有什么封侯?”伍尚说:“我哪里是贪图封侯,只是想见见父亲罢了!与父亲见一面再诀别,虽死犹生。”伍子胥说:“你还是先不要去,父亲会因为我们而不被处死。楚王畏惧我们的勇猛,势必不敢杀害父亲。你如果错误地前往,必死不得脱身。”伍尚说:“父子之爱,恩情发自内心,如能侥幸相见,那我内心就会坦然些。”听到这儿,伍子胥感叹道:“我们如果和父亲一起被处死,我们一家的冤屈怎么能大白于天下呢?冤仇不能昭雪,耻辱一天比一天大。你(如果)从此前去,我与你就此诀别。”伍尚哭着说:“我(若不去,)活着也是被世人耻笑,即使最后老死在这块土地上,又能怎么样呢?不能报仇,毕竟是废物。你身怀文武之才,有勇有谋,父兄的冤仇,你是能够报的。我如果能够活着回来,那是上天保佑;如果就此埋尸地下,也是我心甘情愿的。”伍子胥说:“那你就姑且去吧,我离开,不再回来。但愿灾难不会降临到你头上,否则后悔也来不及了。”随后,兄弟俩洒泪告别,伍尚与使者一起前往。楚平王骗到伍尚后,立刻拘禁起来。又派人去追捕伍子胥。伍子胥张弓持箭,逃离楚国。楚平王派去追捕伍子胥的人,见到了伍子胥的妻子,她说:“伍子胥逃走了,已去三百里之外了。”使者追到无人的旷野,伍子胥张弓搭箭,要射死他们。使者吓得伏下身子就往回跑。伍子胥喊道:“告诉你们君王,要想国家不亡,就放了我的父亲、哥哥。若不这样做,楚国将会变成废墟。”使者回去报告楚平王,楚平王听后,当即派大军追捕伍子胥。追到江边,不知伍子胥藏在什么地方,只好空着手回去。伍子胥逃到大江边上,仰天痛哭着奔走在丛林沼泽之中,他说:“楚王无道,杀害我的父亲、哥哥,但愿我能借助诸侯的力量以报此仇。”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伍子胥就打算去投奔。伍奢刚听到伍子胥逃走的消息,就说:“楚国君臣将要遭受战争之苦了!”伍尚来到楚都父亲身边,父子俩一起被斩首弃市。12.D【解析】若:人称代词,你。13.B【解析】A项,介词,为,替,给/动词,准备,打点。B项,都为介词,在。C项,代词,他们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项,介词,用/连词,因为。1314.B15.C【解析】表述有误,漂母是可怜韩信才给他吃的,没想得到他的回报,更没有要激发他大丈夫的尊严。16.(1)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2)张良因此感到此书非同一般,常常反复地诵读它。(3)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解析】第(1)句关键词:老父,老人;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褐,粗布衣裳。第(2)句关键词:异,感到奇异,意动用法。第(3)句关键词:孰视,仔细看;蒲伏,爬。【参考译文】(一)张良曾经在闲暇的时候,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信步游览。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怒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小子是可以教导的啊。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跪下说:“好。”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人约会,(比老人还)晚来,为什么呢?”(说完就)离去,并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儿,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天亮时(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此书非同一般,常常反复地诵读它。(二)13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操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跟着别人蹭吃喝,人们大多厌恶他。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于是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就和他们断绝关系离开了。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报答您。”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心中其实很胆怯。”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17.A【解析】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此处望文生义。18.D【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道路”。B项,逻辑有误,转折关系关联词使用不当,此处应是并列关系,将“虽然”改为“不仅”,将“但是”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19.B20.参考示例: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简单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解析】写人物评论,需了解人物的背景和生平事迹,抓住其最典型的特点来评价;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使用修辞,字数必须符合要求。13

相关推荐